查看原文
其他

动物伦理学视野中的畜牧业

2016-10-26 蒋劲松 心斋老蒋

摘要:从动物伦理学的发展潮流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正在从把动物作为资源来利用,转向把动物作为可以感知痛苦的生命来保护,甚至把动物当作与人类平等的生命来保护。以提供人民大量肉食为市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型的现代畜牧业,在日益高涨的健康意识、动保运动、环保运动的三重压力下,面临着严重困境,必须彻底转型。畜牧业应该逐步从以生产肉食、皮革、羊毛等方式来为人类服务,转变为观光畜牧业,通过让人们体验与动物的交流来获得经济回报,从而实现畜牧业的慈悲、健康、环保转型。



 

畜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当代畜牧业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不仅本身的体量巨大,深刻影响生态环境,而且也是许多重要产业的基础,对人民生活影响极大。然而,从伦理学的视角看,现代畜牧业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做重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一、动物伦理学的基本思路

 

泛泛地说起动物保护,许多人都会支持,但是面对具体的动物保护议题,人们往往争吵不休。这是因为,通常人们说的动物保护有三种思路,各自的诉求、对象、标准都有所不同。

 

1,把动物作为资源和环境来保护

这种动物保护的对象主要是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可以持续地利用动物,最担心的就是动物的灭绝。这种思路,貌似已经被国人所普遍接受。虽然有关部门在实际执法和行政上还存在问题,观念上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这种动物保护追求的是可持续地利用动物,如果动物数量增加了,获得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就算成功了,至于动物是否遭受虐待,则不必考虑。像为公众普遍诟病的活熊取胆,在资源利用者眼中,反而是一种值得赞赏的高科技。可见,这种以资源持续利用的保护思路,存在着严重不足,不是真正的动物保护。

 

 2,把动物作为可以感知痛苦的生命来保护

这种动物保护的对象包括了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等等一切可以感受痛苦的动物。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动物本身的福利,而不仅仅是为了人。虽然,一个社会如果对待动物友善,人际关系会更和谐,暴戾之气会减少,犯罪率会下降,但是,动物保护直接的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动物本身,人类社会的改善是一个值得欢迎的副产品。

这种动物保护的思路叫做动物福利论比较温和,不反对人们利用动物吃肉,做实验等等,但是要求不要给动物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动物福利论认为人类对于动物具有尽可能减少痛苦和折磨的义务,但是动物本身不具有权利。也就是说,人类善待动物,是人类主动承担义务,动物得到的好处是人类给予的,动物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索取。

动物福利本身,普遍理解是应该保障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至于到什么程度算是“不必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尺度并不一样,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强调动物的保护。这种保护的思路是在尽可能不改变人们已有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痛苦。

西方发达国家,动物福利基本上是一种比较保守的动物保护思路,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了。目前,各国的动物保护法基本上都是从动物福利角度立法的。通常在伦理的层面上讲到动物保护,至少是要保障动物福利。

 

3把动物当作与人类平等的生命来保护

 动物解放论或者动物权利论,虽然在哲学论证的策略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动物与人类平等。从这个角度看,动物福利论是很不够的,因为动物还是被当作财产,还是被当作客体,还是被人类当做食物、玩偶、奴隶来对待,保护得还很不够。各国的动物福利法对动物的保护远远不够,许多动物被排除在外,许多残忍的做法,因为所谓生产的惯例被继续保留。他们认为,釜底抽薪的做法是:平等对待动物与人类,反对物种歧视。当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比如说动物当然不具备人类才能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有人会坚持说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可以有人权,但是动物不应该有动物权。他们就会反问,除了归属的族群不同之外,你能伦理上的区别对待给出一个普遍的、形式的理由吗?因为事实上,无论用理性、意识、语言、智商等一切理由,都无法把人类和动物截然分开。无论什么标准,都会发现,界线两边都有人类和动物。如果你坚持,我就用人属于人类这个族群,动物不属于人类这个族群,这样一个非形式的、非普遍的实质理由来捍卫人权,而否定动物权的话,这种思路和论证方式,在伦理学上就是典型的歧视思路,和当年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论者一鼻孔出气。这种思路就是所谓的物种歧视。物种歧视在伦理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按照这种思路,动物保护的本质就是捍卫动物的权利,不要让动物遭受压迫、剥削,为此不惜颠覆已有的生活方式。许多与动物利用的相关产业必须要逐步废除,反对杀戮,提倡素食。因为人类所谓利益,如果动物权利相冲突,就是不合理的,没有伦理基础的,必须要让步。

 

以上三种动物保护思路,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产物。其实,中国古代儒释道也有自己非常深刻的动物保护思想和广泛实践。其中,儒家的动物保护观念是一种有节制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倡慈悲“爱物”的理念,基本的精神是恻隐不忍,反对虐待,节制欲望,反对暴殄天物,注重可持续利用自然,强调顺应天时地利。而佛道两家,则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杀生,提倡素食,主张积极地救护生命。大致说来,儒家的观念近乎动物福利论而略稍不足,而佛教道教的观念则比动物平等论更为彻底。

 

二、现代畜牧业的伦理困境

 

现代畜牧业由于技术进步,也由于现代人技术意志高扬,勇于突破许多传统的禁忌,在生产上了远远超越了传统的产量,为现代人提供了古人难以想象的巨量肉食,同时也制造了古人难以想象的对动物的折磨,同时也制造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果说传统畜牧业主要是为那些不适合农业生产地区人民提供基本营养的话,今天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在为全体人民提供口腹之欲的享受了,过多的肉食消费甚至已经在制造严重的健康问题了。在传统畜牧业中,牛羊等动物还有许多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今天的动物则被囚禁在狭小空间中,违背天性,痛苦难耐。传统的畜牧业主要是利用人类难以消化的草类资源,而今天则大量消耗人类本来可以果腹充饥的粮食作为饲料,构成了严重的粮食安全压力这些变化都使得现代畜牧业与传统畜牧业相比,合理性严重削弱。

 

在工厂化的畜牧业中,动物的福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让奶牛没完没了地怀孕,天天被挤奶,乳头总是处于发炎状态。乳房过于硕大,奶牛体重超标,以至于奶牛的膝盖无法支撑。小牛一生下来就离开妈妈,为了保证肉质的鲜嫩,必须要保持处于贫血状态,被迫限制饮食,不能吃任何身体急需的铁质……为了充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饲养者力图在非常有限空间中饲养动物,让动物快速生长,多产肉食,饲养方法常常严重违背动物天性,动物饲养、运输、乃至于屠宰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动物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而这些令人发指的折磨和虐待,本来是不必要的。

 

现代营养学早已证明:肉食是不需要的,素食哪怕是不吃蛋奶的全素也可以提供充足营养。动物蛋白(包括甚至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着地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病、白内障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几率。尤其令人吃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反而是更加“科学”,更加有利健康的。因此,现代畜牧业提供大量肉食的意义与合理性值得怀疑。

 

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看,现代畜牧业同样值得反省。饲料在转化为肉食的过程中,浪费很严重,同样的土地,通过种植谷物可以养活的人口,是通过种植饲料喂养经济动物提供肉食来养活的人口的20倍。也正是由于放牧的需要,对于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中南美洲热带雨林,成片地被转变成牧场。并且这些牧场一般都只能持续很短时间就因退化而被废弃,然后开发新的热带雨林……。每一份汉堡的代价是6.25平方米的森林。

 

经济动物的大规模工厂化饲养,不仅导致了大量动物的痛苦,而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据统计,每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10万公升的水,排泄出40公斤的粪便。而工厂化的大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数量太多,远远超出了自然本身的净化和吸收能力,也无法像传统农业那样予以利用,大多直接排放进入自然界。

 

工厂化饲养的方法,使得全球牛的存栏量居高不下,所产生的大量甲烷,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都给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除此之外,肉食还给生态环境带来种种其他的威胁。例如,过长的食物链所造成的有毒化学物的高度富集,饲料中的药物添加剂,过度放牧造成表土流失,这些都在加剧着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环境保护运动和动物保护运动的冲击之下,现代畜牧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比如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国家素食人口迅速上升,如英国、美国素食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已经高达7-10%,连德国这样传统肉食量很大的国家中,素食人口也有快速的上升,连锁素餐馆发展迅速,生意兴隆。而中国的动物保护运动也正在迅速发展,动物福利观念正在普及中,素食产业也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

 

以动物福利论的角度看,现代畜牧业为了追求成本降低,产量提升,严重侵犯动物福利。而主张动物与人类平等的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则认为现代畜牧业为了人类利用肉奶皮革羊毛,杀死动物,违背动物天性的饲养方式给动物带来了无尽的困难,剥夺了动物的自由,是一种严重的物种歧视。在儒家动物伦理观看来,现代畜牧业放纵人类的欲望,有失恻隐不忍之心,违背了天理。从佛教道教的观点看,为了口腹之欲,杀生害命,现代畜牧业是造了严重的杀业,将会导致相关人士堕落地狱的严重果报。

 

总之,以提供人民大量肉食为市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型的现代畜牧业,在日益高涨的健康意识、动保运动、环保运动的三重压力下,面临着严重困境,必须彻底转型。

 

三、现代畜牧业的未来

 

畜牧业真的必须要与侵犯动物的福利、权利相联系?饲养动物只能用于宰杀吃肉?畜牧业只能走继续扩大产量,并进而构成环境的巨大压力的道路?慈悲、健康、环保的畜牧业有无可能?

 

回到源头来看,畜牧业的本质其实是饲养牛羊动物,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并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种需要,过去主要是以生产肉食、皮革、羊毛等方式表现。但是,既然人类的需要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而有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也不妨审视一下过去不被重视,尚未得到开发的需要。比如说,现代农业就不仅仅只是生产粮食,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也有满足人们体验传统农耕生活的观光农业。同样道理,许多人也有体验传统游牧文化的需要,我们也同样可以开发观光畜牧业,通过让人们体验与动物的交流来获得经济回报。

 

动物可以与人类有更为密切和深度的情感交流,这是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水果所无法体验的经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现代医学和人类的实践都标明:人与动物的交流,往往可以帮助治疗人的身心疾病。比如,自闭症儿童与他人很少沟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难以治愈。而通过与受过良好训练的狗的交流,常常可以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狗医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被用于帮助病人康复,尤其很受欢迎老人和孩子的欢迎。这样的经验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我们与动物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道德境界来决定的。人类可以将动物定位成食物,也可以当作玩物来对待,更可以当作伙伴、朋友、乃至医生、老师。人与动物的不同交往模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把动物作为食物,就会产生死亡、痛苦、血腥;而将动物作为伙伴、朋友、乃至医生、老师,则可以收获友情、健康乃至精神境界的提升。

 

即使以动物保护中相对较为温和的动物福利论的角度看,现代畜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那就是如何发展高福利的畜牧业。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如果动物在饲养、运输、乃至屠宰过程中享受了较高程度的动物福利,则最终消费者享用的肉品对人而言也相对来说更加健康。这自然也就意味着更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这种低产量高福利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以相对来说较低的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因此也更加环保。

 

这样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以更加重视动物福利,减少肉食消耗量的生活方式为先导的,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相关的畜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及其现有的技术乃至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形成较大的冲击构成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这对于畜牧业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当然是巨大的挑战,更是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我国畜牧业界及其研究人员,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国际动物伦理学的发展动态了解不多,态度上往往也抱着一种抵触的心理,视之为一种讨厌的干扰,很少有人认真学习,从中敏锐地捕捉产业发展机会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殊为可惜。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任继周院士,以九十高龄敏锐地意识到畜牧业进一步突破,必须要以伦理学意识的提升发展为前提,大力推动农业伦理学的发展,这是一位资深科学家多年辛勤工作领悟到的深刻洞见。愿以此为契机,中国畜牧业界能提高动物伦理学意识,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畜牧业动物保护转型的宝贵机会,实现中国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03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