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惟贤长老:从太虚大师志行讲到如何学法和住持正法

2017-02-21 惟贤长老 心斋老蒋



 


惟贤法师

(2005年9月28日讲于宁波七塔寺)

  

可祥大和尚介绍:

  尊敬的惟公上人、尊敬的圆慈法师、宝庆寺的住持朗宇法师、宝庆寺的诸位法师、宁波佛教居士林的诸位居士、七塔寺的各位护法信徒、常住的各位法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非常有福报,恭请到敬爱的惟公老和尚来七塔寺给大家作开示。惟老总共到过七塔寺六次,这次是第六次。

  2002年,惟老曾到过七塔寺讲经。这次来宁波,是在百忙之中应宁波奉化雪窦寺之邀,出席太虚大师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法会和太虚塔院落成典礼。借此机会,我们请老法师为大家慈悲开示,这个因缘很殊胜,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认真听讲。

  惟老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不但精通佛学,而且精通世间法、出世间法。老人家的一生当中,坎坷多、磨难多,但是他仍然以坚定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毅力,追随太虚大师,追随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数十年如一日,弘法不间断。尤其近几年来,尽管年高体弱,却仍然弘法不懈,到处讲经说法。前不久,还应邀到过我们国家最著名的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进行佛学讲演。

  今天,我们能够有幸在这里再次聆听老法师的开示,犹如醍醐灌顶,这是我们多生累劫求来的福报啊!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份求之不得的因缘,抓住机会,向长老学习,使我们在菩提道路上不断精进。

  下面,就让我们以虔诚的心,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长老给我们开示!


惟贤长老讲话

  尊敬的可祥大和尚、北京的圆慈法师、宝庆寺的朗宇法师、各位师父们、各位居士们:

  今天,能够有这个因缘与大家见面,很难得,很欢喜!在此我首先向大家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智慧增长、一切吉祥!

  我这一次是到奉化雪窦寺,参加雪窦寺恢复开放二十周年暨太虚大师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和太虚塔院落成法会,以及为弥勒菩萨圣像开光。由于这个因缘,先到了雪窦寺,参加了庆典以后,接着就来到七塔寺,还到了宁波居士林。我的感受是浙江宁波市的佛教很兴旺,有一片新的气象。

  拿七塔寺来讲,从八十年代至今,我已经来了六次了,这次是第六次。每次来变化都很大,感受也不一样。七塔寺是一千一百多年的古寺,历代高僧辈出,香火兴旺。同时,由于朝代的变迁,历经沧桑变化。比如,清代末年,洪杨之乱后,慈运老和尚,不辞千辛万苦,把这个寺庙恢复。解放以后,经过文革,又被破坏,月西老和尚又在千辛万苦之中,逐步把寺院修复。

  自从可祥大和尚升座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以扩建。据说,最近把寺院原来失去的几千平方米土地又收回来了,要建图书馆、建佛教文化研究所,这是很难得的事情啊!宗教政策的落实,得到地方领导的支持,得到居士们的拥护,所以面貌一新!因此,我深刻的感到,佛教弘扬的中心,主要是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太虚大师讲:“佛法弘扬本在僧”。

  今天,我的讲题是:从太虚大师志行讲到学法与住持正法。

(太虚大师)

  

从太虚大师志行讲到学法与住持正法

  

  一、太虚大师的志行

  太虚大师很有德行,知识广博,佛学造诣很高,是我们近代僧伽领袖,是佛学的泰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志行高洁,非三言两语可以讲完,限于时间关系,只能简要地讲。

  我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亲自听他讲课,亲近他将近十年,还读了他的很多著作,因此很了解他。关于大师的志行,在这里,我简单介绍几点。

  (一)太虚大师的思想是适应时代的

  太虚大师在普陀闭关时,读《大般若经》开悟,接着又读《法华》、《华严》、《涅槃》诸经,其中还泛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及中外名著,后提出改革佛教的志愿。所以,一般人称他为新僧。实际上,他的思想,他的所修所做,都是根据佛陀的言教,身体力行,结合时代,发扬出来的。学习他的思想,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一点。

  (二)太虚大师的思想是根据“信解行证”而来的

  太虚大师整个思想是根据“信解行证”四个字而来的。

  信就是要信仰佛的功德、信仰三宝、信仰因果。这种信就是真正能够从自己内心生出,由了解佛的功德,而发起的正信。从内心深处来发心,发菩提心。信就是因,菩提就是果,“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生信之后,向往菩提,发菩提心。祖师讲:“一经发心,即成正觉。”在心的正念中,就包括佛的功德,功德要贯通于这个信,这是因,因果相应,必然有果。

  信以后,就是解。了解以后,要有实际行动,不要空谈,从行持中才会得到受用,才有果。所以太虚大师的思想,他对佛教的信仰,他所发之广大菩提心弘法利生的志愿,自始至终坚固不移。赵朴初老居士曾提出五个建设,第一个就是信仰建设,教导我们学佛,不管出家在家,若信心没有,或者信心不坚定,那么就谈不上是真正信佛,那就只有退堕,信为第一!在太虚大师的论述中,处处都贯穿这一思想。

  

(三)反对大乘非佛说


  太虚大师读《般若》参悟后,能够耳根圆通,二谛圆融,善于用慧眼观察一切,了解世间、出世间法的真谛。

  他谈到:“佛说的法,大乘法门,包括《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这都是佛的自证境界。比如说《华严经》,内容讲的是:一真法界、法界观、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等,那个境界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佛的自证境界!因此,对于佛法,不能以世间上的观点,特别是进化论的观点、考证学的观点来对待。佛法、佛的自证境界超越时空,不是世间上的那种思维可以语言、可以表达出来和了解的!

  太虚大师当时说这个话,是有历史背景的。民国以后,我们国家有些人、有些学者,学习当时日本人研究佛法的观点,就是根据考证、进化论的观点,提出大乘非佛说。他们认为:大乘不是佛说的,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特别是《楞严经》不是佛说的,《起信论》也不是马鸣菩萨造的!太虚大师当时就站出来,提出:要相信佛菩萨的境界、大乘经典是佛说的!要相信《华严经》讲的宇宙观有圣者世界、器世界、众生世界!这样才能保持正信正见!大师在当时坚持了正义,维护了正法。

 (四)尊重中国传统,倡导“八宗平等”

  当时有一部分人诋毁中国佛教,鄙视中国历代祖师,认为学习佛教应该直接学习印度,像龙树、无著、世亲等学派,这样无形中否定了中国佛教的传统。太虚大师在这种情况之下,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尊重中国的传统,中国佛教的传统并不是与印度割开的,并不是非佛说的。因此纠正了那部分人的错误观点。

  中国佛教,不管小乘或是大乘都源自于印度,源自于佛陀的本怀。中国的历代祖师,从东汉以后,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建立了八个大乘宗派、两个小乘宗派。这些宗派的建立,显出了中国佛教的特色,并不是与佛的本怀相违背、与印度佛教割断了。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个祖庭,我们应该从中国大乘佛学、各个宗派里面,学习佛法的真理。各位祖师建立宗派都是在学习佛说的某部经典后,根据他自己的心得,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而发扬出来的。八个大乘宗派:三论宗、慈恩宗、贤首宗、天台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都是这样而建立的,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是我们中国佛教优良的传统,不能反对。两千年来,中国佛法,就以这个为中心。

  太虚大师因此提出“八宗平等”的思想,指出八宗各有各的习惯,适用于各个地区,不能混淆。汉语系尊重汉文的系统,藏区要尊重藏语的系统,云南边境要尊重巴利语的系统。中国汉地的大乘佛教既不是藏语系统,也不是巴利语系统,更不是日本人那个系统。因为日本的佛教已经变质了,更不能学。中国的佛教、汉语系佛教,就要继承和发扬这个系统,八宗平等,相依相存,不能脱离实际。

  (五)整理僧伽制度

  佛教的弘扬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发扬佛教教义,还要对众生进行方便接引,太虚大师讲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机制宜,提出三个“因”。就是说由于时间、地点、人的根性不同,而施以适当的方法加以方便摄受,就像释迦牟尼佛现千百亿化身、观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一样。所以,佛教的传统要保持,佛教的特点要宣扬、发扬,而佛教能够适应众生必须要与时俱进。作为佛教徒、作为一个菩萨,不能脱离群众,在群众中摄化群众,这是走菩提道的一个大方向,菩提不离众生啊!

  但是从僧伽本身来讲,必须要整顿僧伽制度,因为旧的僧伽制度已经名不符实,内部腐朽,只是一种受人崇拜、受人恭敬的外表形式,不能真正地发扬佛教,因此必须要整顿。大师前后写了针对僧伽制度的《僧制今论》、《建僧大纲》、《菩萨学处》。

  在《建僧大纲》里,他把寺庙的僧人分为三级制:一是学僧,二是职僧,三是德僧。学僧就是要学法,律仪班两年,普通教理班四年,高级班、研究班三年。在这九年学完以后,接着还有个观行班三年,观行就是修观、修禅,前后总共十二年。这种僧人锻炼出来就可以住持正法。

  职僧就是在寺庙做各项工作,维持寺庙的寺务,举办各种活动。同时职僧还要办文化、办教育、办慈善,所以职僧又叫菩萨僧。

  德僧就是长老,修行好,专门念佛、坐禅、领众。这是三级僧制。

  除此以外,老弱病残的僧人,用一部分财产供养起来,建立“净苑”。另外还有一部分没有信仰的、不守纪律的,就劝他还俗;无家可归的,就安置他参加佛教办的农场、工厂。这些就是《建僧大纲》的内容。大师思想在那个时候是很先进的。

  (六)建立人生佛教

  大师还认为,人生完成道德,提高人格,自利利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与大乘菩萨行相应,因此建立人生佛教。大师有一首诗: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佛法不离人间,度众生首先以人为主,这个人是什么人呢?就是要有道德,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扬善。以后赵朴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间佛教”,就是在“人生佛教”的基础上发扬出来的,是一脉相承的。

   (赵朴初先生)

有个别的人不理解,片面认为只讲人生佛教或者人间佛教,其他的佛教教义都不讲了。殊不知大师所讲的人生佛教有四个内容: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

  第一,人生改善。就是把丑恶的、腐朽的、龌龊的这种人改为善良的、光明正大的、有道德的,以此净化人生,叫人生改善。

  第二,后世增胜。何谓后世增胜?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讲“人是增上生”,就是说这一世作为一个人,能够奉行五戒十善,那么下世你就是不生极乐国、不生净土,也仍然是人,保持人身不堕恶道可以上进,未解脱成佛的人,也仍然是人,这叫后世增胜。

  第三,生死解脱。在这个基础上,就要讲生死解脱,清净三业,达到消除三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你就可以解脱。

  第四,法界圆明。法界圆明就是佛的境界,你经过以上阶段以后,超出三界,功德圆满,最后达到法界圆明。法界圆明是一真法界,恢复真心,福慧圆满,圆满而光明叫法界圆明。

  人生佛教的内容很多,但其中心就包括这四项内容。佛法是这样子的,大师的心怀也是这样子的。

  (七)对学生进行“淡宁明敏”的教育

  大师在治学方面很认真,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认真学习。学生在听课时,他还时常在旁边看。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写笔记,他就悄悄站在我身边很认真地看,我一抬头发现是大师,惊我一跳。我还去过他的精舍二三次,接受大师单独教育。大师对学生的关怀是无微不致的,对我的教育更是令我终生受益,永远不会忘怀。

  总的说来,他对学生的教育有四个字:“淡宁明敏”,这四个字同时也是汉藏教理院的院训。淡是什么呢?淡就是淡泊,要人们不为外境所转,淡于物质,学佛的人不能淡泊就不能守戒,这个淡字就是用来守戒的。首先要淡于物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要为金钱等物欲所动。

  第二是宁,宁就是宁静,要有定力,保持身心的宁静,宁静下来才能够消灭妄想,消除烦恼,达到明心见性。我在汉藏教理学院读书的时候,早上念《弥勒上生经》,念弥勒菩萨,晚上《蒙山施食》。除此以外,还要坐香,有时候坐半支香,有时候坐一支香,坐香完了才回寮房,这是我当学生时的生活。大师说,如果不这样,身心就浮躁、散漫,听课也不专心,身心不宁静就无法了解佛法的深义。关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管出家人、在家人,身心一定要宁、要静,每天拿一部分时间坐禅,你的身心就不同,身体也好。

  第三是明,明就是明因识果,分别善恶、邪正、是非,不迷于主观、客观,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才具有智慧,这叫明。

  什么叫敏呢?敏就是行动灵敏通达,能审时度势,如理行事,对具体情况要灵活运用,达到摄受众生的目的。

  他对学生还有三句话:勤学明理以传教,舍己济众以成行,真修实证以成果。要弘扬教理,就要勤学,真正达到明理。你说真空,什么叫真空?你了解吗?你说妙有,什么是妙有?你了解吗?一定要勤学明理,才能阐教,才能弘法啊!否则的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行的啊!当时在汉藏教理学院就提倡写笔记,每个学生都必须写,写好以后交给讲师,加以修正。另外,还要写论文,也要交给讲师修正,每个月要交两份。

  “舍己济众以成行”,在行动方面自己要把贪心断掉,处处要想到众生,救济众生,学菩萨行。大师他自称太虚菩萨,提倡今菩萨行,建立菩萨学处。

  “真修实证以成果”,真修就不是假修,要真正地修持,踏踏实实地做到。守戒要认真守,修定要认真修,平常早晚功课要认真做,这就是真修。是否实证,就看你自己是否受用了。贪心大的人,认真修了以后,贪心和欲望少了,这说明受用了;嗔恨心重的人,认真修了以后,内心变平和了、慈悲了,这说明受用了。这就是实证的例子。真修实证以后,就会有结果,可以成就佛果。

  这三句话是大师当时对我们学生的教导,在过去,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在今天来说,仍然有教育意义。希望大家好好体会。

  (八)简朴的生活

  大师的生活,极其简单朴素。他的生活淡泊,是你们无法想像的。他终年穿一件灰布大褂,脚上的僧袜僧鞋,也是灰色的,跟普通僧完全一样。吃的方面也很简单,在重庆长安寺、罗汉寺,我陪他一起吃了好几顿饭,早晨是稀饭、馒头、咸菜,桌上没有看到豆浆、牛奶,只是稀饭咸菜。中午是二菜一汤,最多是居士供养的四个菜。他在缙云山的时候,住在精舍里面,我看得清清楚楚的,仍然是二菜一汤,加个咸菜。他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没有方丈的大派头。外出也没有车子,有时弟子开车来接他。一次车子来迟了,他就步行下山。

  我们在缙云山读书时,从缙云寺山门一直到山下温泉寺的这条公路,是我们下午抽时间修的。当时是由太虚大师提倡,法尊法师亲自领导,每个学生必须尽力而行。大师只要是在山上,每次都会亲自参加,拿起锄头挖路,担起畚箕挑土,同学生们一道劳动。这个你们想不到吧?

  当时大师很忙,既要讲学,又要到处讲法,还到西方欧美一些国家去讲法。在重庆,除了汉藏教理学院之外,还要到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去讲课,有些民间团体也请他去作讲演。他讲学弘法,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以身作则,抽时间跟我们一起劳动,不耍特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祖师的遗风啊!

  大师的伟大志行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学生。我有幸亲近大师十年,对他的一言一行感触尤深,受到的教育很大,以至于影响了我的一生。大师对我的恩情,我是没齿难忘,在我六十多年的弘法生涯中,我一直按照大师的教导在努力,践行人生、人间佛教,力图实现大师未竟的志愿。

  关于大师的伟大志行,还有许多,在这里只是简要地提纲挈领地讲一下。

  二、学法

  太虚大师的志行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今,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全国各个寺庙都在加强人才建设,以培养人才、提高僧才的素质。那么,应如何提高?如何学习?如何求法?

  (一)学法之目的

  1.为知恩报恩而学法

  我们学习不是普通人的那种学习,普通人学习是为了名利、为了家庭,我们是为了知恩报恩而学法。知恩就是要知三宝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知恩后就要报恩,因报恩而要学法,不学法、不说法就无法报恩。

  2.为了解脱而学法

  要求解脱生死,就必须消除三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人有三障,永远不得解脱,永远不自在,这是根本。

  3.为愿证菩提而学法

  我们最高的目标,要愿证菩提。愿证菩提,就要学修菩萨,要学修菩萨,就必须融通二谛,要有广阔的知识。所以学法的观点要正确,不是学了法以后有工作了,可以得好多钱,可以当家、当会长,地位就高了,那样发心就错了,那样子你学不好。

  佛法是正法,要做一个真正佛陀的弟子,就必须把佛法学好,弘扬佛法。这才是学法的目标,而不是为了金钱、名利、地位来学,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

  (二)学法之方法

  如何学法呢?佛教里面讲,由“三慧”到“三学”,三慧就是闻、思、修,三学就是戒、定、慧。要听闻经典,要善于思惟,要实际修持,然后结合戒定慧。由“三慧”到“三学”,就是实际认真、踏实地学法,必须要这样子学。

  (三)学法之内容

  学什么法?这个内容很多,太虚大师综合成三项: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就是五乘所共修,即是缘生法,要相信因果、相信业报、相信缘起。哪五乘呢?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三乘共法就是三乘所共修,即四谛、三法印。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为《阿含经》讲的根本教理。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要验定佛法、经典的真伪,就用此三法印来辨别。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大乘不共法,即般若、法相唯识,大师把大乘八宗归纳为三宗,第一是法性空慧宗,第二是法相唯识宗,第三是法界圆觉宗,八宗通过这三宗来判摄。

  法性空慧宗讲般若;法相唯识宗讲法相唯识;法界圆觉宗讲一真法界,讲真心,如《楞严经》、《圆觉经》、《楞伽经》、《起信论》等都归纳到法界圆觉宗。

  学法,就要学这些,这是佛法、出世间法,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世间法。我们在汉藏教理学院读书的时候,百分之七十的课程是佛学,百分之三十的课程是语文、历史、科学、数学、经济学等等。真俗二谛要融通,才有正见不盲从迷信。

  三、住持正法

  住持正法,必须以僧人为主,以居士为辅。在僧团建立僧伽制度,建立现代僧团,成立菩萨学处,由僧人和居士组成。僧人主办文化、教务、教育、医务,居士从事商业、工业、农业、经济等。

  居士分正信三皈和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就是皈依了的,受了五戒或者菩萨戒的,普及于社会的工农商学兵各种人士,这样就把佛教普及化,达到净化人间之目的。在社会上,只要是对佛教有信仰的人,都属于结缘三皈。这样就把佛教信仰普及到全社会,显示出佛教是面向大众、面向群众的,不是隐居山林、与世隔绝、孤立化、隐遁化的。

  佛教尽管面向大众,普及于社会,但也不是世俗化的。何谓世俗化?世俗,指不能保持佛教优良传统,不能突出佛教的特点——学风与道风,关于这一点大师特别强调。佛教要以相教、身教、言教来自觉觉他。相教是啥?殿堂庄严清净,佛菩萨的形象慈悲、智慧、和平,世人见了以后受到感化。身教,就是形象注重四威仪,严持戒律,自然能够感化人,受到别人的崇拜。言教,例如念经、说法可以彻入人的心里,提高人的智慧。

  佛教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寺院就是精神文明的基地,僧人就是道德的模范。居士作为在家护法,护持正法,僧人不能做的事情居士去做,出钱出力,这样做也就是弘法,护法即弘法。例如,赵朴初老居士就是在家菩萨的榜样。

  四、总结

  今天晚上,应可祥法师之邀,给大家谈了谈《从太虚大师的志行讲到学法与住持正法》这个题目,在当今来讲很有现实意义。落实宗教政策是佛教复兴的大好机会,作为三宝弟子,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但是必须在大师的遗教中,找到今天佛教的道路。

  如何学法?如何住持正法?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五十多年以前,大师就给我们指出来了。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后来赵朴初老居士阐扬的“人间佛教”,现在已经是中国佛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佛教各团体、各佛学院的指导思想。大师谱写的、我们当年在缙云山学唱的《三宝歌》也得到了普及,成为佛教的教歌。这说明大师的遗教永远都有价值,永远对众生有利益,永远为后世佛教徒信受奉行!

  遵守大师遗教,佛法就能够弘扬,就能住持正法,就能维持国家安定,维护世界和平,解救众生于苦难!我们要切实走这条道路,这是我们大家应负的责任!所以我希望佛教界团结起来,向这个目标奋斗!

   (隆声整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