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众阅藏的专题化深入

2017-05-05 蒋劲松 心斋老蒋

大众阅藏作为广泛参与的佛教读经运动,一开始就秉持“活动无中心”的理念,自愿参与,众生平等,大众参与,大众共享。大众阅藏网的诸位同人也只是较早参与者而已,无权垄断,更没有兴趣控制这一运动。参与者们各自依不同的理解,结合自身的修学实践,百花齐放,各种新颖、有效的阅藏方法、推广模式不断涌现,总是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我个人感觉,大众阅藏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专题化深入。大众阅藏与一般读经的重大区别在于,不自我设限只读常见的少数经典,而强调系统全面的广读经论,以避免对佛法产生片面的认识。过去大众无法广读经论的种种条件限制,如佛经难得、不识文字等早已不复存在,诸佛菩萨鼓励我们广读经论的本怀现在可以充分实现了。辑集各种专题的佛经,有利于将阅藏与个人的修学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因此,不同宗派的行人就完全可以系统、全面地阅读本宗祖师们推荐的经目了。比如,拿净土宗来说,印光祖师其实在文钞中就向净土行人推荐了不少必读书目。这些经典完全可以通读各种译本从而实现全面理解,避免偏执。


又比如,华夏民族重视孝道,其实佛经中关于孝道的理解更加深广,讲述的经典也很多,如果辑集在一起,也可以帮助佛子们深刻理解佛门之孝的深广,接引更多的众生学佛。


又比如,大乘佛法特别重视慈悲心,戒杀素食是大乘佛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佛教有此优良传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少数人鼓吹的“大乘非佛说”的误导,戒杀素食传统今天并未在汉传佛教得到很好地弘扬。而相关的大乘经文如果辑集起来,就可以导正今天许多佛子误以为汉传佛教素食的传统是梁武帝个人有权任性的错误观念。


接下来,我们准备辑集净土经典系列、佛门孝经集、戒杀素食佛经集,欢迎各位法师大德在这些方面多多指点,施以援手,共同推动各种专题化佛经经目的辑集。


附录:

一:净土十经一论

1,《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确立净土法门在佛陀一代时教众多的核心地位,突出强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难得,对于坚定净土行人的信心,关系重大。同时也显示出自力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艰难,凸显依靠阿弥陀佛悲愿往生的殊胜方便。)

五种无量寿经:(先读无量寿经,因为将西方净土的缘起,以及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大愿阐述详细。)

2,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先读通行本)

    3,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以下按时间顺序)   

    4,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5,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6,宋法贤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7,《观无量寿经》(次读观经,十六种观法以及持名念佛的方便阐述清楚,是心是佛,是心做佛的理论表达透彻。)

两种阿弥陀经(最后读阿弥陀经,十方诸佛劝念阿弥陀佛,经文简洁明了,便于持诵,可称为净土核心经典的流通分。)

8,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先读通行本)

     9,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10,《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念佛方法的透彻开示)

1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章》(念佛人如何持戒)

12,《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念佛人日常行持如何起信动念)

 

13,《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


二,《佛门孝经集》目录(辑集中)


佛说孝子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佛说盂兰盆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方便佛报恩经

菩萨生地经

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

大乖本生心地观经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三,戒杀素食佛经集经目(辑集中)



印光大师《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重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印光大师:

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

 

    华严妙典,理事圆融,理由事显,事因理成,理事各臻其极,圆证毗卢法身。以故如来初成正觉,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证法门诸因果法。因果,即事。如来自证之法,即一真法界,寂照圆融,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此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以究竟证故,常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恒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虽有照天照地之光,莫由发现而得受用。故借诸菩萨,互相酬倡,为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法门。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
  其在信位,则以净行品,为以因地心,上契果觉之弘誓大愿。虽进而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深位,犹复以此一百四十一愿,而为进修之据。是知此一品经,关系甚大,不徒为入佛之初基,洵可谓成佛之大本。而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果能心心念念,常诵此文,常发此愿,便可三业顿获清净,念念上契佛心,临终直登上品,与普贤行愿品功德,交光互映,无或差池。故宋初省常法师,慕庐山远公之风,提倡净土法门,刺血书此品,又以“净行”名其社。而莲宗得以丕振者,以深致力于日用云为,悉使与如来无上觉道合之所以也。


  一弟子杨慧导,拟以净行品,与普贤行愿品,合印流通。光谓欲令初机息心念佛,当以净土五经为先导,不宜于五经中只取行愿一品。使彼遍读五经,再以净行一品,作一切时一切处之警策,则自可欣欣就道矣


  呜呼!今之时,是何时也?乃废弃纲常伦理,专尚机械变诈,互相残杀之时也。若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导,则后世为人,恐先圣所立纲常伦理之名,亦不可得而闻矣。以故凡具正知见、正信心者,咸皆以修持净业为志事。兹特述其缘起,以附于经文之后,庶后之读者,无所疑焉。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夏至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