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可为:《佛教义学研究》序二

2017-07-11 吴可为 心斋老蒋


《 佛教义学研究》 意图为佛教自身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以佛教自身为本位 的义学研究提供一个途径和窗口,以致力于佛教本真意义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敞明。

从最初倾听到佛陀的教导,到其意义得以足够整全清晰的展露,汉语用去了一千年的时间,直至唐代汉语佛教义学的鼎盛时期才标志着佛教融入汉语这 一工作的完成。自那之后,汉语便一直是将佛陀的觉者之教保存得最为完善的语言之一。

然而,就此一事件的本质而言,一千年的时间不是太过长久,而倒或许仍是 有些短暂,以至于佛陀示现于世间,欲向世中之人所传达的真实义趣仍然难以 在世间的语言里形成坚实的印记,持久安住。 此后的千余年里,佛教义学在汉 语语境内逐渐重归沉寂和晦隐,便是极好的明证。

佛教之融入汉语,绝不仅是汉语与印欧语系两大语言体系间的文明交会与 思想对话,更是某种超越于人和世间的离言之境与世间语言的通连交接,唯有 借助于对语言的重新塑造与构形,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一接通。 这是佛教自身 义学最为根本性的任务,它对世间任何一种保有佛陀教导的语言而言,无论是 梵语、巴利语、还是汉语或藏语,都是一样。

如果说佛教的传入促使汉语完成了近代之前最重要的一次系统性语言重 构,其实质源自于某种超越境域在汉语语境里的自我形构与现身在场,那么,汉语迄今为止再一次极为本质性的重构则始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藉此重构, 汉语被彻底和普全性地置入了唯以人和世间为中心的境域。

这两次反向性的语言重构在汉语中的相互遭遇与激烈对撞,正是汉语佛学 研究得以兴起的最基底的原因,而近现代佛学著述与刊物也便由此应运而生。 可以清晰地发现,自其产生伊始,近代以来的佛学研究便鲜明体现出两种完全 不同的进路。

其一是近代佛学研究的主流形态。 它依托于西学对汉语的重构,以世间经 验和理性为地基,将佛教全然置放于人和世间境域所及的范围内来理解和诠 释。 佛学总体上经由经验和理性所能理解的方式被纳入到世间的公共知识体 系之内,在事实上成为一种世间之学。

另一者,则力图在汉语佛教义学日趋式微的境况中,接续维系佛教自身义 学传统的道路。 在唯以人和世间为真理尺度的近现代语境中,此一进路的艰难 程度可想而知。 时至今日,佛教本真意义的理解与诠释,甚至于会以一种特有 的方式较之佛教最初传入汉语之际更为困难。 因为在彼时,汉语作为一种原生 的语言系统,其世间性亦即语言与人和世间境域之间的本质关联,还只是一种 自然的原初相态,而汉语的现代重构则早已完成了其对人和世间的本质性归 属,在此归属中,所有非世间、出世间、超世间之境不是从最初之处就已作为无 义之语和不明之物被彻底锁闭,就是以人和世间能够轻易理解的方式被根本 遮蔽。

在基督教化的西方世界,在理性被确立为世间基石的源生之地,人与人之 经验及理性的本质限度早已被深刻反思,而上帝之言也藉此仍能保持其与世人 之言的严格分限。 而在有幸保有佛陀作为究竟证觉者给予世间的珍稀馈赠的 东方,我们却久已惯习于用世人之言去转述觉者之教,从而让一切都包裹于世 间的知见之中,除了世人自身的经验和言说之外再也见不到任何别的东西,佛 教超越于世间的本质维度也便由此处于总体和根本性的缺失状态。

作为觉者之教,佛教的真理性和力量建基于觉智而非信仰,而其传达于世 间,也必然要诉诸于世人的经验观察与理性思择。 但是,与世间之学的根本区 别在于,佛教义学不是要停驻于世间境域之中,而是以世间的经验与理性为阶 梯或桥梁以引导一种对世间境域的超越。故此,佛教本位义学的现代研究决非是以信仰为标识,决非是要以信仰的名义拒斥人的经验和理性,恰恰相反,它正以佛教自身的解释学传统为根基和典范,特别秉承佛陀教导中唯以真理本身为 标准和指向这一根本原则,以展开严肃的问题研究和真正意义上的以佛教研究 佛教。 在此研究中,佛陀的觉者之教将提供一种关于生存和存在之真实性相的 启示,以让我们超越世间经验与理性的有限性,如实触及和领悟某种更深和更 高境域的可能性。 正如佛教所开显的“无人”“无我”决非是要反于人道,而是 对众生生存境域更深更高可能性的开显,同样,其对理性的超越也决非意味着 反理性,它恰恰需要借助于理性本身才能实现。

在一种过于世间性的语言和视域中,佛教不共于世间的特性已被隐匿太 久。 唯因觉察到这种不共性,汉语才最终选择了接受佛教,汉语佛教中难以计 数的前贤古德也才会前赴后继地走上同一条道路,经由多少代人的心血最终促 成这种与一切世间不共的觉智清晣传达于汉语之中。 近代以来的先行者们,则 已自觉开启和担负起了一种在佛教此前从未遭遇过的语境中让佛教自身的义 学传统能继续薪火相传的事业。作为佛教本真意义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构形 和汉语佛教语言的再次重构,这一事业的实际展开将是一个动态生成和不断尝 试的现代格义过程,而如何接续这一事业则将是所有为佛教所感动的现代佛教 学者们的共同责任。

作为最初的尝试,此第一辑以佛教本位义学观念的澄清界定为中心主题。


延伸阅读:

周贵华:《佛教义学研究》序一

《佛教义学研究》(第1辑)出版发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