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泉州 | 闽南祖厝谢土进主仪式-张氏家庙记

颍川紫阳 泉州影像 2019-08-19

《发现泉州》

在这里

我们将带你

发现你所不知道的古老泉州


本栏目为颍川紫阳专栏



在福建省泉州市,著名的泉州洛阳古桥无人不知,但洛阳古街就较少人问津。不知何时当地流传有这样的俗语:“二里桥,三里街”,可见这洛阳古街比洛阳桥要更长。自古而今,洛阳桥与洛阳街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相依相伴,朝夕相处,经历了古镇千年的荣耀与沧桑,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兴衰——她们一样古老。


泉州洛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地处泉州的洛阳,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泉州港水路转运提供了交通保障,也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文化景观。自北宋开始泉州洛阳就成为地处海上交通要道的繁华商业市镇。洛阳古街街尾坐落着著名的昭惠庙、张氏家庙与张氏大夫第。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古镇的风风雨雨、历史变迁,更见证了张氏家族的崛起与兴旺。



翀霄张氏,是洛阳一大旺族。洛阳的张氏沿袭泉州西街翀霄张氏。一世祖应科公,号西桥,生于明朝天启年前后。相传,为避崇祯战乱,洛阳张氏一支先从泉州迁入惠西大坝内,乱后再迁到洛阳桥头定居,繁衍至今已有十有五世了。翀霄张氏,早前已是洛阳一大望族,登期公于清光绪乙亥(1875年)中举人,嗣中拔贡,1906年出任广东西宁县正堂,以清慎自矢,有政声,民以青天颂之。仰薇公是登期公之四子,生于清光绪乙酉年,在二十五岁时中优贡,与登期公父子科名,并在府邸里竖立双旗杆,邻里乡亲皆以此为荣。




张氏家庙址在昭惠庙东南侧,史建于清乾隆年间,三世祖呈九公创建,距今叁佰余年。家庙坐东朝西,占地陆佰多平方米,由前埕,前厅,大厅,棋盘厝后石埕组成,曾经历过多次整修。最近一次张氏家庙整修是八、九(查证一下,到底是80年代还是90年代)十年代,至今约三十年,近年发现张氏家庙屋顶再次坍塌。今年(2016年)春,张氏一族成立张氏家庙宗亲理事会。理事会决定对家庙进行保护恢复性重修


下图为恢复前原貌


在闽南一带;每个家族都有自家的祖屋,祖屋为一个家族为了方便代代子孙集中祭拜祖先而搭建的房屋,祖屋久了需要重新修建,建好后本祖屋的所有各个家庭需要把已故长辈的灵牌(即一块刻着已故人名,出生日和去世日期的木碑)摆放在祖屋大厅中央,仪式可参加可不参加,有参加者一般按照人口数平摊修建费用!这个仪式称为进主。仪式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召集择日举行。 举行当日各个家庭的男丁需派一个人为代表,然后手拿香火与灵牌等候法师的安排,依次按照在家族的位置把灵牌摆在祖屋的大厅中央。一般一个仪式都要举行整整一天一夜左右。





       谢土,自古有之,是古代动土之后必经的仪式,尤其多见于建造房屋之后。举行祭祀是对土神表示酬谢。


     民间认为,所有的土地都是由土神掌管,要动土,必先得到土神的认可,并在动工事后一定要谢土,感谢土神并希望土神能赐福于主人。


相传,谢土,源于人们对土地的崇拜。 


      闽南的乡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供有土地神,村人一般称之为“土地公”。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祭祀,摆上自己舍不得吃的最好的食物,先敬献土地爷。



师公安放土地公

土地神龛两边的对联:“土能生万物 地可发千祥。”道出了万代相传的世理。《易经》有云“坤厚载物”。乾为天,坤为地。万物由土地中获得生命,互为依凭,和谐生存,从而“发千祥”、“生万物”,所以有“厚德载物”之说。



上梁通常指的是「中梁」,也名「脊圆」、「脊檩」,闽南上梁多称「升梁」、「进梁」



闽南人十分重视“起厝”动土,而“上梁”仪式更为隆重。“上梁”就意味着起厝工程即将告竣,因此马虎不得。在选定的吉日良辰,煮“红圆子”、备三牲果合来敬土地公、“路头公”(掌管马路的神明)、“地主”,还要找属龙的男丁在梁正中挂红布、绑福袋(内装四季五谷)、画八卦、贴喜联。上梁时焚香然放鞭炮,祈求安居乐业、兴旺发达。



祭祀:三个酒盅、三副碗筷,在新屋院子或天井摆上供桌,桌上摆着各种供品,猪头(或全猪)、五牲(五味):鸡、鱼、鸭蛋、果品等。祭祀中要点香烛、敬茶酒,还要请师公取来“筛圆”。“筛圆”中盛有铜钱及五谷若干,祭祀仪式结束时所用之,分别撒放于房屋里面四方,念吉祥语。

    一散东方甲乙木,代代子孙食皇禄;

    二散西方庚辛金,代代子孙斗量金;

    三散南方丙丁火,代代子孙早登科

    四散北方壬癸水,代代子孙大富贵;

    五散中央戊己土,代代子孙寿比彭祖;




焚香鸣鞭炮烧金纸,以谢五方土地和五方神圣在建屋期间的庇佑帮助,并祈请日后继续庇佑平安事业兴旺。



家庙两侧竖有两根木质旗杆,杆顶悬挂着紫色金丝绒质地、镶金色边缘“张”的锦旗,蔚为壮观!




人们抬着整只牲品猪、羊摆供到家庙事先准备好的八仙桌上。猪、羊身盖一块红布,口含金桔子,四脚匍匐,头朝祖厝大门方向正面趴着。供品中还有鱼、鸡、鸭等,那供奉的场面相当壮观。



大门常漆朱红色,俗称“朱门”。并画出一对门神



大门合好以后,还在大门上钉了一对门环,一般由生铜铸造,先由一个八角形铜片垫底,上面铸着“丹凤朝阳”和“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门环以下,也安一个兽头,既是装饰物,又可承住铜门环,俗称“兽环”,兽、寿谐音,寓意吉庆意思。



张氏家庙大厝,上、下厅之间有天井、大厅、下厅和两边的“举头”。为排出雨水,大厝前半部分建有天井,天井中挖有一个阴沟暗涵,天井中的雨水由此排出。但安排水沟的位置则必须根据房屋坐向的二十四山来确定。从天井通往屋外的整条水沟分涵孔、涵井和涵口三部分。为防止老鼠等物误入涵孔,孔口置一石作为堵头。


下图为 张氏家庙中天井中涵孔龟





香插于炉中。 奠酒、奠酒、三奠酒;叩首、叩首、三叩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349yot55f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v0349imc7ri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o0349eptivv

香插于炉中。 奠酒、奠酒、三奠酒;叩首、叩首、三叩首



仰薇公,清秀才,清宣统(1909)中优贡



宗灜公,清同治(1873年)中举人



宗灜公 清光绪(1906年)出任广东西宁县正堂,旌立明府




堂悬匾额文华光照



文魁

宗灜公,清光绪(1875年)中举人,优贡。



张氏家庙的重新焕发光彩,

全族人无不感到欢欣鼓舞,

能继承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并使其得以保护,

这种光荣传统更应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专栏作者:颍川紫阳

一位沉迷泉州历史,享受泉州文化的转究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