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城徒步快闪|这是最地道的老厦门游,这样的路线你走过吗?

老厦门 泉州影像 2019-08-18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931jmm1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因腾讯视频政策限制,看高清视频请自行移步“腾讯视频”APP,直接搜索“不走旅游路线的厦门,你走过吗?”等相关信息即可看高清视频。




厦门对于全世界而言,第一印象应该仅仅是著名旅游城市之一。而对于泉州,厦门更像是硬朗“大男子主义”的转究男子身旁,静默不语的红颜知己。一群人各自从泉州出发来到厦门,好似直入了静谧的“后花园”,细嗅花香,笑谈古今,装个逼,行文人墨客之事。


这是我们泉州影像古城徒步快闪厦门特别篇,第一次跨城徒步。从报名到活动开始只用了不到24小时就有17人相随,其中绝大多数是特地坐动车赶来的




我们选取了厦门最出名的街区“中山路”,欲挖掘这始建于1925年的骑楼间,巷陌中,古厝里独特的老厦门味,依旧走我们的特色徒步路线——街巷深度游。本君画了个简要地图,中山路街巷要深度游的话可以分为7个部分,我们规划了四个区域来进行我们泉州影像古城徒步厦门快闪的路线。


徒步从中华东片区开始,这一片区在中山路步行街的右侧(思南以东,第一医院对面)。我们的起点,就定在了第一医院对面的小路口(镇海菜市场旁)。这一片区是历代文人雅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择居的地方,被称为是厦门的“文脉”所在。




首站就是离集合点不远处的小巷口,一座较为不起眼的四层居民楼——顶释寺。这是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寺庙,初仅一小堂,为女众道场,属外道龙华派。1918年厦门居士吴清海鸠资重修,改称“顶释寺”,并依本宗推派为寺主。一楼为地藏王菩萨、二楼大雄宝殿、三四楼为寮房僧舍。与其他寺庙相比,顶释寺的占地面积很小,庙堂也不算多,但香火很旺。



从主路左拐为本部巷,因巷内原31号为郑成功重要部将泓旭的衙门——本部堂。故以本部为巷名,也是寓怀念民族英雄郑成功之意。巷内尚且还有三四间古韵浓郁的古厝。不论是门上还是墙体残破中依旧能感受到它们的做工很是精致。




泉州人崇尚石狮,把石狮作为招财辟邪的瑞兽,厦门亦是如此,自明代建成厦门城之后石狮也陆续出现。在稠密的闾巷石顶巷的尽头有一座石狮王庙。供奉着的石狮王个头最大,有400多年历史,因此也有了“王”的美称。(是不是感觉与金门的“风师爷”如出一辙?)



从石狮王庙左边的狭窄小道走去右手边就是陈化成故居。清道光二十二年,陈化成在上海吴淞口率军抗击来犯英舰以身殉职,此宅是陈化成任福建水师提督驻节在厦门时所购置的。故居内保存陈化成当年使用的石板床哦。天井外的还有旗杆石一对,是古代科举文化的丰碑。如今为民宅。





本部巷一直往下走会经过延寿寺,专供出家菜姑修持管理的道场。先后搬迁多处,今寺宇坐落于本部巷10号的二层水泥楼房里。一层是延寿堂,供奉药师佛及观世音菩萨;二层为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旁边还有一间慈善义诊部,以义诊为主,施药为辅,由在厦门医高专口腔医学专科毕业、现主持日常寺务的菜姑慧忍姑所管理。

【闽南菜姑】

通常佛教信徒分为“在家二众(男\女居士)”和“出家五众(必须剃发、单身、住寺)”。但近代闽南却增添了“菜姑”这一佛教徒,她们也住寺、素食、单身、住寺,与众不同的是却是带发修行的“清修女”。据泉州佛教协会前任会长陈珍珍居士介绍,菜姑原本应叫斋姑,就是品行端正、长期食素的单身女子。闽南最早的菜姑住寺,应该在清朝宣统年间,由泉州南安五塔岩的珠姑首创。

我们沿着本部巷回到主干道——四仙街。




“四仙街”这一名字缘由四仙石佛这类镇巷神的存在。街边这座由红色砖瓦构建的大殿供奉的是一块四方石,石头的四面皆雕刻有1尊坐莲佛像。据说在清代这里曾有座四仙佛塔,而现在看到的四方石佛便是这座塔的残件。一旁还有石敢当。闽南人对于石头的崇拜表现于此。在穿走于巷子的各个居民楼之间,大概会是种莫名的踏实感吧。人们坚信,一方神明总会保庇一方居民。


到了巷内小型菜市的三岔路口,往右手边走,进入外清巷。此时注意视线朝下哦,一口看似不起眼的小井很容易被忽视。




我们通常见到的都是海蛎壳吸附在各种墙体上,这口井却有点特别,井圈周身贴满了血蚶壳,因此叫做蚶壳井。过去不通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打井自用,但都比不上这口蚶壳井的水清澈清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每天都有来自周围街巷的人们提着各种容器来打水。如今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井就处于废置状态了。



密集恐惧者多看几眼!!!



井的左手边,外清巷22号则是一栋相当气派的豪宅——邱世定宅。邱世定为近代太古洋行买办,这栋大宅建于清末,是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解放后,豪宅被人民政府接管,租给本市居民住。如今,除了一些邱家亲属还住在二楼一侧,其他的房间都成了打工者的出租屋。虽然几经风雨,但是仍是可从其宏大的规模及精致的局部想象出其昔日的风采。





再往前方进入苏厝街,前方右手边有印尼华侨陈江海的故居,位于苏厝街45号。这是一座建于清末的中西合璧式二层民居建筑。以闽南红砖建成西式外观,内部布局以中式为主,形成融合中西文化的建筑形式。现为民宅,主人很经常把大门打开,在庭院泡茶话仙~


不走进来还真不知道,繁华的街道旁还有这样一个区域。这里有破旧的古厝,狭窄的街巷,不时小庙梵音传来,随时可见的就是内衣裤和铁皮,虽说条条大路通“路口”,却也走了两三回冤枉路,一不小心就晕头转向了。



由于风光秀丽盐溪街,厦门文人雅士喜建房舍于此。譬如12号书法家欧阳桢故居,18号教育家\诗人陈桂琛故居,15号教育家\诗人李禧故居,29号华侨诗人\谜家沈观格故居,30号书法家柯伯行故居,32号社会活动家林采之故居,98号书法金石家吕世宜故居……书香氛围早已无存,留下了老砖石墙的只言片语,静候世人细细领会。





印尼华侨李锦修故居——李厝,位于盐溪街34号、36号。这是由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中西式建筑群体,中为砖石木结构的闽南传统民居,两侧为混凝土西式建筑。从外观上看相当气派。门楼上,有精致的花蔓装饰的石头浮雕,墙壁上有仍不失魅力的进口瓷砖。




李厝的右边就是吴厝巷的寿山宫。在这一片区的小巷中会常发现,老厦门寸土寸金的地方,庙宇都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了。现在所看到的寿山宫为1984年重建的,只占了一楼,楼上为工厂的厂房。奉祀吴真人(即保生大帝)。

【吴厝巷】

吴厝巷因早年有吴姓官吏大厝在此而得名。民国时期,厦门九大码头的工人,以家族为单位,有吴、陈、纪“三大姓”,其中同安石浔吴就是其中一支。(下面会去到的天一楼庆让堂建造者吴氏兄弟就是)。抗战前,厦门岛日籍浪人横行,石浔吴最有力的力量。


寿山宫往靖山路方向,会经过一栋已被判为危房年久失修的老宅。主人叶天铭是一位静依佛门的文人雅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与弘一法师转交过书信稿件和诗集。



走在小巷中,随时有在各朝代穿梭之感,但处少部分年久失修的红砖古厝外,大半多为民国南洋风,其中多为印尼华侨归国建造的。能看到曾经被工匠精心雕琢的华丽丽大门和墙,补了又补,有的索性把门用砖墙堵了,曾经的豪宅大多被分割为独立小间出租。




三官巷中有三官宫,主祀三官大帝(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原为道教宫庙,后来改为和尚、斋姑主持的小庙宇。



靖山路往左手边方向有三官巷,是本期徒步第一部分的一个小终点,也是这深巷通往大路的出口之一——旧第一菜市场。



在三宫巷走到尽头,左拐,再右拐。走向大路的那一刻整个视线突然亮了起来,仿佛由迷宫走出。眼前便是原第一市场旧址。



一市为厦门民国时期规划的9个市场之一,建于1928年。原为楼房建筑,后作居民住宅,市场移至古城东路,占路为市。《厦门志》卷二“墟集”中记载:“菜市,在东门外三官宫前。每日黎明,诸菜毕集,青葱夹道,转售诸小店及负贩者。” 后来由于“农改超”,改为闽台特色美食街。



泉州影像古城徒步厦门快闪特别篇的第一阶段都差不多走完啦,接下来我们主要要来去探寻连大多数厦门在地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地方——古城墙。



如今的我们,纷繁的信息迷离了双眼,俗务纷纷,已经很久未抬头看繁星点点或是浮云朵朵。南寿古迹在游客人海的中山路上,一市出口的右手边方向。若不是不经意的抬头,真的发现不了在被统一画上洁白“妆容”的步行街上有着这样一座道光年间便有记载的南寿宫。



此处需抬头!!!” 



我们顺着临街一方小门走进,一楼墙体有方清代石碑。



清道光《厦门志》曾载:“南寿宫:在城内。祀天后、吴真人” 几经变迁,南寿宫从“宫临衙口街”一直到今天跻身于骑楼三楼处。南寿宫,合祀闽南神明妈祖和保生大帝。其中,“四大将”与一般陪祀妈祖的千里眼顺风耳不同,南寿宫则是晏公、二高里鬼、三嘉应、四嘉佑。



在这里可以俯瞰步行街哦~


从三楼南寿宫下来的时候可否有人注意到二楼的金华阁南音社呢~




古城西路上的城隍庙,就像一个小店面一样,在便利店的旁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够让现如今浮躁的人群安静下来的,唯有信仰罢了。所以,在钢筋水泥之中,寺庙是万万不可被替代并将扎根于此的。


从中华东片区居民区到现在的中山路步行街,沿途遍布奉祀吴真人、妈祖、观音宫殿寺庙,可以说厦门跟泉州一样,也是座多元信仰的城市。


这是一段隐于闹市中的古城墙,现今询问在厦门出生的同龄人,竟都不知厦门有一段已有600余岁的古城墙。而且,定位还搜不到!



为了找古城墙,我们竟然进了“公安局”…


其实是顺着市公安局北侧向上~

一方大石首先入目,往右侧望去,便见一段低矮的城墙断垣。墙体以条石砌成,现如今仅剩的是厦门所城墙的约70米的北门城墙。爬上城墙看落叶满地,此情此景不由引起大家的感叹。



据《重修厦门城隍庙碑记》等记载,这座城墙建于明洪武二十年至二十七年间,清康熙二十年城毁,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重修。这其中它所经历的600余年光阴,战火纷飞与风吹雨打,都是现在的我们所感受不到的。



城墙旁有个小楼梯

就这个小楼梯几个二十几岁的大儿童竟然玩得起劲了



沉醉于城墙上落叶纷飞的美景之中,差点忘了要继续前行。各种自拍美照结束之后,我们继续上路~往思东方向走起。



首先会经过厦门“台湾公会”。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由在厦门台胞施范其等七人发起组织,并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正式成立。“台湾公会”由台湾籍民组织而成,其宗旨是联络感情,群策群力,对内同谋台胞幸福,对外协调厦台两方的感情。现为“厦台史料馆”。




我们意外发现天井中这棵,真正的参天大树,是继发现古城墙落叶纷飞的美景之后的第二个小惊喜~



红砖大厝在闽南并不少见,但如此成双成对的两栋大厝确是极为少见。经过福安堂,来到古城西路,这栋红砖姐妹楼一栋门牌为顶井巷46号,一栋为古城西路139号映入眼帘。整体建筑做工精致,保存完好,叹为观止。古城西路139号在建国后曾做为厦门妇幼保健所的办公地点。现为私宅。



行程过半,大家也都饿了,我们走进菜市场,解解馋好了~




七市口的豆花都说很棒,看着豆花成大片状便可知其制作技术,一群人看到豆花,迈不开腿了。



顺着大同路往下走,有一家60余年的老茶室,却是让很多想要找到它的人来回徘徊甚久。




五湖茶室位于大同路323号,没有顺着门牌找,光看这类似小杂货店的店面,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个茶室。店旁的小道小竹凳、小竹桌、陶制茶具,还有闲坐闲谈吐烟圈的阿伯,如此相映和谐。



看到我们这一群转究来的少年家,一听说我们来趴趴走老厦门,顺着烟圈吐出悠长的话:要找有历史的地方,应该要在泉州呀!




小巷中沿着路标很快就能找到这栋3层西式洋楼——乔治老别墅。门面虽说是欧式风格,但也融合了闽南红砖和花岗岩。这是由日本人建造的,建成于1949年。现为家庭旅馆。



不论是泉州还是厦门,逢年过节、乔迁、婚事、满月等祭拜仪式中,龟粿是必不可少的。家里有把龟印的人家更是会显得是更加遵循古礼、更加正统的闽南人家。为什么叫龟粿?就来源于此。



我们在南轿巷找到了这位“最后的龟印雕刻师”,龟印工艺的第五代传人,潘海员。据了解,潘海员先生的祖籍是泉州安溪县的。“从我太祖父那一代就开始做了,一代一代都是口口相传。”



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尺寸的龟印。如今做鬼粿的人少,但更多的人是买回去当做收藏。



你家有龟印吗?



一座建于石头之上的六角八面亭形的小庙——威震殿,这里供奉着圣王公(即郭忠福,神称广泽尊王)和太乙真人。它才是真正的“天一楼”。


关于这座小庙的历史,其建筑年代尚未找到证据考证,道光版《厦门志》就此处并未有“天一楼”的相关描述。在同治年间的厦门地图中,在山仔顶位置画有一座建筑,这正是这座小庙。在1908年光绪年间的厦门城市地图中,此处一带标有“天一楼”,而庆让堂是建于1931年。可见,在庆让堂建造之前,此处一带早有“天一楼”之称。1980年出版的《厦门市地名录》中对“天一楼巷”名称来由如此解释:“该处圣王公宫祀太乙真人,宫在石坡顶,旧时须拾级而上,俗称天一楼,巷因名。”



殿前的大石头已然成为了孩童的玩乐地,爬上滑下,不亦乐乎。



根本停不下来

裤子破了就好玩了哈哈



天一楼庆让堂由同安石浔的吴姓两兄弟建造,落成于1921年。大楼外貌巍峨挺拔,气势不凡,精雕的花岗岩基座,红砖的墙体,堆塑的西洋花式窗楹,加之以半圆形探出式的门庭及阳台,展现出了一种精致的布局、结构、色彩和雕琢之美,共60间房。如今的天一楼,住户众多,导致多处搭盖,原貌已非,但是仍可够从其宏大的规模以及精致的局部想象出其昔日的风采。


据说兄弟俩因经营的物品都隐有“火”,因此建筑布局中隐有“天一生水”,水能制火、水能生财之意,因此民众纷纷将此楼称为“天一楼”。



厦门自古为通商口岸,水上交通和陆地交通并存。在上面的吴厝巷有稍微提到,民国时期厦门有九大码头,其中同安石浔吴就是其中一支很有实力的中坚力量。





一路向西,我们再次往菜市场方向走。厦门曾有九大菜市场,我们的徒步就一次走了三个。其中就数八市最热闹。



一路走来,有置身于香港即视感。沿街古早老铺仍在经营着,但数量不多。如今已被成片的大排档所替代。




避开闹市区,我们沿小巷走。摇摇晃晃转晕了脑袋,才找到了这一条洪本部巷。洪本部巷在开元路里。以郑成功骁将洪旭而得名。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洪旭设“兵部衙堂”于此,简称“本部堂”,巷称“洪本部”,内有洪旭祠堂住宅。有一碑记,现藏于建筑之中,字迹已是模糊不清,只能大致知道是纪念清时修渡头完工之事。





一旁的昭惠宫门口挂有“陈化成研究会”,而我们在起点的时候就已到过他的故居。也算是首尾呼应啦~



临海的小巷总没有干爽的时候,渔民的鱼筐滴答滴答漏着海水,行人来来往往,摩肩接踵地经过。这里的海鲜新鲜得诱人,总是惹得人手痒,想买几条鱼回家做个大餐。


这也是我们的本期快闪的终点站。在say goodbye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仍意犹未尽。好嘞,一行人理出行走在横纵交错的小巷的正确方式,穿过人群,来到大道,更直接地感受扑面而来的海风!继续前行!




从小巷出来要往靠海那头前行,会经过这赫然醒目的邮局。因始建清光绪二十三年,因此也称为大清厦门邮政,设厦门邮界总局,后曾改设厦门一等邮局。




沿海望着对岸的鼓浪屿,泉州厦门的“抗台风英雄”郑成功爷爷仿佛正在对岸与我们遥望,这是闽南地区三座郑成功雕像之一,位于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



我们立于此,静静接受海风轻拂,清爽的海浪拍击声似乎是合着心跳的节奏,一下午行走的疲惫在这一刻渐渐褪去。似乎这一刻四周又氤氲着花园的花香…



仿佛跟着泉州影像徒步都会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魔力,还有小伙伴表示直接走到曾厝垵,考虑到饭点问题我们缩短到以沙坡尾为终点~于是途径铁路公园,沿民族路一路前行至避风坞。



在双子塔前留下我们最后的合照~



泉州影像古城徒步快闪厦门特别篇就这样告一段落啦~


同样是海风吹拂过的城市,港口城市的咸鲜与繁华二者均有。厦门的清爽气息,泉州的沉厚底蕴,相邻的两座城市却是有着明显不同的脾性。厦门像是西洋建筑外的美丽庭院,花香悠悠溢满鼻尖,满眼青翠,而泉州更像是红砖厝外的开放厝埕,炊烟袅袅柴火香,泡茶画仙答嘴鼓。


这是泉州影像第一次跨城徒步,我们的路线依然以古城为主。后续还会有第二期,我们甚至还会去到更远的地方徒步快闪。当然我们在大泉州范围内每个月一期的正式徒步依然持续进行中。


欢迎小伙伴们跟我们一起趴趴走~闽南最会玩也最用心的团体带你用脚步丈量泉州甚至祖国大江南北,你愿意吗?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




图文:泉州影像

整编:泉州影像



[泉州影像古城徒步的往期推送]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跨年派对 |春节快闪 

元宵游灯 |蟳埔女快闪洪濑快闪插秧快闪



欢迎光临泉州影像,这绝壁是个敲有爱的平台以及定期举办活动的大家庭。泉州影像更是个公益宣传组织,我们用独特的方式热爱和宣传泉州。我们文创产品的收入都是用来活动徒步、回馈粉丝及关于泉州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当然包括公益宣传事业。虽然我们做的还不够好,但是我们去实践去做了,这是是我们!与快乐的人,做有意义的事。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泉州,关于泉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怀和故事,或文字或书画,又或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这座城的情愫。如果你愿意将你对泉州这份爱与大家分享,可将作品(文字、书画、视频、照片等)向我们投稿哟~

[投稿方式]主编邮箱49740646@qq.com ;微信abbey497040646 

泉州影像用实际行动传播泉州文化,带动大家一起参与,并在线上科普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行动。欢迎小伙伴们推荐游玩景点、新鲜事、民俗风情等讯息,我们将带领着更多的小伙伴一同前往体验。

[主理人联系方式]微信qzyxphoto/yokenhuang;电话15959988902

泉州影像是个超有爱的互动平台,如果你热衷于用影像记录泉州,四处拍照;或有意向参与我们的各种活动,可以扫描二维码并私信“进泉州影像【总群】或【徒步群】”

本君撸原创整编科普写日更实属不易🤓你的赞赏和转发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