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外交官吴建民车祸离世网络舆情分析

2016-11-26 罗翰文 长三角网络新舆情 长三角网络新舆情


一、舆情源头

2016619日下午,前驻法大使、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原本应该出现在北京东三环的某间会议室里,就“民间外交”这一主题作发言。然而,在18日的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77岁的吴建民大使不幸罹难。本来的研讨会,变成了一场吴建民大使追思会。据武汉市交通管理局消息,618日凌晨4时许,武汉东湖隧道南出口发生一起车祸,致两死三伤。死者为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和武汉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朱晓驰,同行的武汉大学司机、武汉大学水电学院一名副教授和大使秘书陈伟杰受伤。


二、舆情传播进程

1.舆情爆发期:18日上午11时许,九派新闻首发吴建民车祸离世快讯后,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等微博号迅速转发,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

2.舆情高潮期:当天,#吴建民车祸去世#这一话题全天占据微博实时热搜榜头条。截至19日下午,该话题阅读量在一天多时间里,已达到1.7亿人次。媒体方面,仅微信平台上,就有2633篇关于吴建民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对于吴建民离世,不论大V还是普通网友,大都立场鲜明,“挺”“骂”针锋相对,大约各占一半。

3.舆情持续期:经历了18日网络舆论全天的激烈对立之后,619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几家全国发行量靠前的市场化报纸,均用整版篇幅或是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文章悼念吴建民。

4.舆情降温期:各方对吴建民离世作出回应,已经发声的媒体,所持观点和网络舆论中的“挺”派基本一致,在充分肯定吴建民外交事业贡献的同时,也着重强调其生前反对民粹主义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的观点。

5.舆情平息期:吴建民离世所带来的有关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舆论风向,可以说是风向两边吹,难以找到妥协点。官媒不做过多评论,不下任何定论,使得两派争论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逐渐平息。


三、各方回应


(一)占据多地报纸头条

时间

标题

媒体

2016.6.19

著名外交家吴建民今晨遇车祸去世

北京晨报

2016.6.19

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车祸去世

南方都市报

2016.6.19

评论:纪念吴建民,“警惕民粹外交”;温和吴建民,走过半个世纪外交生涯

新京报

2016.6.19

吴建民:如果有第二次生命,我还选择外交。

钱江晚报

2016.6.19

授课途中遭遇车祸,资深外交官遇难

西安晚报

2016.6.19

呼吁摒弃狭隘民族主义的老人走了

云南信息报

2016.6.19

悼念吴建民 留住他睿智冷静的声音

中国青年报

2016.6.19

吴大使安息

现代快报

2016.6.19

外交家吴建民遇车祸去世

三秦都市报

2016.6.19

吴建民赴武大授课遇车祸去世

京华时报


(二)社交媒体成哀悼主场

1.学界精英代表性评论如下

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早晨看见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因车祸在武汉逝世,令人伤感不已。吴大使是一个儒雅,练达的人,去年我在某部委评审项目,吴大使是组长,我是组员,我们在一起封闭评审7天时间,大家饭后散步聊天,纵谈时局,很是开心。没想到世事无常,促人忧伤。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悼念吴大使。多次在各种不同论坛和吴大使相遇,也聊过天,大使无疑是一位爱国者,外交官也是为国家服务的精英,和军人职责不同,但都是用各种方式捍卫国家利益。他的观点也是重要的参照,这些观点也是国家发展需要的。各种讨论都是为中国更好。

 

《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微博里写道,“吴大使与我有过论争,然而我相信,多元观点并存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正元素之一。愿仙逝的吴大使走好”,1小时后,胡锡进又在微博里补发了一条内容,“多元观点并存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正元素之一。没错,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2.业界精英代表性评论如下

陈朝华(搜狐网总编辑):从安替等靠谱人士的朋友圈惊悉著名外交官吴建民先生今晨因车祸去世。新闻中心的童鞋正在求证,真希望这是一个假消息。

 

曹林(中青报):非常震惊和难过,泪流满面。上海世博前在他外交公寓的寓所采访过吴大使,听过他好几次演讲,儒雅、开明和理智,不多的能让西方人佩服尊重的外交官。

 

朱学东(前《中国周刊》总编辑):吴建民先生不仅洞察世界,更知道通过媒体表达观点,启迪大众。新京报:最恐惧的事情?吴建民:“误读世界,把世界看错了,就麻烦了。”世逢危局,国失良士。

3.民间舆论

白岩松在腾讯网发文悼念: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惊闻吴建民先生车祸去世,十分痛惜。他与吴大使是忘年交,特找出2009年为吴大使的书作的序,授权腾讯发布,以此悼念。

 

FT中文网:618日,中国外交家、前外交学院院长、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先生不幸于武汉遭遇车祸去世。吴建民长期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坚持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崛起、融入现代文明世界。悲痛时刻,我们重新发表吴建民生前在FT中文网撰写的文章,回顾他的外交思想,致以哀悼与缅怀。

 

郭松民:吴建民大使一路走好! 我们可以不承认高速公路上有车祸,但车祸会顽强提醒我们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可以不承认世界上会有战争,但战争会提醒我们它的出现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希望大使在天堂有所反思。

 

司马南:大使先生近年来的若干立论,我不完全理解,曾公开表达过不同意见,忽闻车祸大使被夺命,震惊悲痛之余,想的比较多……我反对以任何理由对逝者恶言相向,我也不赞同,出自任何考量,借助车祸事件,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实行新一轮饱和式攻击。

 

网友:鸽派的吴老师是比较西化的人物,也倾向于与西方媾和,只是现今世界还是丛林法则实力外交,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做好了自己西方就不会找麻烦了,未免天真了一点。但是他的外交思想和技巧也不是一无是处。斯人已去,后人评述云云,功过还是让时间检验吧。一路走好,吴建民先生~

4.官方舆论

主流市场化媒体基本都发表了支持吴建民观点的评论。中央级媒体官方微博上只呈现了吴建民去世的事实,没有展开评论。其它省级地方党委主管的日报基本以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微博的报道为主,但基本没有评论。不过,军队系统官方微博@军报记者和外交部欧洲司官方微博@中欧信使”则发表了评论,不过两家官微评论却截然不同。军报记者写道,“吴建民曾担任过毛泽东等领袖的翻译。他的一些观点,我们虽然不能苟同,但是今天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需要不同的声音,并在观点交锋中去伪存真,凝聚爱国的共识与行动。逝者安息”,其中“苟同”二字表达了“军报记者”强烈的态度。中欧信使则写道,“吴大使是杰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官的素养,退休后依然为中国的外交视野奔走劳碌,他的溘然离世是中国外交界的重大损失,令人扼腕唏嘘。”



四、次生舆情:车祸争议不断



(一)司机是否疲劳驾驶酿惨祸

吴大使的飞机本来是晚上起飞的,大概十二点之前抵达武汉,结果航班延误了两三个小时,凌晨三点多才抵达武汉,而司机显然已经在机场等候多时,而根据一般的公司或者单位的日常的运作情况来看,这位司机显然已经从白天工作到晚上,已经工作了至少是二十个小时,所以对于长期处于疲劳驾驶的司机来说,这显然已经完全超出他的驾驶能力负荷范围,于是便造成了这次车祸悲剧。

(二)事发当时是否系着安全带

借吴建民车祸强调汽车安全带重要性的文章一般都来自汽车相关网站。在一个汽车网站的文章说: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发前吴建民坐在后座,但未系安全带,头部、颈部撞击前排座椅而遇难;两位前排的乘客因为系了安全带全部幸免于难。

(三)航班延误是否是直接原因

中国飞机的误点,这不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全民痛恨的问题。那天晚上,吴大使所乘坐的飞机可能是遇上武汉的暴雨导致航班延误。如果在雷暴天气的情况下航班延误是情有可原,但是目前中国大陆的飞机被延误绝大部分情况并不是由于雷暴天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五、总体判断




中国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在武汉遭遇车祸去世,来自民间的追忆和缅怀不断,消息瞬间刷屏。但是吴先生的离世引起了中国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在一片震惊、惋惜与哀悼声中,这个意外也不乏被一些“爱国者”拿来消费。随后吴建民生前关于外交政策的言论也再次被提及成为舆论场中的论点。社会各界普遍都以此为契机来反思中国外交面临的选择。网友大体上分为两大阵营,一派支持吴建民一派反对吴建民。总体上该事件起源于网站,发酵于微博最后传统主流媒体将舆论引向正面得以结束这场舆论风暴。



六、舆情点评




   吴建民先生之所以在公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更多还是与其经常在媒体上发表观点有关。吴建民被视为中国外交领域“鸽派”的代表人物,曾经同中国军方著名学者罗援激烈辩论。罗援少将认为军人都应该是“鹰派”,吴建民则指罗援宣扬战争论是“犯了时代性的错误”,“谁高举战争的旗帜,谁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今年四月,吴建民批评《环球时报》是“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的典型,想法极端,还批评《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没有把握大局”,引起胡锡进的反击。这两次论争都引起了较高的舆论关注。然而众所周知,民族主义是一种在国内外都非常常见的情绪,而且很多人认为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于是把“批评民族主义”等同于“批评爱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建民表达的观点是很具争议的,很多网友都反对吴建民的这种看法,激烈一些的网民甚至认为他是“汉奸”。昨日吴先生身故的时候,还有人在他演讲视频里留言“不喜欢他”、“不敢苟同”。吴建民先生不幸意外离世,实在让人痛惜。但或许能让他在九泉之下感到宽慰的是,昔日的论战对手罗援将军、胡锡进总编都对他的离世都致以了哀悼,甚至军报也表示“中国需要不同声音”。多样性的中国,正是吴建民先生所期待的。



       

【小贴士】

           

吴建民,1939年出生,籍贯南京,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959年进入外交部工作,曾长期为国家领导人担任法语翻译,历任政策研究室处长、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比利时使馆和欧共体使团参赞等职。1994年至2003年先后任驻荷兰大使、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驻法国大使。法国总统希拉克为了表彰其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贡献,授予其“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曾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后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和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2008年10月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主张: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应该建立命运共同体。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不但是本民族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这不只是吴建民的观点,这是二战后世界的普遍共识。)只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在中国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改革开放;中国应该珍惜现在的高速发展机遇,这得益于现在的相对和平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战争只会带来祸患,不会带来有价值的利益;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机遇期。




编辑:张怡雯

责任编辑:张厚远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