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逃票致航班延误

2017-07-19 吴佳佳 长三角网络新舆情 长三角网络新舆情

7月16日,有网友爆料HO1252航班上有儿童逃票,四名乘客只买了三张票,家长掩护儿童进机场,导致全体乘客重新安检,航班延误。引发舆论热议,舆论谴责与谩骂纷至沓来。


7月18日,事件反转,上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副主任李继承回应称,经调查,五名旅客系两名成人和三名儿童。旅客均是首次乘坐飞机,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

舆情热度分析


1.热度趋势

从热度变化趋势来看,舆情事件“飞机逃票”的热度从7月16日15:00开始增加,在7月17日15:00达到最高峰值18.05,之后热度下降,随着7月18日上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进行回应,事件发生反转,再度引发舆论热议,舆情热度上升。


2.舆情热词

事件相关热词中,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安检”“飞机”“逃票


3.地域分析

从地域热度分布图来看,北京网民对于“飞机逃票”事件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广东网民和上海网民。


舆论场的声音

1.事件反转暴露出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歧视目光

据腾讯新闻报道称,事情并不存在反转,责任从一开始就是清晰的,这是明显的安检责任。恶猜个人的表面原因是对航空安全的敏感,深一层问题是网络传播思维惯性,夸大民众素质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它背后包含的歧视眼光,对社会发展中落后者的无视和鄙夷,以及对普通人有罪推定的思维方式。


2.事件传播过程中充斥了道德审判,满是恶意

据南方网评论称,“飞机逃票背后的‘N宗罪’”“掩护孩子逃票的家长:如何用几百块毁掉一个孩子”……在网友曝光四岁乘客“逃票”事件后,网络新闻和评论中出现了一边倒的嘲笑和指责。一些严肃媒体也开贴“熊家长”标签,并且祭出诚信大棒、规则大棒、道德大棒挥向家长。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旅客均是首次乘坐飞机,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面对这样的“懵懂无知”,公众和媒体应该更多选择善意和理解,而不是嘲笑和指责。同时,反思的着力点也应该放在机场的服务和安检上,而不是把掺杂着各种优越感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像“用几百块毁掉一个孩子”这样的解读,就明显充斥着先入为主的道德审判,处处渗透着恶意和狠毒。


3.乘客“逃票”乃无心之过,大谈规则过于苛责

据华夏经纬网报道评论称,眼下舆论对涉规则议题的话题确实有些敏感,无论是老太投币还是“暴走团”,都能激起口水一片。因为规则意识是公共性话题最讨巧的切口。如果未守规则是有心之过,那落入公众泛道德话语的射程之内,不冤;但若那只是无心之过,大谈规则则失于苛责。


编辑:吴佳佳

责任编辑:张厚远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