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领导干部要增强互联网思维能力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活动的率领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这个时代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肩负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互联网将成为重要的资源支撑和技术支撑。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增强重视和利用互联网的思维能力。
一是增强重视互联网的思维能力。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首先要重视互联网。第一,要重视互联网体验,主动在工作、生活中接触和运用互联网。领导干部应尽快使自己成为互联网的“移民”,而不能回避互联网而使自己成为互联网的“难民”。只有主动接触和运用互联网,才能深刻了解互联网的特点、功能及作用,为利用互联网奠定基础。第二,重视了解互联网的特点、功能和作用。领导干部只有真正了解互联网的特点、功能和作用,才能正确地利用和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问题、开展工作。否则,就会出现盲目运用、错误利用。第三,重视了解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决定系统功能调整的方向。因此,领导干部只有深刻认识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才能确定改革创新的方向,从而正确推进“互联网+”行动。
二是增强利用互联网的思维能力。互联网技术不仅是这个时代改革创新的推动力,而且是这个时代改革创新的重要物质条件。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物质条件进行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要以互联网作为手段和工具进行改革创新。第一,增强利用互联网物质条件进行改革创新的思维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改革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利用互联网可以解决很多从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互联网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信息共享;互联网打破了很多行业、领域的边界实现了技术融合等。领导干部要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要求,就必须增强利用互联网物质条件进行改革创新的思维能力。第二,增强以互联网作为手段和工具进行改革创新的思维能力。互联网技术不仅为改革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改革创新提供了手段和工具。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改造组织结构,使其由层级式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结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传播方式,使其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参与式等。因此,领导干部应认识到“互联网+”行动,并不仅仅是基于互联网物质条件进行的改革创新,更重要的是以互联网作为改革工具和手段对原有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经营模式等进行深层次(甚至颠覆性)改革创新的活动。第三,增强将互联网作为物质条件与作为工具、手段相互促进开展改革创新的思维能力。基于互联网物质条件的改革创新,如果脱离了以互联网为改革工具和手段对原有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经营模式等进行的创新,将会导致“互联网+”行动成为对原有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经营模式等的电子化过程,使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失去应有的价值。
大数据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中国最重要的技术和资源。因此,领导干部要增强大数据思维能力。
一是增强对大数据的概念认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所构成的大数据,一方面,使得数据成为一种可以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相匹敌的新型战略资源;另一方面,对大数据分析研究,使人类获得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大数据中的“大”不是仅仅指数据规模的庞大,而是指全数据(全部数据)、即时数据(在线即时数据)。对大数据概念的正确认识,是领导干部正确运用大数据开展工作、正确利用大数据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是增强对大数据资源属性的认识。“数据”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但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由于数据无法被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因而无法构成资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才使数据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成为可能,从而使得数据成为了一种新资源。大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印度等国家都先后制定了大数据开发利用的战略规划。2016年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对于大数据的资源性认识,要求领导干部在各项工作中重视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收集和利用,重视数据资源的复用。数据只有实现整合共享才可构成资源。封闭、分割在行业、机构、部门等数据孤岛上的数据是无法构成资源而产生价值的。同时,数据资源与土地、能源等物质资源最大的不同在于数据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数据资源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反而可以通过反复利用提升价值,因而应重视数据资源的复用。
三是增强对大数据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新方法和新途径的认识。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新资源,而且是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大数据的应用,使数据理念发生了三大转变:第一,大数据追求全样本,而不是抽样样本。大数据的“大”代表的是全体数据、所有数据、全部数据,而不是抽样数据(即便抽样数据规模很大)。由于全体数据,往往是超越某一个系统的边界数据,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对事物整体性和动态性进行认识。第二,大数据关注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人类通过抽样数据分析,获得事物因果关系的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人类选择这种方法认识事物,是由于缺乏相应技术,无法获得“全部数据”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智慧)。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类获取“全部数据”的技术障碍,人类可以采用大数据通过“以大见小”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而大数据相关关系分析,为人类发现各种零碎的、看似无关联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打破了壁垒。同时,通过大数据相关关系分析,可使人类绕开对因果关系的探究,而直接根据事物的相关关系,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通过对超市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发现了啤酒与尿布具有相关关系,故而将其摆放在一起,提高销售额。第三,大数据接纳混乱性,而非精确性。研究证明:在一定数量级下,数据种类的不同和一定的错误率(即混乱),并不妨碍从大数据中挖掘出其中隐藏的价值,且大数据只有接纳混乱,才能从中获得价值。同时,大数据应用的事实还证明:混杂的大数据的利用,优于精确的小数据利用。如:谷歌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的翻译系统,远超过运用严密语法及词汇构建的翻译系统,更加具有应用性。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张佳文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
来稿邮箱:
zuzhibuqianlo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