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七年,我们这样“共享人才”
在京津冀,“人才共享”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实现三地发展理念的碰撞和交互。2015年,北京、河北组织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京冀干部人才双向挂职的意见》,连续五年每年互派100名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包括诸多局级干部。
2014年4月23日,京津冀区域(北京)人才交流洽谈会举行,来自三地的270余家单位携7000余个就业岗位参会。新华社发
在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的“通武廊”(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2015年,以人才为突破口,三地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三地共同推出人才绿卡、鼓励企事业单位间科研人员双向兼职、实行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等10多项先行先试政策;2017年三地又签署了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
在京津冀,“人才共享”也成为协作扶贫中“真金白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天津与河北张承保地区28个县(区)建立扶贫协作机制,近五年来,京津两市除了向受援地区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2.85亿元,实施项目2356个,引导373家企业投资300.46亿元之外,还选派挂职干部和技术人才2367人。
在京津冀,“人才共享”更突破了诸多限制流动的壁垒。目前,京津冀已实现在国家设定的职称系列、等级范围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专业技术人才在三地流动过程中的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服务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此外,三地还实现了人力资源市场从业人员资格互认。
2018年11月16日,天津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河北省遵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数控教学车间辅导学生进行实习操作。新华社发
来源:新华社
推荐阅读
· 打造首都人才发展新高地,这场人才高峰论坛发布三份重要报告
· 系列综述之四丨仲组轩: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 为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