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炉火到四块冰,这群首钢工人真“飒”!
北京冬奥会正在向我们一天天走近,随着北京冬奥时间的正式开启,国家队正在“四块冰”冬训中心紧张集训。而在这个场馆里,除了运动员之外,还有另一群人也在分秒必争地忙碌着,他们就是负责保障比赛场馆的幕后人员。本期《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节目带您走近他们,看他们如何为冬奥赛事做好保障。
刘永亮 首钢园运动中心制冰管理
38岁的刘永亮是首钢园运动中心的制冰师,负责场地前期制冰工作,赛场上平整光滑的冰面就是出自于他和同事之手。不过,刘永亮的工作却不仅仅只是制作出高质量的冰面,他还需要统筹管理好首钢园的四块冰场——冰球、冰壶、花样滑冰以及短道速滑训练场馆,为运动员备战做好服务保障。
疫情期间,为国家队提供冰场服务保障的刘永亮,也跟着国家队一起进入封闭状态,每次国家队训练前后,刘永亮和同事都会来到场地修整冰面。刘永亮对冰面的温度以及场馆的湿度都十分敏感,在不看仪表显示器的情况下,便能大体感知到场馆温湿度的变化。
然而,四年前刚接触到制冰工作时,刘永亮却发现这份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钢园的冬训中心原是热火朝天的精煤车间,过去的刘永亮曾在这当了十多年的钢铁运输工人。2010年,首钢全面停产后,刘永亮作为留守的老员工报名参加了首钢组织的制冰技术培训。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与制冰结缘。
制作冰面过程复杂,刘永亮制冰的每一步都要严控误差,精确至毫米乃至微米。有人说,制冰师是冰上的工匠,精雕细琢。而刘永亮更是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这块场地。为了熟悉每一个制冰步骤,从接触制冰开始到现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几乎泡在了冰场里。遇到比赛,他更是要加班加点,24小时不间断地倒班。
曾经的钢铁工人刘永亮在冬奥的四块冰上成功转型,这里孕育了他的希望,也承载了人们对国家冬奥运动的期盼。然而通过刘永亮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冬奥制冰绝不是简单的事情,如今有了他和同事软实力的保障。那么,硬件方面的支持由谁完成呢?
王颖熙 首钢园运动中心设备技术部部长
由于近期雨水较多,造成场馆湿度增加,进而影响到了管道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导致赛道出现了滴露现象,为了不影响国家队的正常训练,作为场馆保障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首钢园运动中心设备技术部部长王颖熙,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忙得不可开交。
王颖熙说,由于冰壶对场馆温湿度要求极高,为了防止夏季户外湿气再次进入,必须要爬到场馆顶部的马道,对除湿机组的新风阀进行手动关闭,确保密闭循环除湿。
如今王颖熙带队的设备技术部将四块冰的场地保障工作做的是井井有条。但是两年前,却远远不是这样的景象。当时,场馆硬件设备管理出现状况,导致国际制冰师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运动员不能训练。面对这样的局面,一直在首钢秦皇岛子公司负责设备管理的王颖熙,因零失误、零故障、零漏洞的安全生产和设备管理的突出表现,临危受命,只身赴京,挑起了首钢园四块冰硬件设备管理的大梁。
每次比赛,各国运动员在为各自国家争得荣誉,为赛事服务保障的首钢力量也不辱使命。作为首钢园赛事场馆总舵手的王颖熙,每次比赛结束后,他都会通过微信或者电话来感谢很多人,他们都是和他一样在背后为保障国家队训练和高规格赛事默默付出辛勤汗水的人。
从一炉火到四块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新首钢从重工业生产企业到现代运动竞技基地的华丽转身,这里的人也应时代需求努力改变自己。在这场变革中,他们秉持“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为奥林匹克事业积极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见证了双奥城市的诞生,见证了奥运赛场的速度与激情。他们的存在使我们对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充满信心和期待,让我们一起相约2022年的北京,一起相约冰雪盛宴!
推荐阅读
· 蔡奇陈吉宁参观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展览,调研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