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些个人和集体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10月28日上午,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联合举行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大会。大会对入选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93名个人和97个集体进行了隆重表彰。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是由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共同开展的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全国性表彰活动。重点表彰在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中涌现出来的领军人才等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于1999年开始实施,今年是第六届。我市农林科学院赵久然研究员、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主任医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和个人获此殊荣。
赵久然
博士,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DNA指纹及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他扎根一线,从事玉米科研工作30余年,在玉米育种方法创新、优新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及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带领团队培育国审玉米品种10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为解决我国玉米种业“卡脖子”问题、促进民族种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做出突出贡献。创制京724等X群优良自交系30多个,创新“X群×黄改群”杂优模式,培育京科968等突破性重大品种,成为我国连续多年种植超2000万亩、累计超1亿亩的主导大品种;创新糯玉米核心种质及杂优模式,培育出优质高产糯玉米品种京科糯2000,累计种植上亿亩,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种子或产品已销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越南等“一带一路”国家主栽品种,有力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鲜食糯玉米走向国际、领跑全球。培育农科糯336等甜加糯、高叶酸新型系列品种,被业界专家和广大消费者赞誉为“最好吃的玉米”,引领了我国鲜食玉米向高端特色和营养强化转型升级;构建了已有6万多品种全球数量最大玉米标准DNA指纹库、研制6H-60K芯片,均实现广泛应用,开拓和引领了作物标准DNA指纹构建及品种分子鉴定研究领域;完成中国玉米核心种质黄早四自交系的denovo测序和基因组解析,创制出新一轮黄改群骨干自交系京2416,培育出京农科728等系列早熟耐密宜粒收品种,被遴选为中国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产品;集成创新“五位一体”“同群优系聚合”等育种方法,创制大量玉米新种质材料,协议分发给全国50多家科研育种单位,向国家种质资源库及良种攻关组提交新种质材料5000多份;自2006年以来担任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每年提出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并在农业农村部网站、《农民日报》等发布,提出的玉米“一增四改”、雨养旱作、绿色增产等技术建议得到政府主管部门采纳和全面推广应用。
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北京学者等。主持完成国家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重大课题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植物新品种权155项,制定行业标准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6篇,SCI论文21篇,主编(副主编)著作20余部。指导培养硕士21名、博士及博士后12名。
王拥军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第5届世界卒中组织常务理事,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疗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国际上创造性提出了短程双通道双效应的脑血管病治疗新方法(即CHANCE新方法),显著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改写了世界脑血管病临床诊疗指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国际最高标准,被世界卒中组织主席评价为“近10年脑血管病领域三大里程碑式进展”之一。在此基础上他还应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建立了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方案,开启了脑血管病精准治疗的新时代。带领团队建立了唯一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的国家-省级-市县神经系统疾病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了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信息化平台,研发了基于9项医疗质量指标的多层次综合干预技术,并证实该技术可显著降低患者复发和致残风险,研究成果被评价为“基于循证证据的医疗质量改进成就的最佳代表”,“架起了指南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该成果被写入《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被国家卫健委正式采纳并作为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的国家行政规范向全国发布。按照我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数据测算,上述成果在全国推广每年减少患者复发约32万例,节约直接住院花费约64亿元人民币。带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科从弱势学科发展为连续4年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榜首,推动北京天坛医院成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医学三大国家级中心,引领国家神经学科发展。带领北京天坛医院积极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完成医院整体搬迁、高标准落实公立医院改革等各项任务,谋划“强专科、大综合”的功能定位,稳步推进“4321”工程建设,积极承担区域医疗中心职责,主动融入首都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公示已完成)、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以下简称“量子院”)
成立于2017年12月,由北京市政府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院所高校共同组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北京市政府主管科技的副市长担任,薛其坤院士和向涛院士为联合院长。主要从事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物态科学、量子材料与器件、量子精密测量等五大领域研究。
量子院已组建18支科研团队,部分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超导量子计算团队已制备出自主知识产权芯片;量子比特弛豫时间达到了503微秒,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发布了北京首个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高温超导团队通过制备具有原子级平整界面的高质量约瑟夫森结,发现铜氧化物中s-波配对占主导地位,该结果颠覆了铜基高温超导是d-波配对的主流认识,为破解高温超导机理这一科学难题指明了正确方向。拓扑量子计算团队已制备出国内第一个基于超导-半导体纳米线的量子比特。低维量子材料团队制备了世界首个单层IV-VI族二维材料面内异质结,并观察到了对二维铁电材料电极化的量子调控效应。量子直接通信团队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台量子直接通信原理样机,并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成果之一,在2020年中关村论坛发布。先进激光与超快光源应用研发团队已完成世界首台桌面超快同步辐射光源产品样机部署。
2019年量子院院长薛其坤院士领导的团队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薛其坤院士因量子物态重大成果获得国际低温物理大奖——菲列兹・伦敦奖,是自1957年设立该奖以来,首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此外薛其坤院士还获得“复旦—中植科学奖”、“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量子院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6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博士后基金项目4项,与企业联合攻关项目2项。全职人员累计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个,其中授权1个。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北京市疾控中心”)
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着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业务、科研及教学,以及首都重大活动保障、卫生应急等职责。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成为守卫首都市民健康和支撑首都城市运行的重要力量。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疾控中心是在全国最早对病毒成功进行基因组测序的省级疾控之一,在应对北京新发地疫情中,专业技术人员在16小时内成功溯源,为25天控制疫情赢得宝贵时间;在北京顺义疫情、大兴疫情中,准确判断病例代际关系,梳理分析传播链,14天高效控制英国变异株引发的本地聚集性疫情,为首都防控作出突出贡献。
多年来,中心积累了大型国际活动公共卫生保障工作的丰富经验,圆满完成了包括每年“全国两会”、国庆阅兵、北京奥运会、APEC首脑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园会等保障工作。
经过持续努力,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2.3%;全市已实现连续34年无脊灰状态、22年无白喉病例报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03岁,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992年的6.03%下降到2.73%,25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近五年来,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1项;作为主持单位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3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单位发表科技论文793篇,其中SCI/SSCI论文107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18.09;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8名,研究生51人。2人获评“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获聘“北京市级首席公共卫生专家”,2人获评“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获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心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集体”“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埃博拉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奥运安保先进集体”等荣誉。
推荐阅读
· 严密各项措施,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蔡奇主持召开会议,研究调度疫情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