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是一年中秋日,身在海外的华裔建筑师们在思念谁?

小匠山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又是一年中秋日,又是一度思乡时。面对皎洁的满月,无法归家的游子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歌者吟唱,舞者起舞,诗人有感而发。那么身在海外的建筑师们又会用怎样独特的手法来表达对国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今天小编将目光投注于华裔建筑师,去探寻他们建筑的家国之情


作者|小匠山
编辑|Winnie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提到华裔建筑师,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1935年,18岁的贝聿铭前往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师承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现代主义鼻祖。他于1955年创立贝聿铭联合事务所,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尽管受到过多年西方教育,贝聿铭却从没忘记过祖国:“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贝聿铭还曾这样说:"他们问我是哪里人,我总说我是苏州人。”

 


 

贝聿铭,这位美籍华人建筑师,在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而他的建筑梦,却是从中国萌芽。在心心念念的祖国,他也留下了不少经典建筑。如,台中的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香港的中银大厦、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苏州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澳门的澳门科学馆,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还自发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贝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城市的风貌、文化,创造出既有“贝式特色”又含“中国元素”的作品。在香山饭店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白粉墙、灰瓦顶的色彩符号和传统建筑的装饰符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典的园林,给建筑增添了文人气息与雅致。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再度出山为故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 他将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在开馆仪式上,他说:“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他曾说:“越是民族的,就是越是世界的。不忘初心,令人动容。

 


 02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之一,四年前,华裔建筑师谭秉荣先生,想在自己的出生地建造人生的第一座建筑——香港西九戏曲中心,但可惜的是在建成之后,这个带有情怀和想念的“寻根之作”,竟成了他留在世上的最后遗作。


戏曲中心(Xiqu Centre)是香港西九文化区(WKCD)的首座表演艺术中心,致力于展现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戏曲中心作为一个文化性的场所,融合了剧院、艺术空间以及用于节庆和沉思的公共空间。通过创造当代化的表达方式,戏曲中心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丰富性,使戏曲这一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能够随着现代的科技发展共同进步。


谭秉荣希望戏曲中心的兴建会重振近几十年在香港文化主流地位中日渐式微的粤剧。在某种程度上粤剧有点像是这样——是给上了年纪的人、穷人看的。有茶馆,有翻修的电影院,但没人会跑出去说:“我要建一个戏曲剧院。”这正是令我对这个项目热血沸腾的原因,我们在探索未知领域,那是孕育真正创新概念的摇篮。

 


远远望去,整座建筑的外观非常特别。它大胆颠覆了传统设计,以流线型的纹路结合中式月拱门设计,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得恰到好处,满载艺术气息。

 

 

创新概念包括对粤剧传统追根溯源,戏曲中心的室内花园效彷露天茶楼演出台和竹园剧场而建。这也意味着,第一次秉持着粤剧的特性来设计剧场。传统上,粤剧中舞台高而观衆低。这样就有仰视的延展度,而且保障了演员面目与头饰一定的清晰度,放大高度和动作幅度。”谭秉荣说:“如果沿袭西方剧院的建筑传统,倾斜度太大的话,那一切都缩小了。演员看起来比他们的实际身高矮,跳得也不如实际高,头饰会把面目表情遮掉的。”


其中心大门仿如一盏中国传统彩灯,又像舞台的帷幕一般,在缓缓掀开,让人步入其中犹如踏上台板,将饱览承载了千年文化的戏曲艺术。


曲线型的路径环绕着宽阔的圆形中庭,展现出一种以“气”为主题的设计概念。闪闪发亮的外立面上,流线型的图案重新诠释了剧院的幕布与华丽戏服的裙摆,由CNC切割的航海级铝管构成的模块化系统为建筑赋予了优质的性能和引人注目的外观。这些交错排布的、如鳞片般的表面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光彩,使建筑看上犹如旧时在珠帘背后闪烁的灯笼。


这个代表中国戏曲文化的“殿堂之作”,承载着华裔建筑师谭秉荣,自 8 岁以后离开出生地,移民加拿大的深厚情怀,同时也倾注了他和团队成员无数的心血与努力。

 


 03 


林璎,著名华裔女建筑设计师,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侄女。她1959年出生在美国、在阿森斯市俄亥俄大学校园里长大的林璎,从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中国血统,也不会讲中文。这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在二战后冷战时期长大的美国华人中的普遍现象。林璎的父亲来自北京,是一位陶艺家,母亲来自上海,是一位作家,两人都是中国文化教授。孩童时代,林璎和她的哥哥林谭在受到父母亲言传身教的同时也充分发展了自己的潜能。林璎生性内敛,她的艺术作品经常与她的亚裔文化背景相关。林璎认为这更多是一种直觉,而非有意地借用。作为一名艺术家,林璎在东西方之间的中界地带找到了一片属于她的沃土。

 


“我一直都知道对于父母来说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是家,而他们真正的家——中国,却已经成为了过去。他们很少谈及过去,而且总是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疏离。林璎虽生活在美国,但她仍然深受东方文化的熏陶。父母为她创造的良好成长环境让她”远离尘嚣“,能够过着平静的生活。就像逍遥游于天地间的庄子,”道“成为她的人生信条之一。“道”,本是深具东方哲学意味的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华裔建筑师林璎的作品中,被阐述得大象无形。


阿拉巴马州的民权纪念碑桌面上泉水缓缓涌出,刻在桌面上的两段时间线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有意留下了一个空隙,让水在时间之下,触摸着历史。当手静静漫过这些水时,好像自己也成了这段历史复活的一部分,而那圆桌上被水漫过的没有缝合的时间,无声地诉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意味,水要传达的“道”与“善”,已然在这里彰显。(摘自《上善若水 ——浅析林璎的几个作品》)


林璎直到22岁才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家族历史。她不想让更多华人像她年轻时一样与自己的历史脱轨。为此,她晋升设计全美博物馆的美洲华人博物馆,并选择在26至28日连续三天开放日前,透过世界日报呼吁全美华人,参与博物馆的发展。


由林璎担纲设计的美洲华人博物馆今夏移址新张,向世人展示全新的华人在美历史轨迹。她要让各地华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故事缩影。林璎希望为全美华裔与博物馆间建立连接点。她说:“不论住在威斯康星州还是爱阿华州,如果你是华人,认为你与美国社会不能百分之百融入时,到博物馆来会找到你的归属。

 


世界上还有许多华裔建筑师,他们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的骄傲,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中国情怀令我们动容,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有着一样的中国根,也都会抬头仰望同一轮圆月。


作者|小匠山
编辑|Winnie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志愿者招募 | Greenbuild China 站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前线的你,值得拥有这些!

林俊杰为火爆设计圈的樟宜机场写了首歌,小心被「雨漩涡」美到误机!

把房子盖到火星上?这个挑战空间站形式的建筑师团队做到了!

谁设计了上海大歌剧院?自带神话光环的挪威设计公司大揭秘

世界级中国品牌齐聚上海怎能错过!购早鸟票还送大礼,你抢了吗?

建道招聘|欢迎加入建道设计导师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