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众关注下的香港,建筑师与艺术家如何逆境自处?

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不同的人,
爱一座城市的方法各有不同,
建筑师总能迎难而上,
总能在乱局里保持清醒,力求稳定

唐楼源自广州的建筑风格
糅合中、西的元素,
后来为香港建筑的象征,
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铭记的
香港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

在焦虑不安的时代里,
或许可以放慢脚步,
其实,关注这些建筑
实际上也是守护这座城市
的一种绵薄而又坚实的方式。


作者|黄家骏
编辑|文绮

 


蓝屋建筑群,湾仔
"The Blue House, Wan Chai" (Hong Kong, 2019) 
© 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不同人爱城市的方法各有不同:有些人溢于言表地去爱,以满腔热血地控诉着城市地不公,以口号式的表达重复地演绎深坑的爱意;有些人默默的去爱,安静地以一己之力恪守着自己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岗位,以理智与原则报答城市给与自身的爱;有些人的爱不挂在嘴上,身体却时时刻刻地回馈着身边的社区,以感染力和努力把所剩无几的正能量蔓延四周;有些人的爱挂在嘴上,以言语和行动研磨归属感和集体回忆。建筑师本就不是走在乱局里最前线、活得最轰烈的一群人。但不论什么局势,建筑师总能迎难而上,在后台默默耕耘的、影响着城市的远景。建筑师是专业人士,总能在乱局里保持清醒,力求稳定。
 
基隆街,深水埗
"Ki Lung Street, ShamShui Po" (Hong Kong, 2014)
© 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香港的Blue Lotus Gallery,位处隐秘的上环半山腰,坐落港岛的外派人士的聚集区,最近策划了一个名叫Reconstruct的展览介绍三位不同身份、在香港社会上扮演不同持份者的艺术家们,有趣地给建筑参杂上社会议题的迫切性,令建筑里带点政治,政治里又带点艺术。
 
土瓜湾道
"To Kwa Wan Road" (Hong Kong, 2014)
© 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其中一个参展的艺术家名为Stefan Irvine。他是一个居港的英籍摄影师。根据画廊的简介:“该系列主要集中捕捉香港的唐楼,以及中式店屋(Shophouse),又称为「下铺上居」,是一种常见于华南地区及东南亚的建筑模式,用于住宅及商业用途。”其中他摄影机下的几个街区已经被政府纳入重建区的范围内,即是说那些唐楼群是面临着即时的清拆的风险,包括土瓜湾道的十三街公寓-那些标志性的弯曲转角楼宇。
 
唐楼是中国华南地区在19世纪中后期到60年代的建筑风格。香港政府在未大量兴建公共房屋之前,很多港人也居住在这些旧式唐楼里。这源自广州的建筑风格糅合中、西的元素,后来为香港建筑的象征,其代表包括建于1925年的湾仔蓝屋,背靠侧唐楼永和号等。其中以圆角设计为特色的唐楼应用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风格的简洁线条为主调。自60年代开始,香港进入了高楼大厦的年代,唐楼便渐渐成为历史。

根据百度百科:“香港的唐楼可分为四代,主要是由不同殖民地时代所采用的建造物料和技术来界定。

  • 第一代 (约 1841-1900):维多利亚时代
  • 第二代 (约 1901-1930):爱德华时代
  • 第三代 (约 1930-1941):二战前现代时期
  • 第四代 (约 1945-1970):二战后现代时期
 
展览大部分展出的唐楼都属于第四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战后香港在50年代初才经济复元,开始发展第四代唐楼。这一代的唐楼继续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为了配合香港人口膨胀所需,楼高增至四至六层,亦因应了香港战后经济所限,采用强调实用和功能的现代主义设计”-- 李浩然博士和黎志邦
 
上海街,旺角
"Shanghai Street, Mongkok"(Hong Kong, 2016)
© 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Stefan在英国读Photojournalism新闻摄影、对香港的唐楼文化再远、再八竿子打不着,却深深的爱上香港的破败不堪的、转迅即逝的唐楼。而且他摄影的方法并不平常,透过线形主导的全景图捕捉建筑物的projection立面。这是一个用摄影科技创造的虚假实现,透过多个角度的照片和后制团队Jorg Dietrich的合作利用数码合并去捏造的一个理想主义下的全景角度。这可说是和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大相径庭。他新闻摄影师的身份促使他把真相与最接近真相的视觉捕捉下来,以最天然纯净、最真实赤裸的快照报道街头上的事件他摄影艺术家的身份却解放了他拘束的专业操守,以他眼里、脑里的看法直接幻化成画廊里摆放的艺术品,更是一个不去强求矫枉的真实性的个人的、私人的真义。
 
华富邨,薄扶林
"Wah Fu Estate, Pok Fu Lam" (Hong Kong, 2017)
© 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正与你不能去剥夺别人去爱自己城市的权利、不能去指点别人去爱自己城市的方法,同时,你也不能去说艺术家的照片不够真实。我觉得在焦虑与不安的时代里,观看艺术品是能够帮助观看者以别人的角度、艺术家的视线里认知除了自己世界以外的不同世界。好的艺术能令人有别有洞天的感觉,令人看完顿觉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窝打老道,油麻地
"Waterloo Road, Yau Ma Tei" (Hong Kong, 2017)
© Stefan Irvine & Jörg Dietrich
 
难道建筑师不也一样吗? 我们从求学起被教导要以图纸、模型去定义一个还没存在的空间与建筑个体。建筑学本就是一门抽象的学业:越简单的图纸越能体现项目复杂的基因。一件建筑物有着千百个真相:工程师的真相是结构图纸、设计师的真相是一张效果图/示意图、承建商的真相是一张节点图,他们几个真相既以一种河水不犯井水的方式并存,又能互相补衬,相互构成一个更宏观、更可信的真相。
 
Stefan Irvine


Stefan Irvine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英国摄影师,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香港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在多个报刊,杂志上发表刊登,包括“纽约时报”,“CNN”,“国家地理杂志“,”福布斯“,”卫报“和”南华早报“等。

上周末画廊邀请了Stefan演讲他的作品,其中他提到利用多个角度的照片重合而后制成广阔而无缝的照片。细观他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口中拼贴过的形象:光影色调的不一样、日照阴影的方向、角度透视的不统一、车跟人填充的不均匀,都是剪接搬弄的铁证。可是,他似乎并不感兴趣以传统、外界定义的古板较真的现实性去呈现历史建筑,而是如他而言,为香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强调建筑的特征。我更提出,他是放弃去追寻所谓的真实性,他并不相信所谓真实性的存在。
 
马头角十三街 © Will629/ Wikimedia Commons
 
© 历史文化与文物保育教育网
 
我把这反叛的价值观归咎自他从摄影记者转行为或者兼为摄影艺术家的转折点。他追寻的客观性永远也不比他自己相信的主观性来的真实、实在。他透过与真相保持距离,以那种抽离感去私有化一种真相,反而找到极其踏实的创作素材。如同爱一座城市的一种方法不比另外一种方法真实,只有真切、真挚之分。何必去尝试改变或左右别人爱城市的方法?你与TA拥有同等份去爱城市的权利。
 
© Alexander Synaptic
 

© 黄玮贤,聂棨生,
陈善婷,叶文政及陈善钧
 
再讲,拍得再多照片、再完美的全景图也终究不比亲自探访建筑来的直截了当。再广角、像素再高的照相也照不出土瓜湾五、六十年的楼龄,破败不堪的楼宇结构,也拍不出里面居住的南亚裔新移民蜗居边缘城市的困境,更拍不出推陈出新的社会景气导致的夕阳工业与区内弥漫的近乎于死亡的气息。如果传媒是人们追寻真相的过程,那艺术便是人们追寻过程途中发掘的各种比真相更迷人、更引人入胜的事物。Stefan 拍的东西一点也不真实,但他拍的香港特别美。
 
Stefan关注的不单是唐楼的美,更是它的清拆争议。香港发展需求高,市区的土地难能可贵,而香港唐楼大部分建于19世纪至20世纪华人聚居的港岛和九龙地区。因此,地产商会以只有三、四层的唐楼为目标,希望可收地以重建更高层的住宅和商业大厦。根据李浩然博士和黎志邦:“在70年代,由中上环到西环都是唐楼林立的地方。到了80年代,这些唐楼急速地被清拆,重建成为高楼大厦。为什么香港唐楼会有如此下场呢?除了地政与地价等复杂因素之外,基本原因是唐楼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香港人口增长与土地使用的需求,所以被更迎合时势所需的建筑所取代。正因为香港唐楼是平民的建筑而不是精英的设计,故此以往并没有被视为建筑文物。直至现今唐楼已所剩无几,香港社会才开始视之为具保育价值的历史建筑。”
 
正因为唐楼是一种平民的象征,更需要艺术家、保育家去呵护香港这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艺术可以唤醒关注。相信Stefan奔走香港去关注这些建筑,去用镜头记录下它,便是艺术家们爱惜这座城市尽的一点绵力吧。
 
展览其他作品 © 叶家伟
 
展览其他作品 © 叶家伟
 
葉家偉Alexis Ip "灣仔太原街維記", [Hong Kong, 2016]
© Wai Kee Aquarium
 
Blue Lotus Gallery

地址:香港上环磅巷28号地下
开放时间:星期三至星期日上午11点至下午6点

画廊距离中环/苏豪区仅数步之遥,
座落于普庆坊/太平山街顶部,
在Mana Cafe和Yoga Bam Bam对面的一个宁静行人阶梯旁。
 
查看更多关于展览的资料,请看https://bluelotus-gallery.com/#/stefan-irvine-2/

参考资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6%A8%9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4%90%E6%A5%BC
http://www.liberalstudies.hk/blog/ls_blog.php?id=3210&mother_id=862
https://bluelotus-gallery.com/#/stefan-irvine-2/
 
文中图片如非另外注释,均来源于艺术家与Blue Lotus Gallery


作者|黄家骏
编辑|文绮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谁设计了上海大歌剧院?自带神话光环的挪威设计公司大揭秘

5年来最出色的一次景观年会,2019 ASLA Florida Chapter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在石上纯也的「自由建筑」展里,你会像个没见过建筑的孩子...

从答题者到命题者|华裔建筑师在美国的注册之路

世界级中国品牌齐聚上海怎能错过!购早鸟票还送大礼,你抢了吗?

建道招聘|欢迎加入建道设计导师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