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OMA和MIT,这个团队用''产业城市主义''改变未来城市空间!

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 产业城市主义”是我们指导设计的理论,也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优化,不断帮助自己思考的一个过程,这是没有定论的。


我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思考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过程中来,在当下这个环境中,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思想,它到底是什么?它可以是产业城市,也可以是其他城市,这不是既定的教科书,而是一个过程。”


访谈|卞恬,杨淏玥

撰文|卞恬,杨淏玥

编辑|鑫然


 

 本期人物 


钱坤

香港大学建筑学学士

MIT 建筑学硕士

MIT 地产发展与研究硕士


曾就职于香港OMA设计事务所,本科作品曾获得Architecture Review House Award, WienerbergerBrick Award,目前负责的公司赢得了深圳海洋新城国际竞赛第一名并受邀设计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和长清大学城,项目遍及英国,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和韩国等国家。



  01/ 创业与管理 

(Entrepreneurial and Management)


█  您在2015年9月创办了塔科玛城市设计公司,2017年法兰奇曼教授加入,到今天快四年了。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创办了Tekuma城市设计公司?(创始公司)


Q:其实Tekuma公司的创立要追溯到我在MIT读书的时候。我们有三个同期的同学志趣相投,想做一些有趣的实践,就打算做一个小公司试一下,于是我们把三人的名字组合成Tekuma,正好也是希伯来语中“重生、新生”的意思,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其实一开始,Tekuma并不是一个城市设计公司,而是一间艺术设计公司,初衷是想利用楼宇里的公共空间展示一些建筑好友的创意作品。


到了16年,我毕业后就开始尝试全职做Tekuma公司,在波士顿也完成了几个项目,其中有一个有意思的作品是帮一家Airbnb类型的酒店做室内配饰。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在稳步发展。到了17年,有了另一个契机,当时有一位在MIT结识的长辈,刚好是济南市发展规划的顾问,当时济南市政府希望能有一个高校背景的团队参加到这个项目,我们就和弗兰奇曼教授组成了一个团队去参加这个项目的竞标,最终入围了这个项目,这也是Tekuma走上城市设计之路的开始。


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城市设计一直是我的研究方向,包括我本科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的两年,做的也都是城市设计类型的项目。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试验区

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 Tekuma Frenchman



█  目前团队是如何组建的?工作分工是怎样的呢?


Q:Tekuma在人员构成上可以说是很国际化,我们的四个合伙人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黎巴嫩,团队中有能使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人,可以说是文化大融合。在具体分工上,作为初创公司,我们虽然职位名称不同,但是没有人有固定的职责。比如我就会在做建筑的同时也做景观,大家相互协助的时候很多。其实城市设计这个行业本身就是非常综合的,它包括的是不光是设计,也包括了产业经济策划等等,这也是我们希望这个公司能实现的一个状态,即跨国界、跨学科


团队成员© Tekuma Frenchman


█  当团队分散在不同城市,有时候又要完成海外项目,你们是如何实现高效合作的?


Q:随着科技发展,我认为在未来,跨地域,跨文化,跨时区的合作会更加成为一个常态,正如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采访,也是依托于一个网络平台,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当然远程合作仍然是一个挑战,我们团队成员也是在不断合作中不断磨合,不断提高合作效率,这其实是一个反馈和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必须要学会调整或者说克服一些当面交流时形成的既定习惯,比如当大家处在不同空间时时,营造心理上的归属感是十分必要的。


█  作为联合创始人和Managing Partner你是如何平衡设计师和管理者的角色?


Q:我认为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是合理平衡各种角色的前提,并且要发现别人擅长做的事情。从读书时到现在,我认为设计部分不是我个人最擅长的,对于城市建筑行业,设计只是一部分,但更关键的是,要综合整理各种信息,从各种不同角度,例如解决问题的角度,创新的角度,分析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出发,把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借助设计师的力量呈现出来,我认为我更擅长于对于问题的分析和信息的整合这种宏观的把控,当然一个公司最总要的就是让各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也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对项目的空间造型进行塑造。



 02/ 产业城市主义 

(Productive Urbanism)


█  Tekuma的指导理论是产业城市主义,把城市的产业服务功能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先导,能跟我们进一步解释一下什么是产业城市主义吗?


产业城市思维导图©Tekuma Frenchman


Q: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首先关于我们指导设计的理论,也是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优化,不断帮助自己思考的一个过程,这是没有定论的,我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思考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过程中来,在当下这个环境中,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思想,它到底是什么?它可以是产业城市,也可以是其他城市,这不是既定的教科书,而是一个过程。


第二个要回答的就是产业城市这个词的来源,其实这个词也是我们思考过程的产物,当时在MIT的设计课上,老师经常提到Productive这个词,它的正常翻译不是产业而是有生产性的,也就是形容这个城市是有创造力的,这就涉及到中英文之间的转换,所以或者也可以叫生产性城市,当然这个可以再讨论。产业城市主义的内涵有三点,第一点是是通过生产关系来组织空间关系,第二点是产业城市是一个过程,第三点是产业城市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空间。


首先关于第一点,提出产业城市主义的原因是我们观察到一个趋势,我们认为这个可能是未来城市空间中一个尚未挖掘的潜力,就是通过生产关系来组织城市的空间关系。像过去的我们熟悉的城市组织的方式多是建立在消费的逻辑上,比如我们需要小尺度的街区。首先我认为这仍是很好的,但我觉得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除了以消费为导向,以生活为导向,更重要的是将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


关于第二点,工业化以来,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城市发展经历一个巨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迅速转化为城市人口,但与此同时在工业化背景下,人们的生产活动空间和生活空间是很对立的关系,生产者在工厂上班,然后再回到相对很远的家中,比如说在中国它的体现形式就是密密麻麻的住宅区和相隔很远的工业区,在美国就是郊区的低密度住宅区和城市内部的工作地。我觉得在未来,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应该是互相包含的,一方面是生产空间它本身变得更有吸引力,在未来,生产的产品以知识产品为主,这种生产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需要人跟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便是第一第二产业,都需要将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交揉在一起。比如农业,大家可能想到的是种田收庄稼,但是未来农业可能就在小区里,楼顶上,就比如都市农业,跟我们的生活完全结合,并进一步促使我们更加倾向于生活在有都市农业的小区。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城市,生产和生活会高度融合,城市空间会有一个本质的变化,这个也是我所期待的。

 

还有第三点,产业城市本质上关注的是人,我们关注的是人怎么生活和工作,城市建设以满足个人的需求为导向来创造空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比如未来的办公空间,我们就需要做的极富创意,激发人的创造力。


█  在您的公司的宣传册中有一个思维导图,能请您具体解释一下产业导向,生产空间,产品思维,地产逻辑与产业城市主义的关系么?


产业城市思维导图 © Tekuma Frenchman


Q:我们思维导图中提出的四点分别是产业导向,生产空间,产品思维和地产逻辑,这四点是我们认为的未来城市营造的原则。其中产业导向意味着我们希望城市发展最后能够实现其经济目标,只有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他才能真正给人营造出来一个出色的生活空间。我们的甲方,我们的政府,其希冀也是希望城市空间赋能与产业,从而促使城市发展,这个是我们的导向,或者说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我们希望城市设计师能创造更加开放的生产空间。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所谓生产空间(Productive Space)不仅仅意味着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更有能效,和生产力的空间,这也是Productive这个词更本质的精神内涵。


产业导向(示意图)© Tekuma Frenchman


例如联合办公,就是一种更具能效的生产空间,可以促进人与人交流,不同行业交流,甚至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流;还有之前提到的都市农业,也是一种融合于社区的生产空间,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农作物本身的产值,更在于这种这样的空间对城市社区整体的价值提升。在制造业方面也将迎来新的突破: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空间往往是封闭的、繁冗的,消费者只接触终端产品,不参与生产过程。而我们认为未来制造业的生产空间应该是开放的、定制化的,甚至让每一个消费者者都能直接参与到这个定制化生产过程中––这也正是我们对未来城市生产空间的愿景。


生产空间(示意图)© Tekuma Frenchman


产品思维这个原则,我们想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产品思维这个词来源于科技产业,当一个产品经理在做科技产品时,他会怎样不断优化一个产品。过去的城市规划其实都是在一个上帝视角下,做功能分区和城市轴线等设计,而真正的产品思维,就是说我们在做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这个城市用户和企业的需求,从而形成设计规划,让城市更好的运营,为市民提供一个好的服务机制,所以在产品思维上,我们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城市设计方式的批判式思考。

 

产品思维(示意图)© Tekuma Frenchman


最后一点地产逻辑,指的是用量化的形式体现设计。地产在传统意义上讲就是单位面积的地块在时间维度上产生的价值。比如我花费单位面积一万元买地盖房再以两万元出售房屋,单位面积上我盈利一万元;若是我换个思路,买地建楼后,一半让企业入驻,一半出售给住户,这样我从企业那儿每年都能以房租和纳税的形式为城市创造价值。


█  这一思维方式是怎么转化为具象的空间组织呢?


Q:在空间尺度上,我们强调营造清晰的空间结构;在人文上,我们强调创造良好的公众体验。具体到项目上,以深圳海洋新城为例,在设计时我们将工业区与生活区杂糅在一起,使其高度融合,在码头上将各类城市产业打造成聚合体;借鉴MIT media lab的展示性实验室的创意,将海洋新城打造成城市的海洋实验室,为智能研发提供动力,促进实验成果转化;在产品思维方面,我们为城市设计了良好的研发平台,为科研人员快速入驻和科研提供保障;在地产逻辑上,我们使用城市的投资来提升海洋新城的竞争力,从而使其反过来赋能于城市经济发展。

        深圳海洋新城 © Tekuma Frenchman


█  感谢您对产业城市的具体组织逻辑的详细描述,想进一步问您是怎么看待产业服务这一功能对市民的影响呢?


Q:产业城市在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的同时,与普通市民的需求并不矛盾。因为大家对城市的基本需求都是相似的,比如良好的生活环境,步行友好的社区,希望能在这个城市生活中有所成长,所以我认为产业城市对普通民众而言也是一种正向的影响。


█  在您为不同城市规划产业布局时,您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在产业城市主义中又是怎么协调新兴数字产业与原有产业之间的关系呢?


Q:在设计时,把握城市的文化和灵魂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你要了解这个城市,通过追溯历史,通过实地调研等等。城市设计应当适应整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关于如何处理新旧产业,现在的趋势是所有产业都在进行数字化,从数字管理平台到人工智能,都是数字化技术的体现。数字产业带来的改变在于由于新型技术的出现,可以使得传统生产变的更加个性化,更加有意思,更加开放,也更加清洁,这也是我们城市设计中的一个机会。


我举个例子,我之前参观过一个生产易拉罐的企业的工厂。这本身是一个很细化的传统产业。如今,有了新兴技术,这个产业就可以做到个性化定制易拉罐,比如可以在易拉罐上印制你的名字,生日等等。如果有一个活动根据参与者信息定制200个这样的易拉罐,这一过程就可以使市民感受到他们参与到了生产活动中。这一产业由于不断的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也从原来一个具有危险性,污染性的需要在郊区建厂的产业,变为可以离居住区很近的清洁产业。未来人们甚至会愿意住在其旁边,这样朋友来,可以带去参观其生产线。


未来的生产产业与人们的关系会发生这样的变动,城市也会形成这样的可能性。对于其他产业也是一样的,技术的革新是会一直向前的,每一个企业也都有可以挖掘的东西,使得市民的参与度得到提高。


为沙特首都利雅得规划的愿景图

© Tekuma Frenchman


█  法兰奇曼教授作为产业城市主义的缔造者,我们对教授的思想充满了好奇,能跟我们聊一下您眼中的法兰奇曼教授是怎样的么?


Q:我最初是上了教授的城市设计课程,他是一个思想超前学者和设计师。在当时,我们就讨论了很多关于城市设计和规划的想法。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参与了很多工业遗产的改造和保护。后来也在全球范围参与了很多城市设计实践。现在,我们一起工作,思考未来城市。我们对于未来城市都共同抱有一致的想法,也在共同为未来城市规划尽自己的一份力。


Dennis Frenchman


█  今天有很多的城市主义理论,像景观行业的景观都市主义,生态都市主义等等,都旨在为21世纪的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方向,您认为产业城市主义能塑造一个怎样的未来城市呢?它的特点和优势在哪儿呢?


Q:城市的生产空间是一个尚未被探索的可能性,因为每一个产业的差异性,城市形态也是不同的。比如说, 一个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城市形态和一个以海洋产业为主的城市形态肯定是不一样的。产业城市主义正是考虑了这些差异性,在城市主导产业的角度上思考未来城市。当然它和其他的,不管是景观都市主义也好还是生态都市主义也好是不冲突的。


我们这个理论是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思考,为未来城市的定义添加一个新的维度。其优势呢,我觉得,现下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大部分城市长的都差不多,我们认为生产空间很有可能是未来城市差异化的一种可能性


为济南白云湖湿地公园规划的愿景:

保留格网状鱼塘肌理,让公园保持生产性

© Tekuma Frenchman


█  最近国内外都比较时兴智慧城市这一发展理念,他强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不知您对这一理念有什么看法?您认为这和产业城市主义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Q:首先我想说一下智慧城市这个词,我认为它的提出充满了矛盾性。比如说几千年前的罗马,其交通,下水管道等等是当时科技的高度体现,它也是具有智慧的。城市永远都是智慧的。现在提出智慧城市并不能否定以前以及现下城市的智慧性。所以广义来讲,它是很矛盾的。狭义的来说,智慧城市可以集成很多科学技术,像大数据平台,传感器等等。这个说白了就是新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所以这和产业城市主义也并不矛盾


智慧城市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出发,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需求上来,不能因为对技术的追求就忽略人的需求。智慧城市当然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会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大家不要把这个词看到太高,也包括产业城市主义,景观都市主义等等,都只是一个思考过程和思考方式。



 03/ 项目实践 

( Practice )


█  深圳海洋新城是您网页中最新的项目,能跟我们具体阐述下这个项目中的设计策略和亮点吗?


Q:首先是在产业与生活紧密结合,整个新城都是海洋实验室,加快实验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其次我们在城市布局上不但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也考虑了研发人员的生活需要,例如娱乐活动,子女的教育,医疗等等。在地产投资方面,先利用政府投资迅速提升新城的地产价值,其反过来会带动周边的地产以及整体的经济发展。生态景观方面也是一个亮点,项目的名字就叫“蓝海城岸,红树归来” 。设计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如何修复红树林。先通过引用外来物种将红树林培育起来,再逐渐本土化,稳固红树林岸线。也通过在岸线设计一些口袋形状的公园来培育红树林。也可以在广义上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态生产,不断让物种丰富。


深圳海洋新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方案设计策略

© Tekuma Frenchman


深圳海洋新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方案:

蓝海城岸,红树归来

© Tekuma Frenchman


█  您认为这个项目中你们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不同和优势在于什么?


Q:在城市形态上,我认为我们的设计更具有有未来性,你很难分辨出来哪里是住宅哪里是商业,这点我认识是未来城市的特点。空间结构上也非常清晰,东西向的超级码头和南北方向的研发区共同构建城市结构,提高城市辨识度。另一方面就是在生态,复育红树林,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深圳海洋新城 | 超级码头

 © Tekuma Frenchman


█  作为一个济南人,很高兴看到了您公司做了济南的城市规划,我知道济南和很多北方城市一样,一直寻求产业转型,想请问您对济南这个城市的印象,以及在这个项目中是怎样融入产业城市主义的理念的呢? 


Q:从历史上看,济南是最早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城市之一,其本身是具有开创精神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潮流,各种原因所致,它作为省会城市并没有在经济上具有突出地位。从产业角度来讲,新旧动能转换是政府目前正在推进的方向,我们做的这个项目也被立项为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验区。具体来说,旧的动能是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新的动能就是人的创造性,高端人才和人的需求。


这个项目本身是一个概念规划设计,在各个方面上都提出了新的规划概念。在产业上提出了敏捷物流走廊的概念,希望把物流和制造结合。原因首先是济南本身具有很好的地理位置优势,有潜力作为整个区域的物流中心。其次是当下很多加工以及定制环节都在物流环节中完成,两个产业的结合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在人力资源上,济南有很多大学城,我们也提出了在政策上鼓励自主创业,人才引进,通过提高城市设施和辨识度留住人才等策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试验区

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

© Tekuma Frenchman



 04/ 从建筑到地产 

(Architecture to Real Estate)


█  从清华到港大,再到MIT,从建筑设计后来转向了城市规划和地产开发,是什么让你的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Q:自我定义的话,我还是认为我是一个建筑师。可能我并不是在造楼,但是我依然在使用建筑师的思考方式,就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


我的经历是在清华读了一年,之后在港大本科毕业。毕业后在OMA工作,我当时接触较多的也是城市设计,他们很多的项目对我的城市思考有着深远影响。后来到MIT后,在建筑设计上我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是当时我选了一门关于房地产金融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的触动很大。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我认为不仅仅需要具备设计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其他行业比如地产,金融等有所了解,更要与这些行业构建一些共同的词汇。但是现下很多设计师并不具备这个能力,这也是导致甲乙方沟通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我并不认为接触地产是一个兴趣转变,这是一个建筑师需要加强的技能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国际竞赛:

山海博览会

© Tekuma Frenchman



█  对比中美地产现在,对未来地产行业前景有什么看法?对于想转行地产或者投融资的设计类同学有什么建议么?


Q:地产本身也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每个人都需要地方住,因此这个行业也将永远持续。 国内的地产我认为会日趋成熟,金融属性更强,也会更注重设计质量,地产商会具有更多的持有性,而不是像以前都是一锤子买卖。


我本身并不算是在地产行业,只是在城市设计中考虑到更全面的地产因素和经济趋势。对于想转行的同学我的建议就是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多接触相关课程,大胆去做就好了。对于其他建筑同学,也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地产,金融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开阔思维,一方面可以更深地挖掘自己的兴趣所在。


█  OMA Hongkong的工作经历对你后来赴MIT求学以及如今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Q:我认为在本科和研究生中间工作对我的帮助很大,我在OMA 接受了很多对当时的我很有挑战性的任务,也学习到了如何在设计中平衡现实和理想。可以说是加深了我对建筑的理解。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顺德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 OMA


█  在MIT求学过程中,是如何将MIT的科技实验想法转化到地产规划当中去的呢?


Q:MIT的校训是Minds and Hands, 学校非常鼓励同学们产生想法并努力实现想法。整个学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系统帮助你,毕竟从想法的产生到落地可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有很多组织或是机构可以帮助学生来实现,至少是来试验,也并不是所有的想法最后都成果实现了,更多的都是失败了的。能试验的基础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在城市中也是,如果想要鼓励创新创业,要学习MIT的方式。



█  您最喜欢的建筑师是谁?能跟我们讲讲他的什么理念或者学说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Q:我没有特定喜欢的建筑师,我喜欢的是通过作品反映思想的这类建筑师。比如说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他的作品没有太多,也并不华丽,但是他关于建筑和城市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建筑师,在勒·柯布西耶之前有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他之后有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以及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这些建筑师的作品都不只是房子本身,而是传达的对城市的思考。这些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访谈|卞恬,杨淏玥

撰文|卞恬,杨淏玥

编辑|鑫然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Snøhetta专访|告诉你自带神话光环挪威设计公司的三个秘密!

议场|地产奢侈品 or 大众审美?听听建筑师如何评价Hudson Yard

职场|初来乍到,如何在试错成本最低的实习期寻找Passion?

课场|三分钟轻松破题,助你解析2019霍普杯的“乐活”之道

在场|全球建筑师齐聚拉斯维加斯,不为赌博,为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