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乙方到甲方的华丽转身,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设计总监的蜕变之路

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2017年2月28日,纽约送走了一段传奇:纽约地标性的华尔道夫酒店正式歇业。

它的新主人——安邦,将把它改造为公寓、酒店和零售的综合体。

华尔道夫酒店的歇业,可谓一段历史的中断。


在纽约的一次地产界活动中,我们结识了该项目年轻的设计总监,Nico Zhou。当同龄人还在画图打工时,他已经成为成长为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项目的设计负责人,同时还在运营着自己的设计公司,PAD(Praedium Art & Design)。


他的经历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他的成长过程对于年轻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有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ArchiDogs对他进行了专访。


访谈|汪澄波,李绍禹

撰文|李绍禹

编辑|鑫然


 


 人物白描 



Nico Zhou


安邦国际 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改造项目设计总监

PAD (Praedium Art & Design)创始人


曾就职于Beyer Blinder Belle Architects & Planners(以下简称BBB)。Pratt Institute 室内设计专业硕士,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室内设计专业本科。



█  华尔道夫酒店是纽约的著名地标建筑,它从收购到改造都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可以谈谈这个项目目前的进展,以及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吗?

 

N:好的。这个项目是对华尔道夫酒店原址进行的改造更新项目,预计2022年初可以建成并投入使用。因为它的外墙已成为纽约地标,内部很多公共空间也被地标化了,能够进行的改动非常小,所以我们主要对地标化的部分进行修复,其余全部彻底改造,一部分酒店改为公寓。由于项目仍在进行当中,大部分设计信息仍需保密,目前能够公布的不多。

           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外立面 © Nico

  

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室内 © Nico

 

N:  我目前在安邦团队中担任设计总监的角色,在这个完全project-based的七人小开发团队里负责设计,艺术,品牌等所有和美学相关的部分。其实工作70%-80%的时间都在开会,很多时候甚至需要在会议上吃饭,跟打仗一样,难得有休息时间。很多时候也需要做招标,评标,汇报,谈合约等工作。

 

 

 角色的转变,

 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也是对时间管理的挑战 


█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决定从工作了五年的BBB转至安邦?


N:其实我加入安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当然也靠经验的积累。原先在BBB时参与了特别多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其中很多经常需要和政府打交道。当时BBB参与了华尔道夫酒店的竞标,而我正巧在这个项目的设计团队中,并负责每次会议的翻译。虽然BBB没有竞标成功,但我在过程当中与安邦团队建立了友谊,于是收到邀请加入安邦,并以设计总监的身份继续参与这个项目。这个机会难能可贵,我便“转行”去了安邦。

 

█  从乙方转变至甲方在工作模式上会有哪些不同?


N:这两个工作差别还是很大的。以前在BBB时主要做的就是设计,每天超过8个小时盯着电脑画图,除了和老板同事沟通之外很少有对外交流的机会。而现在则需要完全转变自己的角色,每周与十几家精英团队的负责人进行高强度对话与会议。我必须强迫着自己去适应,学习和调整

 

█  这样的一个转变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经验是之前的工作与学习没有了解过的,需要重新摸索?又有哪些是共通的经验?


N:加入安邦的头半年是适应期,感觉每天都非常吃力。这个转变的阶段我逼着自己去学习很多甲方需要的知识,并慢慢调整自己的位置——从设计师变成了设计管理者。以前每天的工作就是画图,现在主要就是开会。项目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外包给了顾问公司,大小共50多家,其中纯设计公司有十几家,而我需要同时管理和对接近10家公司,包括建筑、室内、灯光、景观、品牌等公司,并给他们反馈和指导方向。可以说这50个顾问公司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在各自领域最为优秀的代表公司和个人,因此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纽约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能有我们如此完整与华丽的阵容。所以每次与这类人物一起开会,节奏都特别特别快。每个人一开口便字字珠玑,有分量有方向。

 

█  和这些行业领军人物一起工作,而且还需要给予指导意见,会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N:是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就以聆听借鉴为主,低调地不怎么说话(笑),去适应他们的节奏、流程和沟通方式。这些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半年后才逐渐适应过来,直到现在能够得心应手地主导每一次重要会议。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也能感受到对方对我这样一个年轻设计总监态度的转变。



 一直都有停止给别人打工的念头 


█  你在华尔道夫项目之外还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PAD。你是因为怎样的契机开始创业?是因为觉得自己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和能力才有了创业的想法吗?


N:其实不完全是,我在BBB的工作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当时我的老板常说我是一个概念设计师,我在每个项目里主要做concept阶段的工作,实施阶段会交托别的同事完成,几乎每个项目都是如此。同时我在主业之外一直在尝试很多别的工作,有些不是纯设计而是偏向商业方面的,比如贸易和电商等,从而积累了这些方面的敏感度。虽然没有觉得自己的经验可以完全独立开公司的程度,但停止给别人打工的想法一直都在,于是便与合伙人一起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品牌PAD。


█  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师,同时担任Waldorf设计总监与PAD创始人,您觉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N:我觉得,作为年轻的设计师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希望达到的位置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两者不对等的时候,就要在工作学习中培养锻炼自己,不断地补足完善。这样一旦机遇到来,而自己的能力又已达到,便能抓住机遇,做自己想做的事。

         

 Nico与合伙人创立的PAD © Nico



 设计的自由与约束 


█  在你的求学道路中,学校教育对你有怎样的影响?是否为你的实践提供了足够的知识技能储备?你觉得学校教育有哪些值得改进的部分?


N:我本科就读于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室内设计专业,研究生就读于Pratt室内设计。这两所学校的室内其实都偏向建筑方向,而我本人也很喜欢建筑。两所学校也都非常注重实际,他们在指导创意的同时会把学生拉回到实践上来。Louisiana的本科非常注重于给学生提供设计技术支持,因此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直接参与工作。这段学习经历给了我很多实操的技巧,也为之后硕士深造打下了基础。

 

Nico在校时作品 © Nico


我在申请Master时,机缘巧合被Pratt室内设计专业录取。作为一所知名设计院校,Pratt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高的平台,内部竞争力特别强。自我感觉进入Pratt之后才是能力提升最迅速的一个阶段,因为身边同学不仅起点很高,也都特别刻苦。上学时感觉身边朋友们白天都像“行尸走肉”一般(笑),因为每个人都在熬夜做设计。我被周围的环境影响着,逼着自己去和身边的人一样努力。另外,老师们全部都在纽约实践过,很多有自己的事务所和一线设计的经验;最可贵的是,这些老师不会因为市场要求而限制学生们的设计风格。相反的,他们给予我们特别多自由,但会在天马行空的时候把我们拉回来,结合实践进行调整,让我们的创意能和现实接轨

     

Nico在校时作品 © Nico




 保持对自己兴趣点的热忱 


█  学校对你的训练是相对自由的,那你是怎样在学习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设计风格?

 

N:这个问题其实特别有意思,因为我在学校时喜欢的风格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以前喜欢特别简约现代,能带给人视觉冲击的设计,比如Daniel Libeskind和Zaha Hadid这些deconstruction的先锋。

       Daniel Libeskind 设计的Royal Ontario Museum加建部分 © Internet

       扎哈 的 Pierres Vive © Internet


因此在校时常做类似风格的设计,给自己未来的定位也是为这类建筑做室内设计。工作之后,我做的全都是历史性的项目。从BBB至安邦Waldorf,随着对这类项目有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些带着历史内涵的设计,反而不想做回原来的风格了。

 

历史建筑项目是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更新。每次设计都像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我需要研究一栋建筑的历史,了解哪些元素值得保留,还需要添加什么元素。设计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一件有根据有逻辑的事情,通过改造去诠释和延续一个理念。这类项目和纽约整座城市的风格相辅相成,因为纽约就是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产物。


█  目前为止做过最满意,最印象深刻的项目是哪一个?


N:(笑)那肯定是现在的Waldorf华尔道夫酒店。这是我全职、高投入高标准做了整整三年的项目。而且它真的,阵容太豪华了。当然,如果没有我之前在BBB打下的基础,这个项目也是难以完成的。在那里,类似的历史建筑改造项目让我获得了非常多的经验。比如Grand Central的地下餐区是我在离开BBB前设计的,前几周我路过时发现刚开放了地下的两个部分。


       Nico参与设计的纽约大中央车站 Grand Central 餐饮广场建成部分

© Nico


另外比较新的一个项目是纽约Whitney博物馆地下餐厅Floral Bar的改造, 虽然规模相对比较小,但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它在尊重和理解原本建筑历史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设计,同时保持了有趣性和新颖度。

     

       纽约Witney Museuml地下餐厅 Flora Bar 改造 © Nico


█  在这个过程中,室内设计师与建筑师又是怎样的一个合作方式?


N:室内设计分硬装和软装两种,而我在毕业后参与的项目全部都是硬装,就是更偏向与建筑的结合。这类项目基本都是直接和建筑师无缝对接,很多时候两者甚至是同时进行的;建筑师如果有对于室内设计的想法,我们会一起参与讨论。所以这样的合作是一个平行发展,没有脱节。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合作方式。

  纽约大中央车站地下餐区设计图纸 © Nico

       

效果渲染 © Nico


█  对于正在寻找自己设计风格的年轻设计师,你有什么建议吗?


N:从个人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在学习和工作中能一直保持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热忱。而从实践角度来说,设计是一个服务行业,它由市场主导,所以比较少有能保持自己风格的公司,或多或少都是在填补市场需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己的风格确实挺困难。我觉得大家应该在坚持自己兴趣的同时,从实践和经验里去了解自己的哪些风格能被公司和客户接受,并加以改进和保留


█  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N:很高兴与你们会谈。

      

Nico(左)和ArchiDogs访谈 绍禹 (右)




访谈|汪澄波,李绍禹

撰文|李绍禹

编辑|鑫然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气场|300万人关注的27㎡住宅,没上大学的90后独立建筑师建造

气场|建筑师跨界影视设计,「筑梦情缘」网红总平面背后的故事

议场|想做有“逼格”的建筑师?这14个设计类播客你不得不听!

职场|备考ARE?这些你一定要看!

气场|盛开:不畏挫折,坚韧与热情方能造就真正优秀的建筑师

课场|谈到木构只知榫卯?参数化为木材带来新生命

在场|景观界最大的盛会Design With Nature Now,千万别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