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0万人关注的27㎡住宅,没上大学的90后独立建筑师建造

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最近经由一条公众号的传播,在广州闹市区的夹缝中、占地3m乘9m、拥有一个封闭大斜面的49号住宅,引发了超过300万人的关注及众多热议。


一条链接:

广州夫妻买下27㎡危房,花40万改成毛坯房,一扇窗都没有!


ArchiDogs找到了设计者刘洋,90年独立建筑师,发现他居然没上过大学,于是进行了一场“非科班”对话。好玩的是,他许多回答都在我们意料之外。

 

采访|雷灿

撰文李梦倩

编辑|文绮




 人物白描 


刘洋

年龄二九,属马,射手座,

海拔180cm,身材瘦削,颜值安全。

 

 

█  你设计的49号住宅在“一条”的微博视频点击量已超过300万(313万),一条怎么找到你的?

 

L:项目完成后,我有发布在Archidaily、谷德等建筑网站上,“一条”的编辑看到后就联系我问是否可以采访拍摄。

 

49号住宅外景 © 张超

 

49号住宅剖面透视图 © 刘洋/氹边建筑工作室

 

49号住宅平面图 © 刘洋/氹边建筑工作室

 

█  你一个90后独立建筑师居然没上大学,为什么?

 

L:我从小学习画画,但高考成绩不理想,当时看法是学艺术读普通学校是没有用的,所以高不成低不就没念成大学。以前会在意,现在不怎么在意。

 

█  大众关于49号住宅争议很多,集中在是否一定要做室内小庭院、封闭的建筑立面,你如何看待或回应?

 

L:现今城市,个体远远没有得到足够尊重,所谓的中产阶层也是一样。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把住宅比喻成“衣服”,也就是在住宅里自己可以脱光了走,也可以拒绝跟外面发生关系,这个时候建筑有一个很强的主动性在里面。采取对外封闭的处理,不仅是回应气候、原有建筑轮廓、周边街道,同样试图去回应当下处境

 

内向的庭院也是回应类似问题,当建造了庇护的外壳之后,人在里面该怎么生活的问题?最近有读到建筑师莫伯治(1914-2003)在一遍自述中提到“人对自然的复归”,喜欢和眷念自然景物是人的本能。这个设计除了处理光线、雨水以及风的流动,布置庭院营造惬意的景致也很重要。

 

我觉得园林是最好的建筑,园林里面有一个时间概念,不同年代主人与知识分子、工匠都在对园林进行调整取舍。《红楼梦》里面描述的生活情境就是发生在园林里。

 

49号住宅1F © 张超

 

49号住宅1F天井 © 张超

 

█  自己作品,你更看重大众范围赞许还是专业领域认可?

 

L:私人住宅肯定是先看重业主的认可,不认可估计也盖不起来。专业领域(同行)也认同就更好。这次“一条视频”播出后有看评论区的留言,但并不在意。

 

49号住宅模型 © 李梦倩

 

49号住宅过程中的一个方案 © 李梦倩

 

█  你怎么获得在广州老城区推倒重建独栋住宅的机会?

 

L:跟阿朱的认识是朋友飞鸿的介绍,先帮他设计了位于25楼的商品房室内,既是BUBU、阿朱的家,也是他们参与创立的杂志“冯火”的印刷社。一次施工例会后我跟阿朱闲聊到附近老城区看似破败的小住宅,“这样的房子如果产权可以买卖,会是一个很好的居住场所”。大概过了半年,接到阿朱电话说他买了这样的住宅,要不要来试下改造。 

 

49号住宅2F © 张超

 


█  建筑师的入行门槛很高,正常本科读5年,硕士博士海归比比皆是,你是怎么“插队”进来的?

 

L:我是2013年加入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当时不怎么会用设计软件也没有作品集,只投了一份手工模型作品照片集,很幸运被何健翔老师面试录用。P.S.非常感谢何健翔老师

 

█  与建筑学出身的正规军竞争,你害怕吗?自信从何而来?

 

L:通常跟一个建筑师相识的时候,我不太在乎对方学历,比较在意他的作品,也谈不上害怕。我的项目都是朋友委托,不是竞赛所以没什么“竞争”,不需要学历背书,业主都是看到我的作品后觉得不错,就正式委托了

 

49号住宅2F © 刘洋

 

49号住宅3F © 张超

 

我这一代人,大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有很多渠道去学习的,而旅行以及跟同行、不同领域的朋友聊天探讨,也是建立自我坐标的极好方法。

 

█  为什么只干两年就离开何老师事务所?你觉得自己学成了么?

 

L:远远没有“学成”。离开因为现在建筑行业特殊性,加班是工作常态,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建筑师其实不是解决居住问题,而是回答如何居住的问题,高强度快节奏未必是一个好的回答方式。

 

我喜欢相对自由的状态,觉得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离职后也没有再去其他事务所,很幸运有朋友知道我做设计,委托了一些小项目,我在这些实践中继续学习。

 

在同一个社区的改造项目“上阳台SJT”设计模型

© 刘洋/氹边建筑工作室

 

在同一个社区的改造项目“上阳台SJT”© 张超

 

█  你独立接的项目量多么?够养活自己吗?


L:项目不多,在广州如果不供房,活下来还是比较容易。我同时有跟搭档在晓园新村附近,开设一家叫“晓商店small project”的日用品商店,“氹边建筑工作室”(刘洋的工作室)寄居在商店里,没有设计委托的时候一样有事情可以做。

 

“晓商店small project”的庭院 © 刘洋

 

█  你的店空间既封闭又通透,为什么?里面卖什么?

 

L:商店改造设计跟“49号住宅”同一个时间段,考虑问题类似。围蔽是为了阻隔外部视线干扰,比起原本“防御”作用的外围铁闸防盗网,我觉得视线跟感知上的“阻挡”更重要。

 

封闭处理回到商店自身商业属性也成立,如同我们选址在一个旧居民区,我不介意客人在外看不见里面,而是在意他们进来之后的感受

 

“晓商店”的商品是一些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比如柳宗理、森正洋设计的器具,芒草编织的扫把,法国de buyer的铁锅,捷克TON从1861年开始生产的曲木椅子,以及国内的陶作者的器皿,也提供咖啡。我搭档的“明日花铺”也寄居在“晓商店”里面。

 

(P.S.采访结束后,我们看了一圈,果断带走一束质感柔软的鸵鸟毛掸子,插在花瓶里与花儿无异。)

 

“晓商店”内部 © 明珠

 

█  你看好自己的将来么?有大师梦么?

 

L:我没有大师梦,只是希望一直有房子可以盖,通过盖房子来思考

 


 采访手记 


下午,我们一起参观了49号住宅,同行的还有几位建筑师前辈。当身处这栋充满真实生活气息,轻松容纳一对夫妻和五只喵星人的住宅里,之前一切关于项目的质疑都烟消云散。

 

住宅三层的工作室,争议焦点的斜面空间,并非压抑,刘洋的处理让室内空间尺度恰到好处,4人座谈不觉拥挤,冷热空气的上下交换让没有大开窗的室内,依然有凉爽的微风掠过。

 

四人在49号住宅3F的斜面空间中 © 李梦倩

 

关于房子的“封闭”,由于周围多为老城区“握手楼”,设置天窗而不直接开窗,采光良好,同时屏蔽外界的嘈杂和干扰。当天邻居正装修,噪音大,入到室内,隔绝了大部分,心情也在庭院的茂盛绿植,和喵星人的悠然下,逐渐沉静下来。

 

刘洋说,他建议大家选择这种房子,同样的预算,购买商品房肯定要去到郊外,远离生活便利的老城区,这一类房子通过改造,生活方式可以更加自主,同时也给年轻建筑师实践成长的机会

 

49号住宅4F © 张超


 49号住宅外部 © 张超

 

住宅是多元化的,不是所有人都要住进商品房。不同人不同价值观,最紧要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空间。49号住宅的出现,挑战大众对生活空间的认知,给年轻独立建筑师难得的独栋住宅实践机会。

 

同样,建筑师也应该多样化,正如刘洋,没考上大学,非科班,同样建造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草根出身的他,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淡定、通透和踏实

 

刘洋在“晓商店”的建筑工作室区域 © 李梦倩

 

现今社会,49号住宅是少数,但已然是未来趋势。人们住宅观念不再单一雷同,建筑生态更加多元,希望有更多的“刘洋”,自由野性生长!

 

采访|雷灿

撰文李梦倩

编辑|文绮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气场|建筑师跨界影视设计,「筑梦情缘」网红总平面背后的故事

议场|想做有“逼格”的建筑师?这14个设计类播客你不得不听!

职场|备考ARE?这些你一定要看!

气场|盛开:不畏挫折,坚韧与热情方能造就真正优秀的建筑师

课场|谈到木构只知榫卯?参数化为木材带来新生命

在场|景观界最大的盛会Design With Nature Now,千万别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