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 | 究竟要怎样的“十项全能”,才能在20天内盖出一栋房子?

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从1:100的概念模型到1:1的实体模型,

仅有二十天的建造时间,

看看中德团队成员是怎样通力合作,

十项全能拿出十八般武艺,

从一穷二白到快速建造落地,

历经公共展示、答辩几番战斗,

通过一个立方拿下了国际竞赛的前三甲。



作者 张炜

编辑 | Shirley Chen



 


 竞赛主题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 Decathlon,简称SD或SDC)被誉为太阳能和绿色建筑行业的“奥运会”。SD是由美国能源部发起,这项竞赛以全球高校为参赛单位的太阳能建筑科技竞赛。借助世界顶尖研发、设计团队的技术与创意,将太阳能、节能与建筑设计以一体化的新方式紧密结合,设计、建造并运行一座功能完善、舒适、宜居、具有可持续性的太阳能住宅。竞赛期间,太阳能住宅的所有运行能量完全由太阳能设备供给。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SD美国、中国、欧洲、中东、非洲、拉美六大组委会。


2018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2018) 由中国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能源部联合主办,场地设在太阳城山东德州,共有来自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41所高校的22支赛队参与。


 太阳能竞赛场地鸟瞰 摄影@时差影像


竞赛要求永久性住宅为目标,设计建造一栋120-200平米的单层或双层太阳能住宅,并在二十天内建造完成。竞赛过程中,就建设设计、市场潜力、工程设计、宣传推广、创新能力、舒适程度、家用电器、家庭生活、电动车通勤、能源绩效10个单项进行角逐,最终由独立专家裁判评比确定名次。竞赛同时考验团队的在经济、宣传、设计、建造、性能、生活、驾驶的各项考量,的确是十项全能



竞赛的十项考量科目


东南大学与德国布伦瑞克大学联队以联合设计课为基础,组成TUBSEU团队,为竞赛厉兵秣马。来自中德两个国家的团队在比赛阶段完成不同比例模型,最终目标即为落地的1:1的巨大模型。


从1:100的模型到1:1的模型

二十天建成效果图 摄影@时差影像



 设计概念 


传统住宅?不,我们不要一成不变的独立豪宅。团队从能源利用与空间模式提出新的可能性,去应对当代与未来的人居模式。大象无形,百变住宅,这就是我们C-house的理念所在。下面,就让我们分解一下C-house设计的核心概念。


方盒子(Cube)

 

建筑形体为立方体,南北皆为幕墙,打破传统住宅保守开窗形式,同时满足采光与室内外空间交融,东西顶三面全覆盖光伏一体化太阳能电池,炫酷能量表皮造就高产能建筑。


东西立面和屋顶光伏一体化,形成产能建筑的能量表皮GIF 

摄影@时差影像、孔振懿



 核芯(Core)


核芯由中德团队共同提出概念,德方团队全力研发创新。所有服务空间、设备管线集成于一体,水、电、冷、暖自其中吸收与转换;集中管理、操作,高技与创新;后期维修与更换,居家与方便;服务空间集成,为建筑节约30%的灵活空间,为可变住宅提供了技术基础。



核心筒研发 摄影@唐松



建造(Construction)


通过大构件装配式建造理念的运用,BIM系统对建造进行监督、管理,团队实现20天的超高速建造。简单的立方体,能源自给自足,核芯的技术控制,快速建造及反复拆建结构技术使得C-house能在建筑市场中如鱼得水。


C-House环境示意


田园乡村、城市中心、旅游度假、荒野极地。不同环境是否恶劣,市政设施是否覆盖,C-house皆能落地使用;


C-House嵌入城市环境示意


老建筑功能单一老化,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局部加固、整体插入,C-house完美助力城市微更新;

 

图9e C-House聚集社区示意


用地紧张,居住成本高。平面铺开、垂直发展,C-house创建Co-housing社区。



 功能与空间 


未来人居,传统墙体分隔固定功能空间必将被取缔,居住、工作、社交的界限慢慢被模糊。C-house使用空间内除了核芯不存在一片实墙,形成自由流动的内部空间。

 

核心筒内集成服务空间 摄影@孔振懿


设备间、厕所、浴室、厨房和楼梯全部集成于核芯,房间的设备系统和管线统一以最短距离排布与核芯墙体内。创新的集成空间创造了最自由的平面布局方式。


灵活自由的多种平面布局方式GIF


开放、公共、自由,意味着多变、共享,不同使用客户根据自己所需选择平面布局,随心所欲。


一层空间环绕核芯布局使用,白天和晚上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每个空间之间相互联系又具备不同属性。


电动车成为房间的一部分GIF 摄影@唐松


车库空间,没错,我们把宝马I3纯电动车开进房屋:促进电动车宣传的同时,也可作为空间展品;一旦开出室内,此处即可成为餐厅或孩子最爱的娱乐之所。

 

客厅共享空间的不同布局 摄影@唐松


居家、社交、Party、电影之夜,客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布局; 


 

厨房共享空间 摄影@唐松


厨房既是家庭生活空间也是交流休憩场所。


二层空间位于核心筒西侧,由家具系统划分,形成开放、可变的卧室空间。


 

移动家具墙 摄影@唐松


东西向家具墙可以移动,来划分二层卧室空间,改变空间感受。


 主卧空间 摄影@唐松


主卧采用旋转翻折床,即可满足休息之需,也可适应工作模式。

 

图17 儿童房 摄影@唐松


次卧为两个孩子设计,可满足不同家庭结构使用;可翻转的上下床、可推拉的书桌,都为孩子提供了巨大的生活乐趣。


百变、共享,这就是C-house,未来居住、生活的展现!



 设计过程 


当然,要完成这样1:1的模型,前期设计课必定被血虐成狗。


图18  中德双方是设计师与工程师们的联合,不同理念的载体多次会晤,

两天一次的Skype会议,设计概念的确定坎坷荆棘!


核芯的到来跋山涉水,从图纸到实体的建造于测试,测试成功的拆解与海关运输;大构建建造理念的提出使用,C-house结构的相应适配设计,试建造与正式建造的反复拆装,建造的过程反复试错,快速稳健;基于SD竞赛的设计课历经两年,团队成员几经更迭,有过欢笑也有泪水。正是基于团队成员的不断努力,SDC竞赛成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献上独具匠心的成果展览。

 

东南建院90周年院庆活动


德国小伙伴在德国参观SD欧洲竞赛赛队成果 


东南大学团队在国内多次参与校企交流以及技术博览会,在这一过程内寻找合适合作企业与合适产品材料。

 

东南大学代表校企交流以及技术博览会


东南大学将还本科毕业设计课纳入SD竞赛,毕设成果为C-house展览、宣传、试建造准备了丰富的内容。


借助德州皇明企业的便利条件,C-house进行试建造。张宏教授的反复拆装专利技术允许了团队的试建造活动。试建造为正式建造试错,提高了正式建造的速度与效率。

 

摄影@孔振懿


终于到最后上战场了!此刻团队的队员们经过了漫长设计课的洗礼,胸有成竹,斗志昂扬。


二十天建造过程纪实GIF 摄影@卜嘉辰 张莹莹


 一栋房子,二十天内要全部建成,并且保证建筑的高质量和高舒适度,这在真实的建造环境中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团队成功的在二十天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房屋从无到有的建造。房间中心的核芯通过提前在德国预制装配好再运送到竞赛场地,两天内就组装完成并且接通了水暖电。建造第三天内整个建筑实现了结构封顶,让施工不受暴雨影响。不同于集装箱的搭建,构件化的装配方式让整个房屋得以获得正常住宅空间尺度。


二十天紧张的施工 摄影@孔振懿


学生团队设计师和工人们一同奋战在建造场地上,这群学生们亲手把图纸搭建成了1:1的实体模型。

 

最终颁奖典礼 摄影@孔振懿


最终我们的团队在20余个赛队中脱颖而出,拿下建筑设计单项第三名、总成绩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十项全能的测试中还交出电动车、家庭生活单项第一和舒适度测试第的答卷。同时,建成的C-house在市民中也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德州市民争先观看展览,孩子们在房子自由的空间内奔跑玩闹 摄影@孔振懿


团队成员们在房内交流、举办晚宴、电影之夜


就是这支TUBSEU团队,一支威武之师,依靠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张宏教授团队的建造技术专利和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Fisch教授团队在德国研发的核芯,以及跨域两年的国际合作,克服无数距离和语言德障碍,最终让C-House得以落地。


 团队合照 摄影@孔振懿


工作时严肃、认真,对于自己的理念执着肯定,针锋相对。娱乐时开心、愉快,文化的差异也挡不住他们对美景、美食毫不掩饰的热爱。


团队活动

敢爱敢恨,敢拼敢闯,TUBSEU团队才能完成这样一节独一无二的设计课,创造出独具创新的C-House立方之家!




文字 :张炜

摄影:时差影像、孔振懿、张炜、唐松、张莹莹、卜嘉辰、应媛、张宇涛等

一期成员:

唐松、罗申、张炜、孔振懿、马琰、应媛、张莹莹、张宇涛、肖芳、曲悦、杜昕睿、王冠军、刘子昂

二期成员:

张敏、向逸民、卜嘉辰、倪佳歆、王冠希、洪道宁、沙楚翘

三期成员:

陈乐、詹佳佳、张煜、薛原、朱梦然、庞月婷、寇成、戴金贝、王琳晰、吕颖洁、陈宇龙、杨子萱、李想、沈舒婷、程方奎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Anja Widderich、应徐超、Sabine Beckerle、Tobias Pörschke、Musa Sebastian、Felix Stiller、David Gebhardt、Thomas Steens、Ronja Rituper、Chong Yee Huan、Felix Latzel

现场建造:

华天冉、刘沛、张睿哲、张诺、孟斌、胡心怡、朱爱宇、王海宁、张军军、许坤、刘文辉、陈雨蒙

竞赛志愿者:

王昊龙、刘珂羽、谢予宸、郑世丰、季啸白、陈婧涵、施惠文、李东耘、李淑琪、唐哲坤、周楚茜、冒宇飞、冉旭、李梦玺、陈庆、尹维茗、贺思远

指导教师:

张宏、Manfred Norbert Fisch、李向锋、张旭、张弦、Ann-Kristin Mühlbach、Philipp Knöfler、李永辉、傅秀章、周欣、方立新、Markus Peter、Thomas Wilken、Florian Witowski、Daniel Houschka



作者 张炜

编辑 | Shirley Chen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气场 | 罗雨翔:设计为什么不一定能改变人们的生活?

气场 | 王晶:如何从游乐场爱好者,变成主题乐园设计师?

气场 | 陈栋帆:龙与花之歌,用笔触与色彩构筑精神空间

气场 | 杨小荻:人工智能将把建筑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做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气场 | 邹嘉盟:根植于文化,做独立而批判的“在地水泥佬”

气场 | 张一鸣:公共艺术产业,大有可为

气场 | 宋刚:我希望学生们都能了解,建筑师可以做些很不一样的事

气场 | 赵国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误解了地产建筑设计

气场|宅匠:坚持“天然,耐久“的家宅匠人

气场 | 张永和:年轻建筑师要想认清自己,必须多实践

气场 | 张斌:塑造建筑师的多重角色,是我们的突围机会  

气场 | 齐帆:求学浙大宾大,任教港大哈佛,他却最终选择了创业实践之路

气场 | 韩冬青:建筑师的培养并不只是以造房子为目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