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场 | 赵春水:揭秘天津滨海图书馆的前生今世

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天津市滨海图书馆以其诗意的流畅曲线和丰富的空间变化,被封为“中国最美图书馆”,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建筑爱好者前来“朝圣”。在大家惊叹于其优美的流线型设计的同时,部分网友也对其功能性提出了疑问。


到底“最美图书馆”是经历了怎样的设计过程?它又是如何发挥出作为图书馆本身的功能的?通过对这座图书馆的总设计师之一的赵春水院长的采访,ArchiDogs的小编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赵院长不仅同我们讲述了滨海图书馆的建成始末和它背后的故事,也分享了他对外界质疑声的思考和审视。 


作者 | Zengpei Yu

编辑 | Shirley Chen



本期人物



赵春水

天津滨海图书馆中方项目负责人

日本工学博士

Doctor of Engineering in Japan

国务院特贴专家

Expert with the State Council Allowance

天津勘察设计大师

Master of survey and design in Tianjin

天津城市规划研究院 总建筑师

Chief architect of TAUPD

天津城市规划研究院建筑分院 院长

Dean of TAUPD Building Branch


199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05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从事景观建筑研究。2006至今就职于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任总建筑师兼建筑分院院长。2012年成为天津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特贴专家,从事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工作。先后完成天津文化中心图书馆、滨海文化中心图书馆、滨海文化中心探索馆、泰安道丽思卡尔顿酒店、海河教育园区青年职业学院、海河教育园区电子信息学院、海河教育园区广播电视大学、天津四中新校区、济宁文化中心群艺馆等代表作品。




以下为正文


A = ArchiDogs

Z = 赵春水


“最美图书馆”的诞生故事


A: MVRDV是国外来自荷兰的设计事务所,近几年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国际事务所和国内的大院是两个不同的系统,请问您们是何时通过怎样的方式合作起来的呢?


Z: 我们(与MVRDV)的合作的还挺早的,从2009年开始的。那时,天津滨海文化中心开始筹建,和之前的天津文化中心一样,采取了中外事务所联合体设计的形式,我们邀请了ZAHA HADID, MVRDV, 屈米,GMP,何静堂等国内外知名事务所来投标。


各家做的方案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其中ZAHA事务所提供的方案整体感很强,因此ZAHA事务所和天津规划院联合体在第一轮国际方案征集竞赛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规划的范围变更。ZAHA的设计也是因为与之前的规划范围及场地联系太紧密,无法适应新的规划范围, 所以这个方案的方案不幸流产了。


天津滨海文化中心的建设于2012年又开始启动,又邀请了几家国际著名事务所重新进行方案设计,最后这才定下了MVRDV与天津规划院联合体关于滨海图书馆的方案。


A: MVRDV的工作方式有哪些特别之处?


Z:可以说MVRDV都是艺术家,想法天马行空。而且他们工作方式灵活,围绕着创新来组织工作小组,多专业分工合作,媒体部门发达。可能是各个国家的规范不同,所以在我们进行想法落地的过程中,有一些他们坚持的东西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例如防火规范等。我们的原则是与其方案实现不了,尽可能把它们转变成可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形式,以免做一些纯形式上的东西造成资源的浪费。整体来讲,他们还是偏向于艺术感的设计。


A: 可以介绍下大致的设计过程吗,有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怎么解决的?


Z:与其他滨海文化中心联合团队相比,之前产生比较分歧最大的就是我们这组,曾经开电话会议的时候设计师气愤得撂挑子不干了(笑)。开始的时候,MVRDV的中标方案是球体放在室外的,目的是统领室外空间,建筑的一角是翻开书籍的造型。 


(MVRDV初版设计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实际考虑到中国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不适合组织太多室外活动,同时滨海文化中心整体规划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我们提出了通廊的想法:将文化中心的五座建筑通过一条文化长廊连在一起,这样冬天可以在文化长廊内组织公共活动。然而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各个场馆需要做一些整合的工作,整体规划的长廊定好后,“眼球”放到室外空间的概念搭配整体就不合适了。我们建议图书馆方案将球体移入室内的封闭空间,书山与球体形成相对关系。


(天津滨海文化中心整体鸟瞰图 ©UED杂志)


然而MVRDV的总设计师维尼马斯先生坚决不同意把球移到室内。团队之间经过多轮争论、交流、互相妥协,最后形成共识,这些均基于建造开放、共享的图书馆理念。


而且以前整个建筑的结构也是球是夹在书里的意向,在原设计中的“眼球”不仅是一个装饰和意向,更是像灯笼的撑子一样可以承重的结构。但是这个结构太难实现,等于说把柱子做成异形的传力系统。不仅难度大,这样做整体空间和球的关系非常压抑。我们就想把球和建筑脱离开,球是球,建筑是建筑,然后就有了现在类似于山谷和球体这样的关系。空间通透了,球体本身也可以作为报告厅多功能厅使用,内部可以组织活动。

 

 (滨海图书馆夜景 图片来自网络)


开始的时候是球表面是采用镜面反射的概念,单向反射周围的环境。我们讨论觉得“眼睛”不仅仅是“向外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眼睛”获取知识。所以“眼球”从单向反射的材质改变为铝合金穿孔板,背衬LED点光源,内光外透,可实现全彩变化。这样从以前的“假眼”变为了现在信息发布的信息源,真正达到了窗口的作用。最终,他(维尼马斯)也挺满意的。

 

(滨海之眼效果图 图片来自网络)


 

(中标方案设计稿) 



(最终方案稿 图片来自网络)


A: 在您看来,项目施工中又有哪些难点和亮点呢?


Z:最大难点是中庭“书山”这个共享空间是一个大型的无柱结构。由于“书山”空间承载了多种功能要求,相较于传统中庭空间大很多,因此图书馆在四层、五层采用54m跨度的空间桁架承载“书山”荷载,同时联系两侧功能区域。为下部“书山”大厅创造连续无柱空间提供了结构基础。我们将四、五两层的结构在地面组装好之后将其吊起来,就相当于一座桥架在共享空间的上方。


(图片来自网络)


“眼球”的尺度需要与周围的协调,球的上部设计了直径为18m的采光天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刚开始是眼球的概念,后来更多的当做一个空间的构建,球的直径和整个空间的关系也是经过了很多推敲。现在你看到球状的报告厅下沉了一块,就是因为不下沉,球体和整个空间的关系就会非常压抑。下沉了就觉得整个空间更加通透,同时也考虑到视线从室外向内部观看,并不会因为下沉了一块影响了整个眼球的效果。从整体尺度、书山的尺度、和人的行为的角度来讲,球体本身的直径是15m,18m还是21m,也通过做模型进行了很多轮推敲。

 

(“眼球”的尺度与空间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书山”的空间尺度也是方案设计的重点。基于多种类型阅览、交流行为的尺度分析,结合“书山”作为垂直交通空间的高度要求,我们将书山的基本尺度定义为高度为480mm模数,宽度不小于810mm。同时为了塑造室内外连续的整体意向,建筑立面金属格栅也采用480mm的模数,这样的模数基本符合建筑遮阳构件的尺度要求。同时,对公共空间的物理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照度、温度、声学的合理设计,为营造绿色、节能的公共图书馆建筑也提供了技术基础。

 

(书山的造型 图片来自网络)


 “滨海之眼”的表皮也历经了多次修改而最终成型。在18个月的表皮研究和设计时间里,制作了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样式的样板,如镜面金属板、拉丝金属板、不同孔径孔距、不同颜色的穿孔金属板、在穿孔基础上背衬LED灯的金属板等。最终在前面一系列现场调试、反复比选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了白色穿孔铝板附着匀光板背衬LED灯的形式,使 “滨海之眼” 不但技术可行而且还具有丰富表情。

 

(“滨海之眼”的表皮表情丰富 图片来自网络)


A: 网上有一些对这座建筑作为“图书馆”本身的功能提出质疑,形式大于功能,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Z: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并不单单因为收藏了很多纸质书和资料才被叫做图书馆,因为网上的电子资料库很多很全面,人们已经不只通过需要走进图书馆这唯一的途径才能得到知识了。那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更多的是大家交流学习体验的空间,纸媒如果存在的话更多的是一个情感的寄托。


这就让我想到了在微信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讲到,有个建筑师的非建筑把历年的春晚剪辑起来,分析朱军出现时候的画面和色彩在这23年来都有什么变化。然后他发现,虽然春晚年年给人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拼在一起比较,从纵向的时间线上看,音乐的节奏啊,舞美啊,灯光啊都有变化,而不变的是春晚的那种喜庆的氛围。他们还做了一个美院每年得奖的作品从时间的纵向方式上排列起来,包括尺寸的大小,画画的内容,画画的风格总结出来,一般是什么样的尺寸容易得奖,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得奖,发现其实时代的审美趋势都是有所变化的。


从这些微小地方的细微变化堆积发现,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时代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纸媒教给你的,纸媒对你的影响很深。但现在所处的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是不一样的,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原来书和纸媒不能带给我们的。通过认识世界的手段不同,你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信息时代会把人类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颠覆掉。


所以说回来纸质书在这个共享空间中的存在到底真的有没有很大的用途?真的没有那么大用途。未来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会影响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反应到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就和书教你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是一样的。


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也想放真的书,但是防火规范不允许。通廊把建筑连起来。如果着火的话,通廊中的人会通过建筑向外跑,所以每个建筑的中庭都定义为是防火通道,防火通道中不能有可燃物,书算可燃物,所以从规范的角度上说是不能放书的。一个东西呈现在你的面前背后是会有好多好多个故事的。反过来想的话,放不放纸质书真的没必要纠结,可能你现在放书了。从将来发展的角度上来说,纸质书就是一个装饰品。

 

(图片来自网络)


A: 天津市滨海图书馆算是天津的一个新地标。您对于地标性建筑的理解是怎样的?您又是如何调和功能和地标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Z: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建筑首先属于城市,建筑在空间角度对城市的贡献是评价其优劣的主要标准,在功能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适应新需求是公共建筑的发展趋势标志性不是目标,面向未来的时代性才是方向。地标就是地标,它当然是越有符号性越好,他不需要调和。地标成为一个地区的代表,也许是从过去生成的东西,也许是从未来生成的东西,但是他归根到底的功能就是标志性。也许可能是你赋予它的,也许是你和它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发挥作用了。


中国人的地标往往追求的是过去的形式,往往是一个过去的历史,过去一脉相承下来的过去的形式。实际上我觉得,中国的现代建筑是从零开始起步的,包括对规划的理解,所以新时代新地标对于一个时代来讲意义并不大,你过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建筑要有时代性,如果你一直纠结于过去的话,就像从前故宫的大屋顶当做了地标,全城盖得都是地标。我觉得地标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一个可以对接未来的装置和结构,如果过多的纠结于过去的话,就成了一个纪念碑了。                                                                                                                                   


天津的发展前景


A: 您对天津的发展了解如此深刻,在您看来,与北京上海相比,天津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Z:京津冀一体化为天津发展指明方向,但天津城市特色有别于北京(政治)、上海(经济),更注重“津味”生活。九河下梢、九国租界、华洋杂糅等地域、时代、文化特色属性决定了天津城市空间性格和发展方向。天津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如果以后将来那些国外的东西能够落地,同时呢,天津本身的特点能够强化。


A:从开始工作到现在,您觉得天津的建筑规划行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Z:从2006年开始,天津逐渐实现了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全覆盖,这与规划建设业同仁努力奉献务实工作分不开。从那时起,外阜、外国的设计师在天津实践项目越来越多,天津规划设计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将来会有更优秀团队在津留下作品。



建筑产业的“扁平化”


A: 对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的同学,您觉得要在那些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Z: 综合能力更需提高,即对环境、城市、空间、建造、材料的平衡能力,还有对新的空间需求及社会需求的预判能力、表达能力。


A: 那么在您看来,建筑行业目前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呢?


Z:建筑专业面临挑战空前严峻,前有狙击后有追兵,生存空间日趋狭窄,作为建筑师必须面对现实扩展专业领域跨界整合资源,向上与策划、规划、城市设计对接,向下朝工程总包延伸才能有用武之地。


A:ArchiDogs有很多读者是建筑学生或是青年建筑师。请问您对现在的建筑学习者和从业者都有怎样的建议呢?


赵总:还是大家应该把心态放得开放一些,从将来的世界发展上来讲,一定要有一个非建筑的思想,跨界的思想。现在的信息时代,把世界压扁了,使整个世界扁平化和均质化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使各个专业之间的衔接更紧密了。


前几天有人问我的习惯是什么,在学生时期你的习惯应该是你的专业。那毕业后从事建筑专业的时候,你的习惯就要是拓展各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和视野,把扁平化的趋势在自己专业上能够体现出来。在之前我给天大的实验班评图的时候,他们不仅仅在做建筑,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做从规划,环境,城市的角度上思考自己做的设计。所以大家要广泛涉猎不同的知识,就拥有了不同的角度和视野。


A:对于希望在天津规划院工作的同学,您有什么样的要求和建议? 


Z: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建筑设计不会消失,但传统意义的设计行业会被淘汰






天规院建筑分院:


天规院建筑分院现有员工80余人,其中博士1名、硕士18人,国家注册一二级建筑师、注册工程师25名。近几年来建筑分院依托总院优势,实现“整体化设计”的过程控制,提供前期开发策划、规划、建筑、环境景观、内装等全方位工程解決方案,将先进设计理念贯穿设计始终,保证设计思想的最终实现。充分抓住天津市快速发展的机遇,全力服务政府同时积极适应市场,整合资源发挥专业齐全的优势,多项工程获得国家及天津市优秀设计奖项。


推行“无国界设计”的创新合作模式,通过与境外多家知名公司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精品工程。相继与山本理显设计工场、德国莱茵建筑、美国屈米建筑师事务所、荷兰MVRDV建筑师事务所合作,打造文化建筑精品。


建筑分院公众号丨当间(dangjianer)

Wechat丨Jian-studio

E-mail丨Jian-studio@qq.com



作者 | Zengpei Yu

编辑 | Shirley Chen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或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在场 | 七门变五门,美国注册建筑师最新攻略

课场|GSD仿生设计课程,跟自然致敬,向材料学习

课场 | 旅行奖学金申请全攻略,手把手教你不花一分钱去旅行

限时优惠 | 现代建筑的癫狂:美国名城名校游学之旅·第2期(2018.8.7-8.17)

限时招生 | 上海暑期工作坊,两届ASLA获奖大神带你一起做设计

ArchiDogs招新 | 你与大咖之间,只隔一份求职申请

气场 | 张斌:塑造建筑师的多重角色,是我们的突围机会

气场 | 齐帆:求学浙大宾大,任教港大哈佛,他却最终选择了创业实践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