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场 | 送给建筑生, 如何不花一分钱穷游意大利

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相信每一位建筑或是学生都有自己的旅行清单,

去探访梦想中的城市,寻找大师的足迹;

然而囊中羞涩,有时只能悻悻而归。


Archidogs近期推出旅行奖学金系列文章,

通过作者原汁原味的经历

从建筑、景观和申请过程三个方面,

为你提供详细的“免费旅行指南”。


本片文章的作者是一只大四建筑狗,

大一的一个project促使她踏上七天八夜的旅行。

追寻着卡罗·斯卡帕的足迹,

途径意大利阳光明媚的古城和小镇,

探索意大利墓园的秘密。



作者 | Shirley Chen

编辑 | Shirley Chen


以下为正文


 导语 


去年的这个时候,笔者坐在候机厅等待回国的飞机,突然手机上收到一封邮件通知,得知自己获得了学校的Malcolm Heard Travel Fellowship,不由得喜出望外。前两天,笔者刚刚在学校做完旅行奖学金的讲演,也想趁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的旅行经历。


我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死亡的诗意 Poetry of Death“,它的灵感源自于我一次无意中浏览到Tokyo Vertical Cemetery的竞赛信息以及大一时的一项设计课题:为卡罗·斯卡帕 (Carlo Scarpa) 的布里昂家族墓地(Brion Cemetery / Tomba Brion ) 设计一个游客中心。当时的我翻遍了学院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斯卡帕的书本,为斯卡帕对细节和材料的匠心以及对生命与逝去同样致敬的诗意深深着迷。而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我了解到斯卡帕从意大利的传统公墓中汲取了很多的设计灵感。


(大一时期布里昂公墓游客中心设计)


由此,我确立了研究的命题:通过研究一系列南欧墓园,探索现代殡葬建筑如何为在生者和逝者提供诗意空间的同时加强空间的可利用率。从提出proposal到实现旅行计划,我的选址虽然出现了一些改变,但是在大致的方向上与原来的计划保持一致。



 旅行概述 




墓园初步对比


我的旅行的最终日期确定在10月初,行程为8天7夜,佛罗伦萨 (Florence)-  圣塞波尔克罗 (Sansepolcro) - 摩德纳 (Modena) - 威尼斯(Venice) - 圣维托 (San Vito d’Altivol) - 米兰 (Milano),每一个城市停留1-2天。期间造访的墓园有佛罗伦萨的英国墓园(Cimitero degli Inglesi), 圣塞波尔克罗的Sansepolcro墓地,摩德纳的圣卡塔尔多墓地(San Cataldo Cemetery), 圣维托的布里昂家庭墓园(Tomba Brion), 以及米兰纪念公墓(Cimitero Monumentale)。在旅行期间,我也造访了各个城市的其他建筑及景点。



Day 1 & 2 :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艺术天堂。作为欧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本身就是其辉煌历史的最好印记。漫步在佛罗伦萨的洒满阳光的街道上,探访美第奇家族的遗迹,一个人很难不感到愉悦。



英国墓园

Cimitero degli Inglesi



这是一座位于佛罗伦萨泰罗广场的英国公墓,长眠于此的大多是东正教徒以及英国或美国籍居民。1827年,英国公墓被建在佛罗伦萨旧城墙其外,由年轻的意大利建筑学生Carlo Reishammer设计,然后由Giuseppe Poggi改编成先进的椭圆形,以适应当时佛罗伦萨作为意大利首都的地位。


由于英国墓园的地图比较老旧,参观后我重新按照记忆和文献绘制了平面和立面图


英国墓园相较于此行的其他一些公墓,规模较小,它的的landscape却非常有意思:整体呈一个倾斜的椭圆形,入口与周围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其余方向都被矮墙围住。有入口进入公墓需经过一个拱门,而这条小径不断攀升,直至尽头,左右皆有墓碑。从小路尽头可以眺望整个urban landscape, 这座墓园仿佛19世纪残留下来的一片残叶,与周围繁忙的阶段格格不入却又相辅相成。 


英国公墓内部


据说英国公墓是是画家阿诺德·勃克林最著名的共五幅《死岛》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他的小女儿被埋葬于此。他的作品充满神秘、幻想的氛围,但有古典的建筑充斥其中,表现死亡和神秘、忧郁的场景。


阿诺德·勃克林"死亡之岛"系列之一


佛罗伦萨可以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精华。除墓园以外,我们还造访了Uffizi Galleries, Gallery del’Academia, Ponte Vecchio, Palazzo Vecchio, Duomo di Firenze, Drago Verde, Boboli Gardens等景点。推荐艺术爱好者们一定要提前在网上买好Uffizi以及Gallery del’Academia的票,不要错失了亲眼见识大卫像的机会。个人认为最惊艳的是在进入Boboli Garden后随意闲逛,然后一路攀登,在山顶眺望河岸另一边所有建筑,别有一番风味。




Day 3 : 圣塞波尔克罗




圣塞波尔克罗古城墙



圣塞波尔克罗是一个连许多意大利人都不知道的小镇,处在托斯卡纳东南部,台伯河上游。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1世纪,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著名画家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出生地,周围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我们从佛罗伦萨坐了两个多小时的火车到阿雷佐(Arezzo) 再转乘了汽车,沿着绵延不绝的山路饶了两个小时,所幸落日风光不错。



圣塞波尔克罗墓地

Cimitero di Sansepolcro


该墓园分为新、旧两块。新墓地建立在矩形的场地上,由Studio Zermani于2012年设计并建成。通过不同的加建结构将南面全部墓地和北面一部分墓地合并在一起,其中包括从19世纪直至现在的坟墓。从外面观察,可以看到墙作为基座支撑着景观,从内部则能看到周围的景观以及内部的交通流线。


新墓园内部


在骨灰存放地,围墙顶端悬浮的步道形状是s一个巨大的十字,其精确的道路形式指向城市方向和新的主入口。这座新墓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利用“墙”造成内与外的视觉落差,以及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流线的手法都令我联想到了布里昂墓园。建筑师对光影和空间流线的把握令人印象深刻。


新墓园内部


然而让我未曾预料到的是,新墓园对旧墓园结构与布局的参考和简化,似乎也削弱了参观者在园中的空间体验,这一点,于我从事前研究和二维图片中提出的设想大相径庭。某种程度上,新墓园类似于仿古的新城区,在设计的过程中它保留了空间分布和典型单元结构,却失去了旧墓园自然形成的错落有致、互相呼应、乱而有章的建筑形式。某种程度上,旧墓园比新墓园更好地达成了诗意和效率这两个目标;从立面上看,有半地下,平地,一层,二层四个高度,从平面上看,既有开阔的园区也有紧凑的骨灰存放盒。


旧墓园内部

笔记


除了墓园以外,我们沿着小城的主要通路游览了一番。圣塞波尔克罗是典型的托斯卡纳小城,阳光明媚,民风淳朴,本地的传统集市趣味十足,而正宗的意大利菜也让我们大快朵颐。有趣的是,贩售回城的汽车票的唯一地点是一家本地酒吧,同时时也贩售福利彩票和早餐食品。


Day 4 -5 : 摩德纳


摩德纳是意大利最安全的风景游览胜地和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既是享誉世界的“引擎之都”,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世界顶级汽车公司总部都设在该摩德纳市的郊区;同时,它还有“美食之都”的美誉,意大利美食中必不可缺的古典香脂醋(Balsamic Vinigar) 就是该地特产, 同时目前世界排名第二的米其林三星餐厅Osteria Francescana也坐落于此。



圣卡塔尔多墓地

Cimitero di San Cataldo


圣卡塔多墓地


大多数人对于圣卡塔尔多墓地的印象基于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设计的砖红色立方体。实际上,圣卡塔尔多墓地分为三个部分,其东侧及中央犹太人墓地由建筑师凯撒·科斯塔(Cesare Costa)于19世纪中叶设计并建成;1972年,罗西与合作伙伴布拉赫利赢得了墓园西侧加建部分的设计竞赛,因此也可以看做是一个intervention或者加建结构。罗西的方案于1978年被付诸实施,其设计概念为”House of the Death” (中文有时很诗意地翻译为“亡冢”),至今却只有一半被建成。



圣卡塔多墓地平面图


圣卡塔尔多墓地延续了罗西对古典主义几何形式的应用,尤其是在墓园的平面设计中。特别的是,罗西的设计是基于他本人濒死的经历:死亡原本和家的概念不可分离,正所谓“城市是生者的居所,墓地是死者的城市”。罗西的新墓地也成功地与科斯塔的原墓地融为一体,延续了其平面和立面的建筑语言。


由立方体内部看向外部


从步入公墓的空间序列可以感受到罗西对纪念性空间的把控,在主轴线上唯一完成的立方体体现了垂直墓地的概念,重复性的正方形窗洞为空间内部的观者提供了一个同时体验内部和外部空间的机会;从外部进入立方体的观者被其体量深深震撼,而当你通过楼梯不断沿着正方形atrium上升,你可以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空间里的位置,也就是说,立方体空间可以self-referential(自我参照)。


而立方体周围的U型外围墓园则提供了另外一种空间体验:每一个楼层的设计和空间排布一模一样,观者很难辨别出自己在哪一楼层的哪一个位置,唯一的机会是透过窗户的开口参照立方体的相对位置,从而体现了空间的hiearchy。而与犹太人墓地和科斯塔墓地的轴线联系也体现在空间threshold中。


外围墓园


光影的变化


摩德纳这座城市无疑是吃货和跑车狂人的天堂了。我们两个女生对汽车的狂热都有限,但法拉利博物馆还是值得一去。还有,来到摩德纳一定要尝一尝当地的香脂醋,有条件的话带一两瓶回家。幸运的是,多亏了我的好友资深吃货Maria对美食的执念,我们提前三个月预定了Osteria Francescana的座位,得以一饱口福。把食品做成艺术是餐馆主厨Massimo Bottura的特色,小伙伴如果好奇的话,这位就是Chef’s Table第一季开篇的意大利老帅哥,可以去Netflix上搜一下。


Osteria Francescan (图片来源于网络)



Day 6: 圣维托



大多数前往圣维托的外地人都是斯卡帕杰作的朝拜者,这座小镇袖珍可爱,但是我们并没时间细细参观。去到墓园的公共交通非常有限,但可以从网络上的攻略中窥得一二策略。我们是从从意大利维琴察乘坐火车抵达威尼托自由堡,再从自由堡坐大巴车到达位于自由堡北部10多公里的圣维托小镇,步行大约一公里,到达布里昂公墓。需要注意的是,与其大费工夫去自由堡的导览处买车票,推荐直接备好三欧元上车向司机买票,省时省力,也不过多花了1欧。还有就是一定要拍下公交车的时刻表,虽然google map提供的信息基本准确。



布里昂家庭墓园

Tomba Brion


公共入口细节


布里昂墓园可以说是本趟旅行的主要目的和动力,更不要说斯卡帕是笔者心头的朱砂痣和白月光。布里昂墓园是斯卡帕毕生设计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叙事性空间的体悟。正如其学生劳斯所说:“卡罗·斯卡帕是运用光线的大师,是细部的大师和材料的鉴赏家,从本质上来说,他不是一位纯粹的建筑师,而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有建筑房屋冲动的艺术家。” 这种艺术家倾向在布里昂墓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礼拜堂


斯卡帕的墓园实际上也是一个加建结构,其L型场地正是围绕着现存公共墓地的北侧及东侧形成。东北区域为布里昂夫妇墓,西区为家族墓区及小礼拜堂,南区则为入口廊及沉思亭。施工过程持续数年,直到1978年,斯卡帕在仙台意外过世之后完工,而斯卡帕本人的墓碑也低调的沉睡在这座墓园里。


布里昂夫妇墓



布里昂亲属墓



斯卡帕本人的墓



入口廊



沉思亭


布里昂墓园从整体上是一个空间序列,既照应了天主教教义中关于死亡三个阶段的解读,也反映了东方园林(strolling garden)对斯卡帕设计风格的影响。在这个整体序列中有三个主要的纪念性空间:即礼拜堂,主墓和深思亭。生者由主入口(私人入口)进入之后按次序经过这三个空间,怀想逝者,体验由悲痛转而欢悦。斯卡帕生于威尼斯,他对于水的喜爱也自此而来,墓园中空间流线由“水”的元素串联,加之光与材料的细节,互相照应。


速写


如果说罗西的设计是“鞋盒式的墓地”的极端宣言(manifesto),斯卡帕则是其反面,用诗的语言和东方园林漫游式空间布局变现生与死的转化。斯卡帕希望“这个为死者建造的空间是一个花园。这是一个可以沉思冥想的空间,平和也很美丽。我很喜欢待在那里。这样的安排可以让你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拜访死者。”


通过矮墙看墓园内部


墓园呈斜角设计的矮墙也有意为观者营造出墓园“下沉”的错觉,仿佛身处地下世界,产生与逝者相似的视角,据说甚至墓园外的作物也有讲究:它们茂密高挑,几乎有半人高,也达到使墓园中的人误以为地平线比实际更高的错觉。墓园的布局参考了小城本身的交通流线和公墓的空间布局。



私人墓园和公共墓园的视觉联系


虽然行前对布里昂墓园做了充分的了解,亲身体验这里还是让我惊叹。斯卡帕设计中“死亡的诗意”不止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与逝者、生与死的之间联系的物化,其中既有“丧钟为谁而鸣”的悲悯,也有向死而生的释然。斯卡帕本人在仙台的意外死亡似乎就是这种死亡哲学的一种印证,有悲剧的不可预料性,但又有一种预料之中的泰然。



我和小伙伴在布里昂墓园里徜徉了四个多小时,这里坐坐,那里看看,留下了几张速写和几百张照片。但实话说,静态的图片和文字很难形容身处在布里昂公墓中的体验。无论是风过林梢的颤动,还是曲水流觞的轻响,是混凝土墙面上的青苔,亦或是入口处的蜿蜒的藤蔓的一岁一枯荣,斯卡帕用诗意的语言去描绘老去和死亡:岁月催人老,时光流逝,但这种流逝本身是美的;生命是美的,死亡也是美的。



Day 7-8:米兰


米兰大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米兰是意大利的时尚与艺术之都,也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主教教堂(Duomo di Milano)应该算是欧洲最为宏伟和精致的大教堂之一,无论是其外部或是内部的设计都令人惊叹。紧邻教堂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是土豪们的天堂,像我们这样的建筑狗就只能在奢侈品店门前一晃而过,饱饱眼福了。米兰的地铁系统虽然发达,但是部分区域感觉有些不安全,大家旅行的时候也要多多注意。


米兰纪念公墓

Cimitero Monumentale


名人墓


米兰纪念公墓(Cimitero Monumentale)面积极大,以其雕刻而闻名。公墓于1866对外开放,公墓内建筑雕刻汇集多位意大利当代和古典雕塑家的成果。它常常被称作“露天博物馆” (open-air museum),主要是因其汇集了不同建筑风格和陵墓门类。公墓围墙的两翼各有一条敞开的走廓,中间是雄伟的正门建筑,称之为Famedio(名人墓)或“城市神庙”。


呈希腊十字的墓地内有许多米兰名人的陵墓、雕像和墓碑,著名作家Alessandro Manzoni(阿莱桑德罗·曼佐尼)的陵墓安放在中央八角形的穹顶建筑内。在公墓中央的主通道上,有当时的Ossario(纳骨处)和Tempio Crematorio(火化间)。纪念公墓内的坟墓、陵寝亭阁和雕塑已经成为19世纪晚期至当代艺术历史的一个特殊的缩影。


墓园内部


相较此行所经过的其他墓园,米兰纪念公墓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其“纪念性”,陵墓的装饰性和规模都更加强烈。与之相对应的是井井有条的墓园道路和植被,步入高耸的柏树之中使人与都市的喧嚣隔绝。



 旅行综述 



总而言之,作为一只建筑狗,能够通过旅行奖学金的机会探索自己最向往的建筑和最感兴趣的课题,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自从第一节建筑史课上教授提起“the Grand Tour”的概念,就对其心向往之。实际上,旅行奖学金远远不止是一次免费旅行的机会,更是探索建筑领域和自身理想的一种方式。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在resume和portfolio中也非常加分(笔者亲测有效)。因此我鼓励有想法的同学赶紧行动起来,来一次一分钱不花的建筑旅行!



作者 | Shirley Chen

编辑 | Shirley Chen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或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课场 | 现在的美国大学生,在住什么样的宿舍?

气场|绘造社:建筑师才想解决方案,而艺术家只提出问题

气场 | 冯果川:建筑学是人认识自身存在的一种途径

在场 | 我在美国看赖特

在场 | 张之杨: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才是建筑师最应当关注的课题

荐场 | 还在用吸管手动取色?六大网站帮你做高效的色彩管理

荐场│2018年必看建筑类纪录片,你看了几部?

荐场 | 建筑师的非典型性丧偶式婚姻

荐场 | 麦肯锡:建筑业瓦解的时机已经成熟

课场 | 走进BIM时代:Revit+Dynamo建模,原来可以这样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