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 | 那些你不曾留意的“城中村”故事:小人物的大城市生活

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当我们习惯了以“设计师”的身份自居,自上而下地“设计”着生活环境时,是否也曾想过,我们的设计究竟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个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设计?能否换一个角度来探索物质表层掩盖下的真实世界?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美联合Mapping工作坊何志森老师的Mapping工作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三个机构共同承办。学生以古城里极其微小的物品、传统食物、日常行为、感兴趣的场所、生活事件或特定的人为切入点,由小及大去发掘那些不可见的、更为广阔和复杂的网络关系。通过Mapping的方式来呈现一个平常所不熟知的“珠三角图景”,从而更加真切地领悟到全球化,差异性、多元,城市共生的含义。


2017年8月26日,工作坊在广州扉艺廊进行了中期汇报和评图。这次Mapping工作坊的场地选择在了今年深港双年展的主展场——南头古城——一座已经有一千多年史的老城。


编辑:陈超群

校对:imon/张佳楠


以下为参展作品展示


 壹  城市门户 



参展团队:Ishaan Kumar、赵丽洁、曾庆晟、吴雨桐、李思颖、王逸慧


自2004年起的“城市更新”运动已经影响到数以万计的深圳人口。城市更新释放出土地资源,随后又建起高楼大厦。在无数高楼组成的城市图景之间,众多与南头古城无异的城中村卑微地存在于现代化都市的缝隙之间。城中村所映射出的多元文化碰撞与地缘融合在这场以国际化与商业化为导向的造城运动中显得更弥足珍贵。


“城市门户”选择了两家家庭经营的理发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其中往来的人和他们的故事,逐步理解城市化和城市更新运动如何影响每一位个体,以及对人、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


南头古城23家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理发店中既有家庭作坊式的独立店家,也有商业连锁的理发店。两种类型的理发店反映出在地性与国际性两种趋势的相互影响,对于家庭作坊式理发店来说,其所保留着商业连锁店所不具备的亲密的相邻关系和人情,然而这种如今只能在城中村见到的经营模式或许未来会随着城中村的消亡而永远消失。


随着城市更新运动的展开,城中村数量将会逐渐减少,容纳外來低收入人口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有限,“来了都是深圳人”的口号或许将不复存在。理发店不再仅仅是理发店本身,而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缩影。


嘉宾点评现场



贰  城市映像




参展团队:Wesley Chiang、Caterina Scarpino、Dario Zimmitti、苏禾、 赵芯妍、谢菡亭、黄羽杉


当今社会,信息来源极大丰富,电视已不再单纯是人们生活的信息输入端。某种程度上说,电视正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行为与交往模式,并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电视屏幕本身也成为了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人们的生活百态。


从城市尺度上来说,电视网络在城中村的覆盖与城中村人际网络具有同构关系,树型的老式模拟信号线路与线型的新式数字信号线路在这里交织,而这些线路的的尽端也成为了城中村中的邻里据点。人们围绕着电视展开了各种或主动、或被动的交往活动,如二手电视买卖、理发、打麻将、买彩票、会客、消遣等。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电视对空间的占据方式各有不同,在相应生活场景中扮演的角色也千差万别。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希望能够以电视作为一面镜子,反观城中村人们的真实生活,并解读城中村生活聚落的复杂关系。


嘉宾点评现场



叁  城市舞台




©郑庆龄


参展团队:Doug Breuer 、唐骁驰、沈欣欣、张宛馨、谢光源、曹海芳、郑浩聪


南头古城,是一片坐落于山丘上的村落。台阶,原本作为过渡高差的重要元素,在南头古城内,被用作建筑与街道的衔接,也作为公共和私有空间的分隔。南头古城里的台阶各具特色,台阶尺寸大小不一,功能多样。


台阶,城市公共空间和村民私有空间的灰色地带,像是一个个城市小舞台,台阶上的小贩是舞台上的演员,台阶下的行人是观众。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间段,小贩使用台阶的方式不同,犹如舞台上不停歇地上演着不同剧目。我们观察了小贩和顾客如何在台阶上互动,观察了小贩们如何暂时借用城市街道。台阶作为一条时而单薄时而加厚的边界,承载这南头古城里人们的柴米油盐。


城市的韵律和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在台阶上上演,演员与观众互动,小贩亦是村民,村民亦是小贩,角色相互融合,共同表演。


台阶在不同的尺度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最微观的尺度上,小商贩们支付不起店面的铺租,台阶为小商贩们提供了做小生意的空间。有时一个台阶甚至被多个小贩租用,多种商业活动在台阶上发生。


在中尺度上,小贩会改建台阶,以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有时台阶空间不够大,他们会用石头、木板延伸台阶,他们还会改造台阶以满足排水与坐的需求。


在最大的尺度上,台阶在南头古城,连接着村内主要的公共空间,就像一出不断变换的城市剧目,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嘉宾点评现场



伍  城市衣橱



©郑庆龄


参展团队:Arianna Armelli、Clay Gruber、方素、韩家琪、李媛媛、张子凡


即便是在南头古城街上空无一人的罕见时刻,狹窄的街道和阴暗的巷子中似乎仍能瞥见“生命”的踪迹。掃把、拖把、自行车和摩托车在家外、小铺外的墙上憩息,等待着主人的现身和吩咐。各式各样的衣物飘扬空中,交织成城市的华盖。


湿袜子和洗碗布挂在防盜网上,微弯的竹竿伸出阳台之外,小男孩的衣服挂在爸爸的工作服旁。即便还沒有见到南头古城的居民,透过衣服,他们的身影,隐隐若现。


离他们两户远的阿姨独自居住,窗外挂着她紧身的长裤和随性的红上衣。若走进看看,她明显还藏起了什么。玻璃背后,阿姨最好的裙子和上衣被井然有序地挂在她房內一根细细的绳子上。阿姨是不想太过张扬,才不让邻居看见她的漂亮衣服吗?还是她只是担心把漂亮衣服挂在外面会被偷呢?


在南头古城中,晾衣服成为了一种博弈,居民间的协商、不成文的规矩、无声的抢占。寻找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晾晒空间成为了日常“游戏”。有的人把他们的衣服晾在自己的底盘內,有的人则去抢占公共的地方;有的人和邻居共享一条晾衣绳,有的人则在村中穿行,仅为寻觅完美的晾晒场地。


且不论居民是“继承”了前人们的晾晒场地还是为了安全的晾晒场地而奋斗,南头古城在这样协商的过程中被逐渐改造。


在这样充满活力的环境中,不同地区的标志跃然街巷。四川人把红辣椒放在篮子里,挂在他们刚洗的衣服旁;在角落附近,广东人把海帶挂在衣架上,晾晒在阳光之中。


南头古城的故事,就这样,在看似简单的晾衣过程中逐渐浮现。五湖四海的居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断出现的沖突矛盾,一切,都隐藏在悬挂于村中小巷的衣服上,朝生暮死。



陆  城市日记





参展团队:Hallie Morrison、Prakul Pottapu、Sofia Nikolaidou、Inzhu Sydykova、陈超群、唐寅哲、陈斯炫、耿世铮 


“城市日记”选择窗户作为研究对象。生活在南头古城的人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记录著生活的点滴。透过大大小小的窗户,融入到都市的空间里,成为一个个述说他们故事的城市日记。


窗户上层层的玻璃、金属网格、窗帘、铁艺框架以及上面悬挂的各种物品,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巧妙地隔离开来,但是内外空间又微妙地联系在一起,室内延伸至室外,形成一种模糊的边界。窗上的物品联结著他们的家乡、工作、以及日常生活,随著物品的慢慢迭加,生活也越加丰富。透过南头古城的窗户,让我们认识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以及在大城市中奋斗的历程。



柒  城市食材




参展团队:何雨晴、冯欣、倪小弋、柏君毅、张湾、吴荻、岑靖茜、林颖蓥


“城市食材”选择“九街糖水铺”作为研究对象。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于古城中九街糖水铺这一特定的场所,发生或亲或疏的故事。


清补凉:

糖水是具有珠三角地区特色的食物。北沙参、玉竹、莲子、百合等多种不同质地颜色味道的原料混合于碗中,辅以冰糖熬制,冰冻萃取,形成相互杂糅又各自分别的独特味道。如同来自珠三角甚至全国不同地域但在南头落脚的人们,汇聚于古城中九街糖水铺这一特定的场所,发生或亲或疏的故事。 


“本地人”:

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本地人与外地人两个词的边界变得模糊。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外地人不断地成为新“本地人”,然后再继续迎接着更新的“本地人”。人口流动性大的城中村成为这种现象的典型载体。

 

跨境:

许多人将工作、家庭或住所分在深港两地,成为频繁的跨境者。一方面反映了深港两地密切联系,互利共生,一方面也反映了深港之间仍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糖水店阿姨从茂名到深圳扎根,又在两城之间往来徘徊,是粤深港关系的一个写照。


自发秩序:

不同于大商业体高度依赖规则与成本来维持效率,城中村中存在着由人情关系驱动的自发秩序。在南头,人与店铺、店铺与店铺之间交织成相互连接的复杂共生网络,持续维持城中村的活力。


城市的权利The right to the city:

最早由城市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提出,城市被视为由居民的日常行为造就的作品,城市的权利代表着居民们不被从原来生活中剥离的权利。


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
南头作为深圳南山区核心地段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社区,将以双年展为起点启动古城改造计划。自发的共生系统与改造计划的撞击,会给南头古城带来标准化的空间秩序吗?原有的共生网络如何生存?自上而下的改造与自下而上的秩序,是对立的两面吗?



捌  城市客厅




©郑庆龄


参展团队:吴潇、费凡、邱璜、刘雨乔、王润娴、李健祺


城中村在城市中往往是混乱、无序以及非正式的代名词。如同城中村里的其它现象,在公共场所穿拖鞋常被认为是非正式、不庄重以及低品位的行为。然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在南头古城中大量穿拖鞋的行为都和城中村的空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拖鞋不仅是南头人生活中最稀松平常的存在,甚至还反应着人们与古城空间及人们与城外空间的积极联系。


便捷舒适

穿拖鞋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舒适性,便捷性以及实用性的追求之体现。同时,应对于不同的环境情況,出行距离以及地表状况,出于对年龄,职业以及生活环境的考虑,南头人们对拖鞋种类的需要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于不同的穿拖鞋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穿拖鞋的人和南头城中村空间之间的联系。例如,过于狹小的室內空间往往会引导人们向外拓展私人领域,並且人们对于这种半私人空间的认可可以从穿拖鞋的行为中略见一斑。


城市客厅

虽然为了便捷性,穿拖鞋偶尔会带来一些远距离出行时的不适应,但是南头人们很巧妙地通过在路径上参与不同的公共或者半私密的空间和活动来放松自我并继续旅程。这些空间的出现和多样的功能是南头人的独特创意。比如,遍布南头的室外沙发,活动麻将,公共电视,露天早餐等等多种多样的城市客厅空间。它们同样由于室內空间的局促和有限而被迫出现,但它们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室內空间的压力,同时也丰富了南头人的生活,促成了南头紧密而丰富的空间氛围。


服务城市

除了古城內部,南头也是周边城市居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南头开放的“城市客厅”功能也为前来的游客,公园中的人们和周边的居民带来了便捷和舒适。附近步行距离之內的居民大都愿意常來南头古城,享受便捷多样的服务和舒适亲密的生活氛围。可以说,南头古城也是面向周边环境的城市客厅。



嘉宾点评现场


点评嘉宾:

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何志森老师

MARS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何新城老师

扉建筑扉艺廊创始人叶敏老师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老师

“发生”当代艺术节创办人龙云娜老师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之一刘晓都老师

人类学研究员和艺术家马立安老师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庞伟老师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兼职教授Valerio Morabito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苏平老师

山水比德园林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孙虎老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汪原老师

广州美术学院杨一丁老师

保利地产集团副总经理余英老师

都市实践研究部总监吴然老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萧蕾老师等



图片提供 | 团队合照均由团队成员提供,

除特别标记外图片由广州扉艺廊/宝欣提供

文字提供 | Mapping工作坊/深港双年展/

中美联合工坊

编辑 | 陈超群

校对 | imon/张佳楠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THE END 



推荐阅读

气场 | iPhone全球摄影比赛冠军得主:一部手机,就能捕捉城市的灵魂

气场 | 刘晓都:深港双年展,需要年轻建筑师一起来参与

气场 | “待你毕业,我们一起造个园子”

气场 | 苦逼生涯vs光荣梦想:和你聊聊在美国学建筑做建筑那些事儿

气场丨何勍:建筑师要多少磨练、沉淀,才拎得起“青龙偃月刀”?

气场 | 迈耶合伙人Vivian Lee:耐心与激情是建筑师的必备素养

探场 | 工作手账:我经历的Apple Park和Foster

在场 | 七门变五门,美国注册建筑师最新攻略

在场 I 探寻Autodesk 3D打印黑科技

荐场 I 不容错过的7个世界顶级建筑旅行奖学金!

荐场 I 国庆你吃了那么多,吃过隈研吾牌通心粉吗!?



ArchiDogs重磅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建筑留学究竟学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留学如何选校、选课?

这就是你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ArchiDogs自主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东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韩冬青 推荐

《超越设计课-海外留学的建筑之道》

权威 全面 真实 展现海外建筑教育的前沿成果

10所欧美一流建筑院校

27位优秀留学生

以及

15所中国一流建筑院校

28位知名专家学者


推荐读者:

  • 考虑出国留学,准备制作作品集、面临择校及专业的学生。

  • 对国外建筑教育感兴趣,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开拓眼界,掌握更多先进设计理念的学生。

  • 对教学充满热情,正在奋斗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或有志于成为教师的专业人员。


详请点击以下链接:我听说有这样一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