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场 | 有图有真相,近距离体验哈佛 GSD Career Discovery 暑期项目

郑媛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为了帮助设计狗们更直观的了解海外著名建筑院校,Archidogs特别推出 《海外名校的设计之道》系列文章。文章作者全部为在读或刚刚毕业于这些学校的优秀学子,通过切身经历带来他们的学习感受。排名不分先后,根据收稿顺序发布。


哈佛设计学院是世界最负盛名的设计学院之一,在设计领域享有很强的话语权。除了建筑、景观、城市规划等多种正式的研究生项目可供申请外,它还对外提供了像 Career Discovery 这样的暑期项目。那么,七月的Gund Hall里,又发生了些什么呢?





01 /项目概况


GSD-Career Discovery


正如该项目的名称所写,Career Discovery是哈佛设计学院(GSD)在每年暑假都会举办的为期6周的暑期项目,旨在帮助有意向从事建筑、景观、城市设计工作的人解决在前进道路上常会出现的以下问题:


Am I head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hat would I really enjoy doing? 

What do I want to do next?


从最基础的概念、方法开始,通过引导性的专业教学、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大量的设计studio来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设计领域的探索方向。只要18岁以上高中毕业,无论有无设计背景的人均可申请,当然,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对于更好的完成课题、更深入的理解课题有很大的帮助。不像其他一些summer school,Career Discovery项目并不提供学分转换,项目结束后也不会有标准分数或等级性质的评估,但在每个小课题以及整个项目结束后,都会得到指导老师口头和书面的反馈。


CD项目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有多元的文化背景。比如,我周围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学术、职业背景也千差万别。有专注于装置艺术想要对景观建筑有更多了解的女艺术家,有想要进一步探索空间多样性的哲学系学生,有50多岁专门请假两个月来美国学landscape的大叔,甚至有已经从ETH毕业想要感受一下美国建筑教育的设计高材生。背景各异的同学们相处在一起,总是可以迸发出奇异的火花。


我本科在读的学校是国内中部一所没什么名气的综合性大学的建筑系,与国外甚至国内优秀建筑学院的交流也很少。因为想要申请北美的建筑研究生,抱着想要看看自己与高端玩家差距何在的心态申请了GSD为期6周的暑期项目


整个项目分为建筑、景观建筑和城市设计三个大组,每个大组里又有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GSD在读或已毕业的研究生作为导师。在这期间,基本是每天上午lecture下午studio的安排,其中穿插有导师准备的workshop和三次评图。


大部分建筑组的同学都会在studio呆到晚上12点关门,然后一起走过午夜终于不再喧闹的校园回到寝室。当然,最后评图前也有同组的同学相约在学生中心刷夜到凌晨三四点的情况出现。据导师们说,这6周的studio强度基本相当于MArch 1第一年的studio训练。对于我来说,结合从三视图到一栋建筑的课程进度,这更是一段回炉重造的历程。


GSD外的夜景



02 / 课题安排


物体——平面——抽象——空间——建筑


6个周的时间里要求完成三个相互串接分别为期1周、2周和3周的小课题,每个组的课题基本思路相同但也有细微的差异。从用青椒认识平、立、剖面开始,到学习运用抽象的手法绘图和创造空间,再到最后在真实场地上设计一个社区活动中心。抛弃各种建模、渲染、CAD的高科技工具,从一根2H铅笔绘出的辅助线开始,回到最初的铅笔线稿和手工模型的训练当中。总体来说,在这期间所做的课题更像是国内建筑学大一的建筑启蒙课



Project 1 - To Have And To Hold  所执与所有

Representation and abstraction at three scales 

三种不同尺度的抽象表现


作为建筑基础介绍为主要目的的Project 1让我们选取了手把物件尺度、家具尺度、城市尺度三种体量的物体/建筑绘制其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然后选取其中的一张,对纸上的线条使用移动、旋转、复制等手法,得到全新的线条构成,然后抛开这些线条原本的意义,利用它们重新构造一幅抽象作品,并尝试从中解读全新的空间意义。


虽然在学校也画过三视图,上过美术课,但当我需要将他们转化成抽象意义的作品时,却让我很是为难。作为一个平时看到抽象派作品都要倒吸一口凉气并假装能看懂作者在表达什么的抽象小白,这一次却被要求自己动手画。在翻看了近一个周末就差去google抽象的定义之后,我终于决定下笔。在第一张作品中我尝试在一个平面的范围内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内容和纵深感,在另一张中,我则更多的寻找如何在原本均匀分布的线条中寻找新的几何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难的便是努力让大脑抛开纸上线条的原本意义进而探寻新的可能了。


Project 1 作业一


Project 1 作业二



Project 2 - Thick/Thin 厚与薄

A Room with Several Scales 房间的不同尺度


选取Project 1中的一幅抽象作品,再次将原本的空间意义抛弃,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将2D图形转化成3D模型空间,重新定义新的空间感受。同时,我们被要求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来探索不同材料在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中定义空间的方式的不同。然后再根据工作模型中探索的空间模式,将其置入一个连接着通往两种特性空间的长方形房间,并要求该房间能在两个不同方向上起到连接作用,同时还要能够满足两种不同尺度的小人在其中穿行。


我最后选择的两个门后空间的性质是从静态到动态,并决定挑战一下自己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弧面“墙”。在这个过渡空间中,除了空间形式由静止逐渐变得有韵律和动态外,我更希望能够通过控制两种尺度的小人在其中行走的动作(如不得不低头、侧身或是跨越)和速度(如较陡的坡和较为狭窄的空间让人快速通过),从而由穿过这个空间时人体姿态的变化来决定身体感官上由静到动的转变。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大一时候做的一个用block和slab定义flat-thin-tall三种形式的空间建构训练。那个时候用单一的思考方式和对空间贫乏的洞察力做出来的东西在我做完这个课题之后回想起来,还有点黑历史的感觉。希望几年之后回顾这个作品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吧,至少证明自己还在进步。


Static-Dynamic Room



Project 3 - Chatter Box “喋喋不休”

Space for Conversations and Expanded Civic Realm 

对话空间和公共领域的延伸


第三个项目变得更为实际,同时也加入了与城市设计组成员的合作。分好场地后,每组建筑的同学搭配两个城市设计同学,开展了一场角色扮演的Community Meeting, 每个人从自己扮演角色的利益出发,探讨这块场地以及周边环境中可进行的改变、建筑形式以及可行性。


有趣的是,我们组的house owner扮演者十分努力地争取将自己的房子保留在原有场地上,使得我们整个原本规整的方形场地变成了一个围绕一栋住宅的U形。为了与我自己的Project 2 保持有一定的连贯性,我继续使用了弧形的墙,并辅以错动、退台、中庭等一系列手法塑造一个通透且灵动的社区中心。同时,弧形的墙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使我的新建筑与场地原有的一栋住宅进行互动和对话,曲线的形式让整栋新建筑看起来像是在围绕老建筑跳舞。


Community Meeting


final review



在后两个课题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制作模型上。完全抛开电脑真的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说实话,在学校的设计课上,手工模型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当我突然想要运用手工模型来推进设计的时候,居然发现无从下手。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同学们对手工模型的热爱和执着、对多种多样材料用法的严谨和苛求让我对用模型探寻空间有了一个初步但全面的了解


另外,波士顿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现代建筑作品与历史悠久的老建筑完美共存的海滨城市,值得一逛的大小景点、建筑怕是一张纸都列不开。另外,手持Harvard的student ID便有权免费出入各种艺术馆、博物馆,让每个周末都被游览波士顿的计划填满,想想也是件很美好的事呢。



03 / 个人体会


总的来说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说起收获更是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借用小组导师对我常说的三句话来总结一下最大的三点收获好了。


Architecture, but more than architecture. 建筑,但不只是建筑。

正如architecture并不等于building一样,所谓真正的建筑的范畴也十分广泛。即使只是在设计一栋建筑,也不再仅仅是关乎功能合理、防火安全。建筑的世界那么广阔,真应该早早去看看。



Learn from people around you. 向身边的人学习。

相对而言,我觉得从身边同学们身上学到的东西甚至比从小组导师身上学到的更多。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从那些同样主修建筑的大神同学身上,你能得到更多专业性的意见和技巧,但越是那些没有建筑背景的同学,他们多种多样的视角和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切入点总是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老祖宗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诲。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走出你的“安全空间”。

也许对于第一次接触建筑学的同学来说还不太明显。但让人去做相对熟悉的课题难免会去寻求自己从前的经验,然后囿于自己从前的方法或成果中无法前进。为了避免这种徒劳无功又危险的事发生,就一定要走出自己所熟悉的思考方式,去探寻自身能达到的新高度。




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建筑本科生的回炉重造过程。玩的不错的朋友中有几个是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建筑学而想在研究生阶段读建筑的,他们问我作为一个已经读了3年建筑学再做这些小课题会不会觉得兴味索然。我说,完全不会啊,正是之前接受的较为传统的类型学教育和做过的各种各样的设计,让我能够站在与大一时的自己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课题,从而从中得到全新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数次地经历了所谓的“Aha-Moment”,有些我以前思考过的问题,也许一步之遥却又相隔万里,恰恰是身边导师和同学的一句点拨,刹那间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总而言之,这短短六周在大洋彼岸体验完全不同的studio time带给我的反思和改变,将是我未来建筑学习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04 / 申请流程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每年夏季会提供成百上千个summer program可供选择,GSD 的Career Discovery就是其中之一。参加这些夏校一方面对想要申请学校有所了解,同时也是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一种途径。聊天时大家说道是怎么知道这个项目的时候,有的是导师推荐,有的是学长学姐介绍,我说我是从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手动捂脸……)。


也许是信息相对滞后,我的同学中即使是中国人也大多数是在北美留学的同学,在国内读本科的同学少之又少。(尤其是准备DIY的同学,更要自己不断地了解各方面的新信息。)其实不仅GSD,几大知名设计院校(如UCB. GSAPP.Cornell等等)的设计summer program 也各有千秋,像申请选校一样,可以在学校网站上有了解其侧重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网申流程和研究生申请流程相似,可以提前了解项目申请开始时间(一般是每年的1月份左右)和申请门槛(如语言、专业背景等,如UCB会区分是否有建筑背景)。在相关学校网站上注册账号、填写相关信息、提交要求的成绩单、作品、所需费用等等。然后就可以坐在家里等邮件啦。不过不用担心,一般summer school的录取率都是很高的。




责任编辑 | 郑 媛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或作者获取授权。


-THE END -






ArchiDogs重磅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建筑留学究竟学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留学如何选校、选课

这就是你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ArchiDogs自主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东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韩冬青 推荐

《超越设计课-海外留学的建筑之道》

权威 全面 真实 展现海外建筑教育的前沿成果

10所欧美一流建筑院校

27位优秀留学生

以及

15所中国一流建筑院校

28位知名专家学者


推荐读者:

  • 20考虑出国留学,准备制作作品集、面临择校及专业的学生。

  • 对国外建筑教育感兴趣,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开拓眼界,掌握更多先进设计理念的学生。

  • 对教学充满热情,正在奋斗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或有志于成为教师的专业人员。


详请点击以下链接:我听说有这样一本书……


-THE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