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场 | 刘晓都 ——这不是建筑师最好的时代,但机会一直都在

汪澄波 建道筑格ArchiDogs 2019-12-01




互联网时代,

人与人沟通多用网络而非面对面

殊不知不论大师还是普通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

而此气场非面对面交流不能感受。

有着敏锐嗅觉的ArchiDogs

带你去亲身链接每个独一无二的气场……







今年10月18号,2017深港双城双年展组委会正式确定和宣布:由侯瀚如、刘晓都、孟岩(按姓氏拼音排序)担任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共同完成2017深双策展工作。


消息图片来自UABB深港双城双年展


URBANUS都市实践,当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团队之一,由刘晓都、孟岩王辉创建于1999年,目前在深圳、北京设有分支机构,多项建成作品成为城市生活新地标,获得重要建筑奖项,发表在国际权威设计媒体。公司应邀参加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多地重要的当代建筑展及交流活动。都市实践的工作以其对城市的社会和历史结构的敏锐,整合复杂的城市环境里潜在的空间和社会文化资源,准确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而受到国际关注。


2009年,笔者曾在都市实践实习,有幸在刘晓都老师的亲自指导下进行项目设计。虽然身为中国建筑界顶尖设计公司的掌门之一,刘老师却从无大师架子,亲历亲为,和员工一起工作。一晃七年去过,彼时懵懂少年回到这座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城市,再次见到刘老师,并进行了专访。名士风流依旧,长发长腿,只是更增加了几分亲切。对于笔者来说,带着几年的留学和工作经验再来与大师交流,也似乎更能了解话语中的深意。


那么,从刘晓都和都市实践的成长之路中,新一代的建筑师们又能获得怎样的启发呢?



都市实践三位合伙人(左至右):孟岩,刘晓都,王辉


A=ArchiDogs

L=刘晓都



A: 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非常丰富,本科毕业之后在国内任教,后来去美国读研,工作,最后回国创立都市实践至今。可以聊聊这几段经历对于您的建筑思想的形成分别有哪些影响吗?您觉得哪一段最重要?

L:其实很难说哪一段影响更大。可以说,不论缺少了这之中的哪一个环节,都不会塑造出现在的我。比如我在清华接受的本科教育,比较侧重职业技能培养,基本功训练比较多;而对概念、想法、创造力这些方面的培养,当时不是特别强调,但总体来说仍算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对一些悟性比较强的学生,如果带着这样的基础到国外,就可以悟到一些东西,并且能够做得很好。 


刘晓都在清华大学建筑系,1987


A:所以说要想学好建筑,悟性很重要。

L:是的。建筑这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老师很难去教得会,学生也很难去学得会,你想要达到某个标准,非常靠悟性。而这个悟性如何得到,难以言传,而且因人而异。

回想我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得到的机会都不是最理想的。我工作的事务所不是特别有名的事务所,我也没有在纽约、芝加哥或者波士顿那些设计力量很强的大城市里生活过,因此当时我工作的环境对我的建筑观的影响就很小。反而是在生活中,有时我会突然意识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在清华上学、教书的时候有想到但一直弄不明白的,因为没人告诉我,也很少有讨论。

包括现代建筑设计中一些所谓的流行趋势,什么才是好的品味,好的形式,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领会。有些人可以通过艺术的熏陶,比如文学和更加抽象的音乐来得到一些感悟;我个人其实更多是从生活和建筑中来吸取养料,比如我会去很多的博物馆看艺术展览。在国外,置身于那个环境,去理解当地的文化,还是挺重要的。



刘晓都在五台山写生,1986年


A:很多建筑师选择跟随建筑大师工作和学习,这种言传身教也许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吧?

L就像你说的,言传身教对于年轻建筑师的成长是一个极好的经历。很多人去了名校,跟着名教和大师学习,受那些影响、熏陶,很直接地就能够学到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思想;他一年能学到的东西,别人可能经过了三五年,才能到达那个状态。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跟着大师都能够脱颖而出,还是有悟性的成分在里面。


A:是不是因为没有完全地跟随过哪个大师,反而让您现在的创作思路更加自由一些,不会受到单一风格的束缚?

L:并不是跟着大师学习就会受到束缚,应该说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在都市实践工作的很多人会受我们工作方法的影响,会形成固定的一种思路和格式。这样好,也不好。比如我在清华上学,会有一套清华模式;这个东西我们花了很长很长时间去脱胎换骨,把它放弃掉。


如果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你愿意来都市实践工作,就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但等你出去,想做的更好,甚至一枝独秀,那你必须要抛掉学到的东西。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先学会,然后再抛弃,最后才有可能变成你自己。现在为止,我觉得都市实践的很多方法,很多理念仍然不够成熟;对我个人来讲,也还没有达到我希望形成的一个所谓的个人风格。我们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土楼公舍,佛山,2008

主持建筑师:刘晓都 孟岩


大芬美术馆,深圳,2007

主持建筑师:孟岩


华•美术馆,深圳,2008

主持建筑师:孟岩 刘晓都

A:这些年出国留学和工作的建筑师越来越多,尤其是去美国的人数最众。根据您的经历,您觉得两个国家的建筑职业环境差别在哪里,哪个更加适合于年轻建筑师的成长?

L:这两个国家在地球的两边,过去几乎什么都是反的。中国很多东西比较乱,美国比较有秩序;但现在中国人开始慢慢更有秩序,更趋近于美国的状态。咱们从建筑上说,早些年中国的建筑师所有的建筑类型都可以做,甲方也会相信你可以做;现在慢慢开始出现了分工,甲方会看你以前做过什么,才决定给不给你这个项目。这就跟美国很像。


这也是美国建筑师团体最大的问题:建筑师在很初始的时候就已经被定格了,你在一个公司就只会做那一种类型的建筑;即便从这个公司出来还是一样,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跳出来。被迫类型化,这对建筑师就是一种悲剧。我在美国这种体会挺深的。本来在中国的建筑师可以是一个很自由的,艺术的专业,但这种东西很快地变成了职业化(professional),又很快变成了狭隘的专业化(expertise),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悲剧,是非常糟糕的一个趋向。


从市场角度来说,更细分,理论上应该会更专业,做得更好;但往往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如果一家公司在某一个建筑类型专项里做到了垄断,由于技术门槛的存在,它不需要把设计做的很好就能获得大量的项目,那么也就意味着它的设计感未必强。目前在中国,建筑师暂时还是可以有不同的尝试的机会;但是门越来越窄,马上就要关上了。本来在中国,应该有更长一段时间,让建筑师形成一个完整的,完善的体系,但是很不幸,这个体系还没建立就开始垮掉了。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改造(北区),深圳,2012

主持建筑师:刘晓都  孟岩


上海嘉定“现厂”创意园,上海,2014

主持建筑师:王辉


A:美国的体系应该还是有它的优点吧?否则也不会被引入到中国来。

L:在美国,我觉得整个建筑师体系非常完善,是培训年轻建筑师非常好的一个地方,整体的职业化水平和支持体系很完善。这一点中国是无法比拟的。在中国,我们要设计一样东西,需要亲自把很多东西照顾到。比如有些节点、材料,都要自己去找,还要告诉施工人员怎么做。因为他们不够专业;这一点,美国跟中国是反着的。只要你有足够高的品味和眼界,你几乎都可以找到符合你想法的现成的产品,而且它的质量相对来讲比国内要高。这是一个极大的差别。


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市场的不同。在中国的建筑项目,几乎都属于开发性质,很少有个人项目;当然这是由土地所有制决定的。中国几乎没有私人的客户,但这种类型的客户和项目,在美国培养了大量的建筑师。因为建筑的很多要素,比如空间、形式、材料等等,通过住宅这样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一个小东西,就能达到很好的训练目的。


美国建筑师在年轻的时候都在干这些工作,并且能够通过这些项目打出知名度。中国没有这套用来训练年轻建筑师的产品,所以建筑师的培养就很难,因为体制系统不一样,不允许。你有没有发现,中国的建筑师非常喜欢做售楼处。因为售楼处就是住宅的一种替代品。但售楼处的劣势在于它不稳定,它是临时建筑,有可能会被拆掉,留不下来。同时它的量也太小,不足以让那么多建筑师作为训练项目。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想做大项目,比如住区、写字楼、博物馆、综合体这类,也极不现实,有机会你也做不好;因为你的训练不够,能力还处理不了这样的体量和复杂程度。


A:中国住宅地产开发项目很多,但和美国的住宅相比,好像设计的内容和方式都完全不同。

L:对,基本都属于大型开发项目。像我们就从来没有做过别墅,虽然做过一些别墅区,但是完全不同。这种属于产品开发,和个人定制化的住宅设计相差太远,跟实际使用者的生活也没关系。举个例子,在美国如果做个别墅,设计者需要研究使用者的特殊需求和生活方式;而大型开发没有特定的使用者,它只是做了一个固定成品卖给你,人的特色、个性是释放不出来的。因此这个区别还是很大。



回酒店,深圳,2014

主持建筑师:刘晓都


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深圳,2013

主持建筑师:孟岩, 王辉(室内)


A:出国留学的建筑学生,有些一毕业就回国了。我个人觉得还是先留下工作几年再回来会比较好。您怎么看?

L:我一直鼓励大家,如果在美国上学,最好留下来工作几年。这样能够让你真正了解和强化了西方建筑的那一套体系。学校学的这套东西,拿到事务所里实践和消化一段时间后,就能懂得更多;包括施工图该怎么画,它的标准是什么。有了这套东西,你再回国,才有可能做好。否则你一毕业就回来,依旧按照国内的标准去做很多东西,那就几乎是回到了原点。我觉得我们这批留学回来的人,还是非常得益于工作经验的。待两年三年都可以,不然等于白去了,出国意义不大。


我认识一些留学回来的学生,在国外没有工作经验,回来之后就需要在工作中花很多年的时间再次培训,才能慢慢明白应该如何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建筑事务所是教不了这套东西的,毕竟不是学校,不成系统,只能像师父带徒弟,逮着什么就说什么。这种积累是很缓慢的。


A: 您回国创立都市实践的契机是什么?最初开业时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L:并不存在一个特别的契机,就是想回来。但我们算是赶上了国内的建设热潮,开始的几年做了一点基本的准备,等到真正热潮起来的时候就接了一些项目,做了一些事。



都市实践三位合伙人刘晓都,孟岩,王辉创业初期,1999年


A:很多年轻的建筑师在国外工作几年后,回国开了小型的事务所。但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寻找好的甲方和项目。都市实践刚起步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L: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个人定位要清晰,不能犹豫。经常有人没钱了就挣钱,有钱了就开始挣名,来回折腾,我觉得就是定位不清,对自己的能力和要做的事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


A:也就是没有很好地去坚持自己的想法?

L:你需要很快地去适应国内的情况,明白这个市场的问题在哪儿,以及你找的是哪一块的细分市场,和什么样的人合作;在这个过程之中,你还要保持一个很坚定的信念和立场,不能随便妥协,同流合污。当然如果冲着钱去,其实很容易,就怕你又想挣钱,又想挣名,这就非常难了。


名利双收这件事,其实在哪儿都很难;如果你特别在乎自己做的这件事,并且做得很好,钱是一定会跟着来的,只不过不会来得那么快,也没那么多。现在这个时代,跟我们回来的时候比,确实市场、机会都会差一点。因此要调整一些目标和方向,这个是需要的,也是必然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我从来都是这么说,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有冒尖的人出来;再差的经济,也会有成功的人。


招商海运大厦,深圳,2007

主持建筑师:孟岩 刘晓都




中广核大厦,深圳,2015

主持建筑师:孟岩

A:都市实践的几位合伙人,合作方式是什么?

L:我们在一些项目上会合作,一起讨论。当然效率更高的方式,是每个人各自主打自己的一些东西,独立负责项目。即便只是三个人,尽管基本的价值观相近,但是处理事情的风格上还是会有一些不同,这个很自然。我觉得,随着公司的发展和成熟,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方式应该有一点变化,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它现在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三个人各有自己的强项和名声,我们希望最大地发挥这样的优势。各得其所,这样对工作有好处。都市实践和个人品牌,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平衡。我现在的工作方式也会和以前不太一样。以前很多时候是被拽着向前走,因为大家都在拼命,你也不好意思不干,因此大家都很累。现在年龄和阅历都见长,于是适当的调整自己的状态,量力而行。


A:我觉得都市实践经过多年的努力,不论是作品还是声誉都已经非常成熟,不需要那么拼命了。

L:我觉得我们这个年纪,不是拼命的年纪,而应该更有智慧地做一件事情。这种方式的效率和精准度更高,反而可能会做出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来。以前盲打盲干,就像苦行僧一样,拼命干,广种薄收;现在就不应该了。


A:所以现在更需要年轻的一代,和都市实践一起成长,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L:对,我鼓励他们多出想法,多做事,最终如果有条件的,我们也会给他们署名权,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当然可能有些年轻人刚做到已经不错的地步,就自己独立了。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我特别愿意看到从我们这里走出来更多优秀的建筑师,自己开业,他们多多少少得益于我们的培训和熏陶。这也是另外一种成就感。


雅昌艺术中心,深圳,2015

主持建筑师:孟岩



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芮城,2016

主持建筑师:王辉


深业上城LOFT,深圳,在建

主持建筑师:孟岩 刘晓都,王辉(室内)


A:对于想回国创业的建筑师,您觉得留学经历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空间还是限制?在观念上他们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

L:我觉得观念的转化挺重要的。我看到很多从国外回来的人,有不少人都是在国外的大公司做中国的项目时派过来的,他们的经验其实也不错,但是会养成很牛气的一种习惯,说一不二。当然,有国外公司做支撑的时候,国内的甲方总的来讲会高看你一眼;但等到你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其实会完全不一样。


A:自己独立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失去依靠的感觉 ……

L:对,你就失去了光环。如果没有人再高看你,你却依旧这么牛气的时候,那可就要完蛋了。我看到过很多人不适合国内的环境,开始抱怨,会很消极。这些人实际上是在一个空中的平台上活动,并没有落地;他只是代表外国公司在中国做了一样东西,做完就走了,并没有真正落到这里,并没有用自己的想法,用中国人的理解,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者完全不一样,我特别有这种体会。国外公司会用他们自己那种经验,甚至很商业的方法来做设计;只要客户喜欢,到底是怎样的语境,他并不会在乎。要是习惯了这样的做法,是出问题的。


巴塞罗那城市装置,2014

主持建筑师:刘晓都 孟岩

A:都市实践经历过中国的最好的建筑十年,这十年蜂拥的建设热潮并没有让都市实践丢失掉设计质量和品质,去追求相对更容易的商业建筑和住宅项目。那么,都市实践会如何甄选项目?怎样的项目特质能够引起您的兴趣,从而接受设计委托?

L:其实我们也没有特别苛刻地去挑项目。机会很多,信息也很多,那就必须得判断,哪件事情是有可能做成的。我觉得只要能做成,本身就是一个好项目。但很多项目是陷阱,钓鱼的项目。可能设计费不一定挣到多少,又没做成,还浪费很多时间,我觉得这是最糟糕的。所以你要学会去判断,你拒绝一个项目时并不是真正在拒绝,只是在把高风险给规避开而已。对我们来说,只要是真的项目,我们都愿意做。


A:但是很多时候,甲方的品味其实很有问题。对于这样的项目,您会怎样对待?

L:对这样的项目应当及时去调整,该扔就扔;但如果设计费很高,那也挺好啊,我可以拿这个钱来支持更好的团队,做更好的项目。这没什么可说的,大家都应该实事求是去做事,经营公司,绝不能穷革命;你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还怎么去做好建筑,还怎么去留住那些有才华的人?一定留不住。在都市实践,我们付给员工的薪水,尤其与一般商业公司的工作内容,以及能够得到的收获相比,都是很有竞争力的。



2015UABB参展:超都会–深圳未来高密度环境中多元混杂的栖居方式的推测与设想

主持建筑师:刘晓都 孟岩


2015UABB参展项目获奖现场


A:都市实践有没有一种特定的建筑形式和语言呢?十几年来对于建筑的思考是否有变化?设计过程中您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L:我总觉得风格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一个好事。因为它可识别性强,从甲方对你的认知、认可,以及从市场的效应等,都有好处。甲方知道找你做什么,你也知道他想要什么,那么我给你的东西,你肯定接受。但对于我们来说,不太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样就等于把自己给固定在那了,而固定在那等于离死也不远了。因为固定了的东西注定是要过时的。


我们的设计,首先对于现代主义的坚持是不容置疑的。除此之外,我们并没有固定自己是某一个门派,到底是什么风格。对于比较喜欢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接受,就会参考,Zaha的设计风格我个人不太接受,我就不参考。


对我们来说,风格并不是最重要的;什么重要呢?实际上是问题最重要。你到一个地方,不管是大的城市设计,还是小建筑,甚至小到一个家具,都需要找到它的最终问题,也就是所谓的Problem Finding,然后再去想它的Solution。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想用哪种模式最好,然后会有很多很多种模式和习惯做法,当然可能也有一定的套路,但是套路绝对不是一个风格。


A:风格只是最后一个结果?

L:风格是你达到目后得到的一个副产品,风格本身并不是目的。其实我们一直都是这个理念,我们希望最后做出一个与众不同的Solution。因为你发现的问题和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会是不同的。这个结果往往有共性。很多人一看我们的项目,会觉得好像是都市实践做的,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了,我们做设计会比较硬朗,不太喜欢很软很甜的东西,也许这是一种风格,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会比较模糊,明白的人才可能看出来,一般的客户如果对建筑认知不是特别完整的话,就可能看不明白我们在干吗。


A:就好像Zaha或者MAD的东西,普通人也许一眼就能认出来,但是设计师内在的想法大家也一样不容易读懂。

L:因为形式本身是建筑学里头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比如说还有像建构,甚至很多基本的概念,都可以变成重要的设计方式。一个建筑师终身追求一个方向的目标,这都没有问题,关键就在于有那么多的建筑师,应当百花齐放,不应该统一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建筑师,不应当单纯用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别人的设计“好”还是“不好”。



2016伦敦设计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策展人 刘晓都 图片©SDPA


2016伦敦设计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模型局部


A: 最后,对于现在年轻的建筑师,包括在学校的学生,可以给一些具体的建议么?

L:我觉得每个人需要找到自己的路。看书是很重要,你能看进去你就使劲看,看不进去就算了不要看了。旅游也重要,如果有经济能力就多去看建筑,全世界遍访大师名作。但另一方面,读了很多书或者看了很多建筑,你能吸收这些所有的知识吗?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很多人以为看完书或者逛完建筑就可以了,但如果你不总结一下,其实并不会有收获。


我们以前经常拿一个草图笔描图,描的过程中从入口开始描,你自然地就会联想空间的大小、建筑的尺度。你画一遍就好像走一遍。只看书的话很多细节是看不到的,但是一点点画出来才知道这里空间的感觉。再回过头来去看书本的图片的时候,你再反复印证这个过程。印证的过程又是你在大脑里建立三维模型的过程。


总结来说,学习、思考、总结和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在建筑道路上应该完成的事;具体怎样学习,形式并不是唯一的。






都市实践URBANUS招聘



都市实践URBANUS 深圳办公室


作为中国建筑界的”黄埔军校“,都市实践曾走出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其中不乏知名事务所的合伙人,各大公司的重要负责人和主创建筑师等。而现在的都市实践,一直坚持着自己作为一流建筑公司的高要求,不断将高品质、高颜值的建筑展现给世人。


如果你对于建筑充满激情和梦想,这里是你梦想开始的地方。


URBANUS都市实践诚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员加盟,求职者要求熟练掌握使用AUTOCAD, 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SKETCHUP, RHINO,3DSMAX等各种可能的建筑工具软件。工作地点在深圳或北京。


申请人的作品集和简历请以PDF形式 ( 附件大小不超过8M ) 发送至 hr@urbanus.com.cn

请注明应聘职位、工作地点(深圳或北京),我们会尽快与你联系。


初级设计师(建筑、城市设计、室内、景观)

中级设计师(建筑、城市设计、室内、景观)

高级设计师(建筑、城市设计、室内、景观)

实习生


职位信息详见URBANUS都市实践网站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之外,均由URBANUS都市实践提供。


访谈 / 编辑 |汪澄波


文章编辑|马宁

版权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iDogs或作者获取授权。


-THE END-


点击以下链接

查看往期热文

用产品对话生活|纽约Sora Studio访谈

你还在设计院苦逼画图时,90后独立设计师的又一个项目建成了!

建筑师如何成立自己的公司 - Sport Concepts创始人访谈录

他不做建筑,是为了让更多建筑师过的更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