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如何从骨干走向卓越——教师职业发展瓶颈与突破

张祖庆 祖庆说 2019-06-26
点击上方“祖庆说”可以订阅哦


写在前面

NEW

       嗨!我是张祖庆。

      前几天,好友周其星开玩笑说,老哥,咱整个公众号玩玩?我说,好!没想到,这老弟当真了,开通了个“星星问答”。于是,我也整个玩玩。因为是玩,所以想写就写;写不动了,就歇歇。您的关注和转发,对我来说,也许是一种动力。


        在这里,我将和朋友们聊聊阅读、写作、电影以及一切有聊无聊的话题。

        以下是我的首篇文章。文章很长,但满满都是干货哦。文末有彩蛋,耐心读完才能看到~~


走出生命的沼泽地

 ——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

   一、教师职业发展的沼泽地

 

   三株口服液,曾经在中国企业史上奇迹般崛起,后来奇迹般地消失。1997年3月31日和1998年的3月31日,三株公司,因产品质量低劣致人非命,先后两次吃官司,之后,雪崩般淡出历史舞台。

  像这样转瞬即逝的企业,或流星般在中国企业界闪过的大腕,还有很多。牟其中、步鑫生、褚时健、周正毅……名单可以开列很长。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界的大腕,始终高开高走,比如宗庆后、马云。他们有没有遇到过企业发展的高原期?一定会有的!为什么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企业高歌猛进?有人总结了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当中的“死亡谷”理论——

     

  一个企业,一般要经历酝酿期、生长期、发展期,发展到一定高度,它会进入“高原期”,或叫“死亡谷”。资金断链、质量下滑、营销失策、管理不善等,都可能导致走向“死亡谷”。如果企业领导层非常敏锐地找到问题根源,及时应对,企业就会走向第二个发展期。反之,则可能走向衰败,直至消亡。

  其实,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也有一条“生命周期曲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调查2万名教师,发现:五年之内,教龄与教学成果成正比,曲线呈上升趋势; 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稳的发展趋势;八年之后,出现分化:5%的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教学水平开始下降。这是总体趋势,当然也会有特例。由此,我们能不能也可以画一幅教师生涯发展曲线图呢?

 

  读师范是酝酿期, 从教1-3年是生长期,5-8年是发展期,进入8-10就是高原期,或沼泽地。这个时期,也许你公开课上不出彩,论文写不好,干什么都没劲,浑浑噩噩,迷茫困顿。生命陷于沼泽。

  一线教师,该怎么走出职业生命的沼泽地呢?让我们通过解剖一支股票的走势,探讨这个话题。


  这支股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它不是石油股,不是大豆股,不是钢铁股,不是苹果手机股,而是“温岭市东部新区绩优股——张祖庆”(哈哈,开个玩笑)。我的家乡在温岭,我工作的第一站在温岭市东南部的龙门岛。

 
      以下是我家乡的地图——

 


      上方黑点,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杭州,右下方黑点是家乡温岭——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照耀的地方,最下方圆圈是温岭东南部的龙门群岛,十几个小岛,人口不足三千。我所在的岛叫石板殿,乃龙门乡中心小学所在地。虽为乡中心校,却只有5个班级,137名学生,占地不足两亩。真乃“鸡子壳里做道场”。

  1989年暑假,我被分配到天涯海角,一度非常消沉。海岛生活绝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浪漫。食堂只负责做中饭,菜是自己在煤油炉上烧的;夏天缺水,用水要到2公里以外的地方挑。生活艰辛,心情郁闷,极度绝望,百无聊赖。白天稀里糊涂混日子,晚上精神抖擞打扑克。

  后来,一起关键事件,拯救了我。

  龙门群岛有两个大岛。主岛石板殿与第二大岛横门之间隔着200来米的海峡。

      暑假,一渔民朋友带着我和同事,游往对岸。我径直往对岸游去,渔民朋友却往45度方向游。正嘲笑他,却发现自己和同事离对岸越来越远。扑腾了二十多分钟,浑身乏力,性命攸关。紧急关头,雷锋出现了——驶过来一艘渔船,抛下两个救生圈,把我们救了回来。按常理,我们该送渔民一面锦旗,以示答谢,可那时囊中羞涩,仅有的一点余钱都造长城了。买不起锦旗,心里那个愧疚啊。后来想,无以回报,咱认真教渔民的孩子吧。

  于是,用起了功。

  岛上没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所有的机会都落到我的头上。1990-1992年,教龄不足三年的我,参加了温岭市“三学三比”——比师德,比业务,比贡献。我在写教案、评课、上课这三项业务比武中,斩获了语文组总分第一名。满以为“十佳青年”的称号,非我莫属。颁奖时,我竟与“十佳”无缘。后来,负责人告诉我,领导小组到学校调查师德,发现我“利用教导主任职务之便,剥夺别人写文章的权利”。

  百口莫辩!

  当时,评职称是不跟论文挂钩的,海岛老师都比较淡定,没人愿意写论文。浪费名额多可惜啊,于是,我就写了语文、数学、品德三篇论文,且都获得了当年县一等奖。这三个一等奖啊,不仅把“十佳青年”的头衔写没了,还让我戴上了“高傲自私”的头衔,一戴就是近十年。

  1995年,又经历了一起关键事件——参评省教坛新秀。在浙江,省教坛新秀的荣誉仅次于特级教师。1994年,我曾获得台州市教学比武一等奖,我以为,省秀荣誉,铁定属我,于是不作任何准备。结果,连温岭都没有冲出。

  后来,我调到了温岭太平小学,在校长周力骅和大哥志斌的引领下,在教学上获得了很多奖项——那个“省教坛新秀”称号,三年后水到渠成地回来了。2004年,我遇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王崧舟先生,来到杭州发展。在各位前辈的引领下,我有机会到全国各地上课,渐渐在小语界小有名气。

  2006年6月,我被教育局派往一所学校担任常务副校长。此后的两年半,我的生命陷入了困顿,一边是经营多年的语文教学,一边是繁杂琐碎的管理工作,两线奋战,焦头烂额。何去何从?思考了整整一个月,我辞去常务副校长,埋首深耕语文园地。

  沉下心来,读书、写文章,慢慢地,我在阅读和写作中获得了救赎。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课程。家长尊重我了,同事信任我了,公开课的状态越来越好,文章也越写越多。2010年,我顺利地评上了浙江省特级教师。

  股票跌到谷底,只要你不轻易割肉,总会触底反弹的。我坚信。


  这就是我一路走来的起起落落。无缘十佳青年,告诉我欲速则不达;评省秀失利,告诉我骄兵必败;辞去常务,则告诉我:迷失自己,就会找不到方向。一个人,将他人的评价当路标,必定迷路。人生的路标要自己设定,人生,需要不断自定义。



  一次又一次跌倒,告诉我:跌倒时,顺手抓起一把沙子,不要放开,岁月的蚌壳里,这些沙子会变成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二、教师不同阶段发展瓶颈与突破

  教师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职初教师(大概是1一5年,可以称为职初教师),骨干教师(进入第5年后,你在学校里边,在自己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可认定为骨干教师),少数人可以走向卓越教师。这三个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发展瓶颈和生长点分别在什么地方呢?我一一为大家解开密码(下面的图片,源自李海林教授的一次讲座)。

  红色是策略知识,橙色是案例知识,黄色是原理知识。一个老师在师范院校所接受的原理性知识,跟后续几个阶段相差无几;而差得最多的就是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职初教师的成长任务是建立行为的模型,也就是说,要学会怎么做;生长点就是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式。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缺乏从关键事件和经验当中反思的能力,所以要从反思中去改进自己行动的策略。而卓越教师,要有自己的话语,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所以,要想成为卓越教师,要从改造自己的心智模式开始,不断阅读,不断展示,不断写作,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李海林校长曾用一句顺口溜来解读三个不同阶段教师成长的特点。职初教师:“知道自己不知道”;骨干教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觉得好像蛮能干的,其实很多东西没有总结出来;从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则要努力克服“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瓶颈。明明是知道的,但是写不出来。“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仔细读读,还是蛮有道理的。不同阶段的教师,发展瓶颈不一样的,突破口也不一样的。

  职初教师的任务,是迈好生涯发展第一步。这一阶段的教师,要努力向教育事件、书籍学习,向身边的智慧老师学习。

  年轻教师拜对了师傅,并不等于成功就有了保障。关键要自己主动去学习,虚心向师傅求教,建立各种教育教学的常规,训练自己的的教学技能。


  对骨干教师的定义,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骨干师要走好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期,要向重要他人学习,比如,我们参加各种种子研习营,参与网络在线研修,遇到重要他人,要持续地向他们学习。

  骨干教师,更要向关键事件学习,向自身经历学习。很多教师往往热衷于听课,“千课万人”、“现代与经典”、“亲近母语”、“名思教研”,这些活动确实很好,但你若什么课都听,也许依然进步不大。因为,盲目地到处听课,恰恰没有时间审视自我。禅语云:“睁开眼就看别人,不看自己,就会失去自己。”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退休老校长张鹏,习惯于扛着摄像机进课堂听老师的家常课,课结束,就把录像交给老师,“老师,您回去看,看完以后,自己找出三个亮点,找出三个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听课,指向于反思自我,这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当然,反思自我,不仅仅是听自己的课。教师要勤于写作,把教育教学中的琐琐碎碎的事儿写下来,成功的、失败的、苦恼的、开心的,都写下来。

  日积月累,你会发现,经历就是最好的老师。记录关键事件,深刻反思自我,会让你成长得更快。

  那么,卓越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区别在哪里?关键在于有无特色课程。卓越教师,要向重要他人学习,向课程中的自己学习。要想成为卓越教师,你不要仅仅满足于公开课舞台秀上的那个熠熠闪光的自己。公开课上一两次闪光,并不稀奇,只要你有基本素养,有人精心包装你,你都上得好。但是,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课程,注定昙花一现。说句大白话,你的学生,上不上你精心雕琢的公开课,并不会影响他的语文素养。

  但如果你精心打造的课程学生不去浸润的话,也许损失就非常大。

  创建课程,大量阅读,大量写作。于是,你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想法,逐渐就有了自己的品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标识,你就成了你自己。

  建设自己的课程,这也许是成为卓越教师的重要路径。


三、从骨干走向卓越      


  从骨干走向卓越,这一步,只有少数人走得过去;大部分人在骨干这条路就走到头了,再难往前跨一步。这也是个瓶颈。这个瓶颈怎么突破?


  首先是寻找自己。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短板,琢磨自己适合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富兰克林说得没错。印第安人在印第安丛林里,是宝贝;但是,你让他来讲语文教学,他就是废物。美味佳肴,在你眼里是宝贝,吃到肚子里还是宝贝;但是,一旦酒喝醉了,吐到了衬衫上,它就成了废物;被一条狗看到了,它又成了狗的宝贝。当年在乒坛叱咤风云的邓亚萍, 退役后到北京团委工作,后来担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管理某个网站,结果,愣是让该网站直接关闭。后来,痛定思痛,跟俞敏洪做培训去了。同样是驰骋乒坛的刘国梁,退役后担任教练、总教练,却把中国乒乓球带向了新的高度。正如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曾担任广东团委副书记,后辞职经营淘宝小店)说:“在正确的道路上放慢脚步,强于在错误的道路上突飞猛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倘若你的长处在教学,但你偏偏把自己架在行政管理的岗位上,你不是把自己当废物吗?(当然,有的人全面发展,既能上好课,又擅长管理。那是另当别论。)2010年后,我曾有成为一把手校长的机会,甚至有外地教育局高薪聘请我,我都婉言谢绝。语文,是我的家园啊。


  其次是积蓄能量。方向对了,没有油,导航再准,有什么用?!关键还是要持续加油啊。拥有满满正能量,你才能驶往目的地。能量从哪里来?持续阅读!这个阅读,是广义的阅读。它包括读人、读书、读物、读课。

      读人,是排在第一位的。人是什么?人是他“吃”进去的东西。吃进去食物,长成了动物的人;吃进去精神食粮,长成了精神的人。人区别于动物,关键不是食物,而是精神。所以,阅读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本,阅读就是回家。你跟优秀的人谈话,就是和他曾经读过的书对话。他会不经意间告诉你,最近正在读一本什么书。你按图索骥,找到了这本书,与之对话。不断地,你的精神疆域得以拓展。无法控制自己的身高,但可以提升精神海拔。

  提升精神海拔的另一个路径,当然是读书了。说起读书,我总要讲这样一个故事。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有着“草地之王”的美称,但它的生长过程却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只有一寸高,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草原上其他的草长得都要比尖毛草蓬勃,但是半年过后,在雨水到来的7、8月份,尖毛草仿佛一夜之间,就有了生长的力量,它会突然往上窜,窜1.6米到两米的惊人高度,大片的尖毛草就像一堵突然树起的墙,让人感到无比震撼!科学家开始研究,尖毛草的生长究竟有什么密码。他们发现,尖毛草可以把自己的根扎往大地深处28米。

  尖毛草告诉我们,要想长得高,必须扎得深。

  阅读是长根的事业。当你沉下心来阅读一本又一本书,啃下几十本名著,有了这些名著打底,慢慢地,你的精神气质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你夯实了底蕴,你拥有了底气。

  金克木教授在随笔中写到“书读完了”。他的意思是读书要找经典之书,书中之书,潜心阅读。有些老师经常问我:“张老师,我该读些什么书呢?”我常常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读书,是极为个性化的事,没有一本书,是值得必须阅读的。我无法给老师们开列书单,只能给大家推荐几本关于读书的书。魏智渊的《教师阅读地图》,常生龙的《阅读是教师最美的修行》,闫学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朱煜的《迷人的阅读》,里面有很多关于教师读些什么书的建议,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对胃口的书来读。要找书中之书,经典的书。要阅读击中你的书——书中的一些观点一下子击中了你,让你灵魂震撼,这样的书就是好书,把它找来读细细读。千万不要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阅读心灵鸡汤上。有了微信,很多人每天都在批阅“奏章”。早上批阅,晚上批阅,一天两三个小时耗费在微信上,这真的是一个坏习惯。我也曾经迷恋过微信,现在,跟它若即若离。

  除了读书,每年都要到远方走一走,让心灵和眼睛一起去旅行。

  最后,才是读课,亦即听课。读课不要太泛、太烂,否则,乱花渐欲迷人眼。读对自己路子的课,读对自己有帮助的课。不要谁的课都听,听多了,反而是一种干扰。


  第三是凸显标识。要想成为卓越教师,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才是你区别其他老师的标志。饱读诗书的丁慈矿,喜欢国学,对对联特别有研究,他开发了《小学对课》,在国内很有影响。才华横溢的钱锋,热爱看电影,于是开发了电影课程。后来,他把对电影的研究兴趣转移到了对“万物启蒙”的研究。他带着学生研究石头、蝉、瓷、竹等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器物,打通古今,横跨学科,建构了非常棒的课程。深圳有两间最有温度的教室。李祖文老师有一个神奇的阅读教室,他的教室里,有5000多册儿童书。他进行教材的内部整合,并且把课外书和教材打通,建构了自己的阅读教室课程。深圳还有一个周其星老师,有一间彩色的阅读教室,他创建“三叶草故事妈妈”公益团队,他开展“认识几个字”的探索,他搞创意写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刘发建,人教论坛上的“落地麦”,他邀约钱理群先生,和朋友们一起,编写《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建立了”名著读写周“品牌课程,做得风生水起。


  这几年,我自己也做微课程:创意写作阶梯课程,基于单元的读写课程(见下图)。其中创意写作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师》2016年增刊上以整本杂志介绍,并被拍摄成专题片,在央视教育频道向全球播放。



  那么,教师怎样做自己的课程呢?

  第一步,寻找自己的课程优势。做课程,要问一问自己,我的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像浙江的何夏寿老师,他的兴趣爱好是写散文,特长是戏曲,于是,他把自己的作品作分享给孩子们,把戏曲跟语文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流派。这就是结合优势创建课程。再想一想,你的学校有哪些传统项目,学校可以给我哪些支持,你的家长当中又有哪些资源,你的社区、你的地方可以为你的课程开发提供哪些便利条件?

  第二步,确立课程框架。要对课程有一个总体思考。说得好听一点叫顶层设计,如果你设计不了顶层,有一个模糊的轮廓,也可以。要大致思考一下,我想要把它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这叫课程愿景。

  第三步,制定行动计划。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大后年做什么,有一个规划。

  第四步,执行课程计划。一步一步往前走,反思、修正、完善。

  第五步,提炼课程成果。课程成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去呈现,比如发表在博客上,比如呈现在报纸上,比如发表论文,发表案例,结集出版,录制光盘,做个展板,或者,像我一样做个微信公众号,与大家分享。

 


 

 最后,回到教师生命周期曲线中,总结一下: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段,都会遇到高原期,或是沼泽地。当这个时期来临的时候,切莫慌张,要冷静地分析一下,你的生命当中遭遇了什么,是什么让你停止不前。然后想一想,我可以怎么样走出来,确定一个方向,汲取更多的能量,然后持续不断地创新、行动,往前走,小步子,不停步。坚持小步子,不停步,于是,你就会发现,你又走出了你生命的第二个高峰,衰败期会无限地往后延展,一直到退休,你甚至还可以创造另一个高峰。


      ( 继续,彩蛋在最后一行~~)

END


        不好意思,文章太长,让您的眼睛受累了。如果您愿意继续关注我的文章,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特别说明:本文是在阿牛老师“作文导师团”直播间的发言整理(为便于阅读,做了大幅度删节),若有公众号想转载此文,请后台留言,谢谢!如果想看真人直播视频,请点击帖子最下方的”阅读原文“,开头五分钟要耐心等待哦~~】


长按即可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