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课程中生长-张祖庆评"神奇的阅读教室"

祖庆说 2021-10-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创意写作吧 Author 张祖庆

精彩内容


李祖文和他的工作室的课程研发,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心做出来的。它的价值,在于用课程改变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成长。
                                    ———张祖庆


让学习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应该是教学的唯一追求。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太多公开课或家常课,大部分教师,还是围绕着“教”来设计学习活动。很多语文课上,学习并未真正发生。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形容当前的不少语文公开课是“鸬鹚捕鱼”。课堂就是池塘,教师是鱼人,学生则是鸬鹚。老师提问,犹如鱼人下篙。“鱼人”一下篙,孩子们纷纷到“水”中去找“鱼”;“鱼”很快找到,于是,学生把这些“鱼人”所需要的“鱼”纷纷吐出来。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而深究起来,我们便会悲哀地发现:老师所要问的问题,未必是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且,孩子们在三五秒中便能回答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好问题、真问题。孩子们在课堂上,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跳入“鱼人”指定的“水域”,跳下去,跳上来,“嘴”到擒来,周而复始。至于这跳上、跳下,只是一种熟能生巧,和真正的技能无关。


什么时候,我们的课堂能够“翻转”过来?让鸬鹚自己去找鱼、吃鱼,找不到鱼了,或者吃鱼有困难了,鱼人再给予指点、帮忙?变“命令鸬鹚捕鱼”为“带着鸬鹚主动捕鱼”,也许,我们的课堂,会发生一些本质的变化。


在祖文的这本书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深刻的变化:教师倾尽全力,建设精彩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经历真实的学习,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祖文的阅读课程,表现在环境课程、习惯养成课程、统整课程三个维度。


祖文的阅读教室,有两大特点。一是小组座位自由组合。学生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做不同形态的组合。但这似乎不是祖文阅教室的独特标识,不少小班教学环境下的教室,与之大同小异。第二个特点,才是祖文的阅读教室特色所在。他的教室里,有5000多册图书。图书环绕的教室,就是小型图书馆。学生进入教室,犹如进入图书馆,徜徉迷人的阅读王国。


不要小看这样一间阅读教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不可估量的。祖文的阅读教室里,有各种各样的书,绘本、小说、童话、历史、传记、以及各类世界名著……丰富多彩的书,为学生自由阅读提供了方便,学生不用走进图书馆,伸手就可以读到大量第一流的书。与之配套的,是祖文的“自由阅读课”,多次在祖文的微博记录中读到,孩子们最喜欢这样的“自由阅读”。“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朱永新语)。环境课程的丰富与卓越,对个体生命的丰富与卓越的锻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惯养成课程”,是祖文阅读课程的一大特色。细读本书第三部分,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祖文把学习习惯养成,确立为他的阅读课程的基础——


1.“学习”的习惯

2.倾听与专注的习惯

3.提问的习惯

4.讨论与分享的习惯

5.演奏书籍的习惯

6.辨析的习惯

7.梳理的习惯


这些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年时间内完成,而是有计划有侧重地渗透在各个阶段,螺旋上升,逐步到位。祖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训练,是非常严苛的,他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强化——这点,我们从祖文的微博记录中可以窥见一斑。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素养提升,就水到渠成。


“统整课程”,是祖文的阅读教室核心。他的“统整课程”,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教材内部的统整;教材与环境的统整;教材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统整;教师、学生、家长的统整。


祖文的统整课程,最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是他对课文单元进行重组。从本书第四部分呈现的学习主题来看,祖文显然没有按照“人文”主题来整合,而是从儿童的学习力提升为出发点,将教材组合成适合儿童认知模式的若干个单元大主题,在主题的统帅下,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内部和教材外部的学习资源。从四年级所呈现的学习主题来看,所有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都指向于“通过阅读去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尤其是下册,更是把整册学习之旅界定为“发现之旅”。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经历“发现景之美”、“发现科学之真”、“发现人性之美”、“发现故事之善”。在发现的过程中,祖文经常让孩子们填写“K W L”表。通过填写“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什么”等栏目,引导学生经历自我导向学习。这种基于经验和问题的KWL模式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指向于学习策略的掌握。让学生课堂上填写这些表格,会花费很多时间,课会显得沉闷。但祖文不这样想,他说,只要孩子们在经历真实的学习,他自己愿意做一个“笨笨的老师”。其实,我更愿意把这样的课,比作“静水深流”。可以想见,学生多次经历这样的静静学习,逐渐掌握了资讯类文本的阅读策略。这样的学习,也因充分的自我发现和相互发现,充满独特的魅力。


这样的发现之旅,真正体现了“以学为本”。在这样的阅读教室和阅读课堂上,孩子们不再是等待鱼人下篙的鸬鹚,而是亲历“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分享成果”的全过程。老师,不再是鱼人,而是学习伙伴和组织者、激励者。尤为可喜的是,在祖文的阅读教室里,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向老师、伙伴以及周围的一切学习资源学习。


不单单是阅读课程充满着发现的快乐,祖文的作文课程,也是如此。在微博记录和所呈现的工作纸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祖文在读与写的一体化上,做出了新的探索。他通常让孩子们在学习某个单元之前先自由作文,然后通过向书本学习、向伙伴学习、向更多的优秀读物学习,不断地学习、建构、提升,进而修改出最满意的作文。这个过程,既是写作的过程,又是阅读的过程。祖文,已经把阅读和作文,真正打通了。


 阅读教室,让学生经历着真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自我导向学习。学习,在学生身上真实地发生着。

 

                                  二

一提起教师专业成长,很多教师会认为公开课是成长的最佳路径。有多少老师,为着一节又一节公开课,试教一遍又一遍,挖空心思,殚精竭虑,“虐我千百遍,待你如初恋”。于是,一节节精彩的公开课亮瞎了我们的双眼,一个个华丽的舞台点亮了名师的人生。


然而,如果有人追问,你所带的学生有什么特色,你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独一无二的课程?我想,并不是所有的名师,都能响亮地回答:我带的孩子,是非常出色的;我班的课程,是独一无二的;你随时来听我的课,欢迎!


其实,有底气这样回答的老师,也许他的公开课上得并不是很出色,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名师呢?


可惜,这样的名师,其价值远远未被发掘。


我们很有必要对热衷于通过公开课获得成长的方式,做一番理性的审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校长却从不听老师的课,也没有公开课的说法。校长最重视的,是每年年初召集学术委员会,对教师的个性化课程进行评审。


被誉为“当代梭罗”的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访华中屡屡提及,美国没有公开课。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自己的教室,默默耕耘。他的第56号教室和莎士比亚戏剧课程,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在《国文教员》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他的私塾先生。金先生提到,这位国文教员的语文课,有这么几点值得关注。一是自编教材供学生阅读;二是让学生大量背诵名篇;三是适度精当的讲解。他的课,绝不像当下的公开课那样“养眼”,但“养人”——培养出了像金克木这样的大师级人物。


反观当下中国教育界,观摩公开课已然成为一大盛事。讲课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听课者翘首企盼趋之若鹜。日常教研活动,比较固定的模式,往往是几位老师上几节课,然后大家就课论课,谓之研讨。


细细比照,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国内大部分一线教师,专注于怎么把一节课上得漂亮。然而,无论是金克木先生的国文教员,还是芬兰、美国的教师,他们都十分专注学生的成长,专注于自己的课程——当然,这里所指“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好基础课程前提下的自主开发的师本课程。


这样的教师,没有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一节课怎么上得漂亮上,而是埋首于个性化课程,努力将他们的才情、兴趣、爱好,融合在富有生命气息的“师本课程”中。这样的老师,也许上不出精彩的语文课,但他们的课程可以是精彩的。于他们来说,精彩的语文课程,不是完美的教科书,不是漂亮的课堂,而是教师本身。


所幸,越来越多的教师,专注于“师本课程”研究。常丽华的“小蚂蚁教室”,韩兴娥的“海量阅读”,丁慈矿的“对课课程”、周其星的“三叶草故事妈妈课程”、钱峰的“戏剧课程”、刘发建的“名家读本周课程”、刘敏威的“小红楼、小西游课程”……


祖文的“阅读教室”,就是这些课程的典型代表。


祖文的公开课,上得很有特色,但远没有一些名师的课美轮美奂。祖文告诉我,他的公开课,从来不试教。他不在乎自己的课是否赢得满堂喝彩。他的公开课,灵感大多源于平时给班里的孩子上过的一些课,他想看看其他班级孩子呈现的学习状态,与自己的班级相比有什么差异,对今后自己的教学有哪些借鉴意义。其实,祖文更想用自己的实践,给一线教师传递这样的朴素信念:教师,要把大多时间用于建设自己的课程,而不要把太多时间花在研究一节课怎么上。


那么,祖文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


每年寒暑假,是大部分老师修身养性、彻底休闲的时候。祖文并没有这样,他要反反复复地纠结于他的“工作纸”。


常常在他的微信上,看到这样的字样:“经过半个月的纠结,今天,终于把所有的工作纸都搞定!”我曾经很好奇祖文的工作纸,为何需要花半个月时间来做。后来,终于看到了祖文带给我的厚厚一叠工作纸。这工作纸,是教学计划,是备课本,也是学生的学习单。祖文把这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别小看这工作纸。工作纸,是“用教材教”、“教师是教材的二度开发者”的生动诠释。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责备教材的不完美,却很少有老师想着自己去合理地利用与改造这些不完美。祖文比较多地接触台湾、香港的教科书和语文课程,他深知三地语文教科所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与不完美。他没有愤青地抛弃教科书,而是充分尊重编者的劳作,将教科书进行合理化统整。


祖文的时间,还花在记录“我的阅读教室”上。


只要你关注祖文的“我的阅读教室”腾讯微博,你就会惊叹于祖文的韧劲和真诚。一两天,一个月,坚持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几年如一日,日不间断。更让人感佩的是,他不仅仅记录成功的案例,也记录失败的片段。一般的书写者,往往喜欢记录鲜活亮丽的一面,不愿意把失败袒露给他人。但祖文没有这样,他把整个探索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他深知,记录,是为了反思,为了做得更好。也因为及时记录,真诚反思,这些年,祖文的不少案例、随笔、论文,发表在各类杂志上。他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封面人物,全国各地请他讲课邀约不断。


课程,改变了祖文的成长方式,让祖文成为了接地气的草根名师。


                               三

阅读教室,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成长方式,带给更多教师以深刻的启迪:教师,要专注于自己的课程建设,在师本化课程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专注于自己的课程,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教师要爱读乐写,提升自己的语文学养,做到举手投足,信手拈来,皆是语文。


专注于自己的课程,教师要善于隐藏自己。教师要甘愿做一个“笨笨的人”,藏起自己的锋芒;要做报春使者,俏也不争春。


专注于自己的课程,教师要努力寻找自己。教师要少克隆名师公开课的一招一式,多思考自己有哪些优势,可以开发怎样的课程,孩子们可以从课程中获得怎样的教益。


专注于自己的课程,教师要静心守住自己。教师要善于“咬定青山不放松”,自觉地警惕浮浅的热闹与速朽的流行,“板凳甘坐十年冷”。


我坚信,像祖文这样心无旁骛,虔敬地专注于课程的教师,一定会越来越多。语文教育未来的希望,也许就在这些甘于寂寞的草根教师身上。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尽在
作文聊天吧
QQ群:293523880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