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与远方的追梦人(为《电影遇见书》所作的序言)

2016-10-25 张祖庆 祖庆说

今年一月,我受邀参加温州市鹿城区课程改革现场展示会,来自广场路小学的邓夏秋老师在会上作了“电影遇见书”的课程改革报告。报告中,邓老师结合具体课例,全面阐释了她的“点状课程”、“线性课程”、“立体课程”。她的电影课程,是颇具原创意义的师本化草根课程,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极强的推广价值她的电影课,在近几年的探索中,逐步凸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她的课程经验,在2015年暑假《当代教育家》杂志社举办的“新经典大讲堂”中展示风采,得到与会千余名教师的高度评价。毫不夸张地说,邓夏秋老师和伙伴们所做的儿童电影课程,已经成为浙江省草根精品课程的一张名片。


未来学校的竞争是学校品牌课程的竞争,而学校课程品牌的基石,则是教师的品牌课程。一个教师,光有公开课,却没有自己的课程,无法称其为卓越。从这个意义上说,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显然是走在教育前沿的。在教育局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邓夏秋等一批老师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现在,他们成了学校课程改革建设的主力。学校的课程建设,也因此而生机勃勃。


当下,重视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校长们的共识。然而,大多数学校,往往喜欢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路子亦即学校领导层,先有一个总体框架,让老师们按照这个框架去实施。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领导热情高涨,基层被动应付。而广场路小学,走的却是另一条路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开发自主权,并全力支持,重点扶植,等一两个课程做出成绩了,再由一名或几名领军教师,带着大家把个体课程升格为团队课程。这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这样的结合,是学校课程建设比较稳妥的策略。从书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电影课程中,成长起来的不仅仅是一批孩子,还有一批优秀而富有远见的老师。学校,也因这样的课程更有文化内涵与时代亮色。


再从教师个体成长的角度看,不少教师常常困囿于,要做什么课程,怎么做课程?大部分教师觉得做课程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心里本能抵触;即便鼓起勇气去做,往往虎头蛇尾、草草收兵。可见,教师自己做课程,是一件极富挑战意味的事,需要勇气和毅力。邓夏秋老师在我眼中就是这样一个勇士。这几年,我经常听闻有关她主导开发的儿童电影课程的消息。读了此书,我才真正了解到,她对电影文学不是一般的热爱,而是痴迷。正因着这一份痴迷,她才能做到如此极致。从她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一节电影课到一整个电影课程体系,电影课的教室从学校的“香樟园影院”到全市图书馆再到全省连锁电影院“漫游未来影院”。而今,《电影遇见书》课程,已经从温州这座城市开始向全国各地辐射。


相比较那些“高大上”的“课程改革理论”,本书更显朴实、自然又显功底。我十分欣赏本书的编委们弃用那些理论性过强的艰涩难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与读者们分享自己课程开发的经验。书中既回答了电影课谁来上,电影课哪里上,电影课如何上,电影课怎么备的问题。还附上了一线老师们的课例、花絮,以及学生们的成果展示。对于读者来说,可读性强,操作性强,它在课程开发与课堂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一座通往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桥梁。可以说,这是一本实用、浪漫而诗意的书。


“一事专注便已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我期待着邓夏秋老师和“香樟园影院”的导师们,把这么“浪漫而诗意”的课程持续做下去。


前段时间流行一句话: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这话不仅适用于生活,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同样适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老师师们常常疲于应付各种教学之外的任务,它们往往消磨了我们对课堂和教育的热情。在逼仄的现实面前,我们更需要静下来,慢下来,去思考:我们的诗和远方在哪里?广场路小学香樟园导师团的老师们很幸运,她们找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在电影课程这条路上,她们幸福地前行,因为热爱,哪怕一路荆棘,在她们眼里都是花香弥漫。


那么,你教育事业上的诗和远方又在哪里?你是否愿意与她们一同前行,做勇敢的追梦人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