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好的教师培训,要引爆学员的“小宇宙”

张祖庆 祖庆说 2019-06-26


一  现场再现


周末,应杭师大教授王崧舟先生之约,参与他组班的“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执教能力提升”浙江省九十学时培训。


王教授安排我一天的课。


上午:我上一节图画书读写课——学员分组讨论——学员代表发言、提问——我集中回应学员的问题。


下午:我的一个主题报告+互动。


印象最深的,不是杭师大附小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是老师们发言尤其是提问的精彩与深入。


为了深入探讨问题,我把上课的主要流程在这里简单罗列一下:


1.师生共读图画书《神奇飞书》;

2.学生以主人公作家莫里斯的身份,写下“欢乐与悲伤,理想与希望”(十二分钟的角色心情日记);

3.请五位学生分享,教师即兴点评;

4.学生修改习作;

5.二次重读图画书,发现“结构、色彩、细节“的秘密。


课毕,老师们讨论二十分钟。之后,各组代表上台分享与提问。略去老师们对这节课的溢美之词,这里仅记录问题。不完全统计,老师们提出了如下问题(有些问题,我根据现场回答,保留对话要点):


1.张老师,您一节课需要备多少时间?


2.为什么你的图画书要放在五年级上?


(答:图画书值得一辈子阅读。)


3.这节写作课,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读图画书?

(答:这节课不是写作课,而是语文课。)


4.你在课堂上展示了五篇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让我吃惊。学生习作,你是挑最好的,还是有比他们更好的?有没有很差的需要课堂上老师的及时帮助的?


(答:选的是中等偏上。既可以展示学生风采,也有修改讨论价值;至于写作困难生,不是我这节课能解决的。一节40分钟的公开课,不要去承担太多的责任。)


5.  这节课你的写作教学支架是什么?


(答:显性的支架,在板书上;隐性的支架,在范文中 。)


6.教师的习作点评如何紧扣本节课写作目标?


(答:主干环节要紧扣目标,适度顺手捎带其他的。教学目标是大江,其他目标是溪流。)


7.你的写作教学呈现为一节一节课还是有系列的课程?如何处理好课内和课外写作教学的关系?


(答:先开发一节一节课,然后整合成课程;课内课外同样重要,正在试图打通,写书中。)


8.课堂上我看到大部分是老师您在评学生的作品,您的点评确实很精彩,但是不是让孩子们也参与评价?


(答:课堂时间是常数。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自己班级,师生一起评;因为是借班,且内容多,教师示范评。)


9.学生修改完作文,教师没有安排他们展示修改。是否可以把最后读图画书发现图画书密码的环节去掉,让学生有一个环节展示自己的修改成果?


(答:时间是常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节课的目标不只是写作,因此把更重要的发现图画书的密码放在最后。)


10.课堂上,教师只让学生写莫里斯的“欢乐与悲伤,理想与希望",是不是还可以呈现更多元的选择__比如,学生可以写写自己的“欢乐与悲伤,理想与希望”?


(答:意见很好。采纳!谢谢!)


二  、价值追问


我以为,上午这个板块的培训,最有价值的,不是我的课,而是围绕着课的对话。


第一,这种对话,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全方位的,这样的对话,保证了培训主体的“在场”。


参训老师人人发言,所有组代表发言,这样的机制,促使每个老师认真听课、观课、议课,这就保证了培训者真正的“在场”。这种“在场”,不只是“身在",而是身心俱在。任何学习,“在场”,很重要。


“在场性” 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已逐渐为整个西方当代哲学所接受。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指“在”、“存在”。到了法语世界,则被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或歌德所说的“原现象”。翻译过来,相当于我们汉语的“在”-不在”的“在”和“有-无”的“有”。更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而“澄明”是通往“在场性”的唯一可能之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场性”本身的“在场”成为可能。而欲达致“无遮蔽状态”,只有通过“去蔽”、“揭示”和展现。


没有对话的培训,是缺乏“在场性”的。因为没有对话压力,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听课。好听,则听;不好听,则走神。或者专注地玩手机。即便是好听的课,因为没有了对话,培训处于一种“遮蔽"状态——教者的设计理念与教学策略被遮蔽,听者的感受及问题被遮蔽。这样的“遮蔽”,使得培训无法达到“澄明”状态。这样的培训,学习并未真正发生。


而上述对话场景,因提问者、解答者,都能够敞开心扉,真诚探讨,初步实现了“去蔽”。正如现场一位老师在微信中的评论:“今天您对待大家提问的宽容、赞同、欣赏态度,解答问题的耐心、细致、透彻、深入,值得点赞。”


第二,这样的对话,充分展现培训课程设计的“留白"之美。


很多时候,我们参加培训,常常看到密不透风的安排。这样的安排,犹如满汉全席,确实能满足人的眼睛。但,多,一定好吗?非也!人穷的时候,饿惯了,看到一桌琳琅满目菜肴,两眼放光。但物质丰盛年代,满汉全席,往往抵不上几个可口小菜。培训课程也一样。密不透风的高大上,培训者连回味的时间都没有,容易导致信息的雍塞和消化不良。很多东西未经深入了解,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倘若轻易移植研究,可能会导致照猫画虎,或东施效颦。从这个意义上说,减少培训课程,围绕主题,把课程安排得宽松一点,对话探讨的时间充分一点,让老师们有主体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这也许是“减法”后的"加法”。正如书法里的飞白,山水画中的留白,以少胜多。


表面上看,课程由一天两位主讲减少到一位主讲,但其含金量反而增加。少的是表面上的课程内容,增的是思维的含量。


三、 几点建议


这样的培训,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呢?当然有。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培训亦然。


第一,可以不可以将小组推荐发言,改为抽签发言?


参与这个培训班的老师,总体素养应当说是比较高的。这样一个群体,如何让大家思维都处于一种风暴状态?


我想,能否将小组讨论后的上台发言,改为小组抽签发言+主动申请发言?


小组抽签发言,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被抽到的可能。每位老师的思维都会处于适度紧张的状态。他们会全神贯注地听课,关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边听边思考。大家都是高手,如果听课不认真,有可能发现不了课的精彩之处,或者看不到课的问题。任务驱动下的观课,可能会看见更多东西。


加一个主动申请发言的环节,则让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人,也能够参与进来。小小的改变,也许会让整个培训充满思维的“静水深流”。


第二,可不可以将工作纸用起来?


也就是说,小组讨论的时候,发言者能否借助思维导图的,将伙伴的发言,记录在工作纸上。这既是对伙伴发言的尊重,也便于观点的统整。


同时,主持人在安排讨论交流的环节时,在黑板上帖一张工作纸,请速记员,把大家发言的要点记录上去,便于总结梳理,让大家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其实,最后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培训,往往少了这个环节。


第三,对话环节,能否允许学员和上课老师继续深入讨论?


一般的互动环节,往往呈现“学员问——讲师答”的模式。其实,培训者并不是什么都懂,每个人的思维都有盲点和黑洞。追问,可以减少思维的盲点或者黑洞。再者,培训师和学员之间,可以形成多个来回的碰撞。甚至学员和学员之间,可以就某些问题展开争论。是谓"教学相长”。


第四,能否增加学员前置性学习和体验环节?


也就是说,学员在参训前,要对培训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便于深入思考。例如,我上的《神奇飞书》,能否让学员前期先解读文本,或者尝试进行教学设计。有了前置性学习和设计,听了课,再来讨论,会不会更深入、更有收获?这个收获,既是听课老师的,也是主讲老师的。


总之,真正有价值的培训,是能够引爆所有人的“小宇宙”,而不是主讲者激情飞扬,听讲者鼓掌捧场。


真正有价值的培训,是主讲老师和参训学员之间的合奏,而不是独奏。




扫一扫,成为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