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上好公开课的实用技术(上)

张祖庆 祖庆说 2019-06-26



——答蒲公英网络大学学员问


祖庆按:应“蒲公英大学”(网络虚拟学习社群)之约,今年十一月开始,我开设了《教师专业成长和语文教学十一讲》在线课程。每周四晚上,和老师们聊一个话题。上周四晚,我和老师们就如何上好公开课,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对话,现将对话实录摘要整理如下。


问:借班上课,如何较快地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课前五分钟的谈话,我称之为黄金五分钟。这黄金五分钟,用好了,可以迅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借班上课,来不及熟悉学情,尤其是比赛课,规定不能接触学生,所以,这五分钟的聊天,就非常宝贵且重要了。


我以为,好的课前谈话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时间适度。时间以不超过五分钟为宜。时间太长,容易让孩子兴奋过头,对上课不利。


二是幽默亲和。老师的话语,要如春风拂过心田,让学生倍感亲切。同时,老师幽默亲和的话语,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课前谈话的最高境界,是寥寥数语,“秒杀”学生——学生瞬间喜欢、信赖甚至崇拜老师。这样,距离感没了,良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三是精心设计。好的话题,不但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经意间,导入新课。课前谈话,切忌问学生“大家紧张不紧张”,越问,学生越紧张。不少教师会随意地让孩子们猜自己的年龄,或者让学生自我介绍啊。这样的课前谈话,太随意。好的课前谈话话题,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话题,最好和本节课有关。好,下面开始举例子——


比如:上《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习作讲评课。我以QQ企鹅头像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三幅不同的QQ印象截屏,判断哪个是关于我的“好友印象”。在欢声笑语中,学生一下子放松下来。这样的聊天,也让学生初步领会,人物的印象,可以从多方面获得;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就这样,无痕地导入了新课。


又如:上《穷人》一课。我先出示作家莫言头像,让孩子们说说这是谁,长相有什么特点(因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孩子们大多看过莫言头像,不少孩子提及莫言眼睛睁开和闭上差别不大,头发稀少……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再出示张艺谋头像,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是因为《红高粱》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课前谈话,和《穷人》一课有什么关联呢?上课了,我出示作家雨果头像,再出示托尔斯泰头像,让学生猜测,他们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进而让学生了解《穷人》一课的写作背景:作家雨果所写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深深地打动了托尔斯泰,于是托尔斯泰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穷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在雨果的众多诗作当中,《可怜的人们》并不是很有名,但一经托尔斯泰改写,这个故事变得几乎家喻户晓,托尔斯泰的小说,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们走进《穷人》。


再如:上《金钱的魔力》,我从小沈阳的肖像漫画,聊到我自己的肖像漫画,最后呈一幅现讽刺漫画,告诉孩子们,漫画的共同特征,是“夸张”。上课伊始,我呈现马克.吐温肖像漫画,介绍作者笔名的来历。课的主体部分,我让孩子们感受马克.吐温作品“漫画式夸张”风格。这节课,就是围绕“夸张”来做文章的。漫画主线,贯穿到底。


这三节课,课前谈话的共同特点,都轻松有趣,又和课高度关联。




问:遇到带班教师指导过度或者学生基础较薄弱的情况,教师如何迅速把握学情,调整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体现增长呢?


答:上公开课,确实会遇到学生过弱或者特别好(准备得特别充分)的情况。老师要根据学情做出相应调整。有一次,我借班上《真人橡皮泥》素描作文课 。上课了,才发现学生都捧着我发表于博客的课堂实录。当场,我就换了另一节课来上。当然,大部分老师公开课内容是规定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更换。因此,要预先和带班老师说好,不要过度预习。另,教学设计时,就要遇到学生特别好的第二套预案——增加学习难度,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或相对拘谨,老师也不要急。可以用以下三招调动学习积极性。第一,教师要淡定。切莫时不时地提醒“大家不要紧张”。老师越提醒,学生越紧张。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不动声色地调整教学策略。这就涉及到第二方面的对策: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老师可以俯下身来,看着学生的眼睛,启发孩子在小组内大胆回答。等孩子答完, 摸摸他们的脑袋,竖起大拇指,在孩子耳边轻轻说:“你真棒!一会儿你来回答,好吗?”脑袋多摸几下,慢慢儿,举手就会多起来第三,多表扬,多赞赏。课堂上,孩子们最喜欢鼓励。鼓励,可以打破坚冰。这些方法都试了,不奏效。那么,我们可以彻底改变教学方法。面对基础非常薄弱的班级,我们可以大幅度降低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大刀阔斧地砍去一些教学内容。既然你是教师,就要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的真实学情为起点,不要老想着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当年,于永正老师遇到一个“死不开口”的班级,他愣是带着学生完整地读了两遍课文。后来,学生慢慢地开口说话了。




问:如果没有像您这样具备很高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公开课上,您是如何把握课堂的生成问题?如能力的老师,又该如何处理好这些生成呢?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我一直以为,一帆风顺、没有波折的课,不是好课旁逸斜出,才最美。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老师不要急,而要智慧地处理。怎么处理呢?有这样一些具体的技术:


一是追问。可以问学生:“嗯,是吗?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一是可以及时问清原因,便于做出回应;二是,可以赢得快速思考的时间。


二是讨论。老师暂时无法回应学生的问题,可以把“皮球”踢给学生:“大家怎么看?”这样,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三是提炼。面对有争议的观点,学生的回应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学会用关键词提炼几方观点。


四是存疑。经过讨论,还是解决不了,则可以存疑,把问题引向课外。有些问题,属于个别的问题,确实不值得花时间讨论,亦可存疑。




问: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与课文原旨不同甚至在价值取向上截然不同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


:还是按照上述四条策略来处理。另外,不要怕因处理节外生枝的问题而担心时间来不及。若问题真的值得讨论,且处理到位,可以让课堂大放异彩。钢琴家弹奏最精彩的乐章,往往是忘记曲谱时的即兴演奏。真正懂课的老师或者评委,并不会因你为动态生成耗去时间,而对精彩熟视无睹的。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