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的况味
打开此文的正确方式:先点击音乐,再静静阅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天阔云断雁叫断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一直很喜欢竹山这首《虞美人》,一如喜欢李后主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大凡词,流淌着“逝者如斯夫”之人生况味的,总会引发读者共鸣。
读着这首词,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不同人生时段听雨的场景。这雨滴,仿佛穿越了历史的尘埃,由蒋捷的词中滴出,一直滴,滴,滴,滴在了我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壮年时代……
1
小时候,我喜欢刮台风。
我喜欢刮台风前全家人一起抗击台风的亢奋心绪;我喜欢台风刮在脸上那刺激的感觉;我喜欢听刮台风时雨击屋顶窗棂时的噼噼啪啪;我喜欢刮台风时停了电,和姐姐一起点起蜡烛看《白发魔女传》《红楼梦》的书香味儿;我喜欢台风过后,去捡被风摇落的房前屋后未熟的梨;我更喜欢台风过后带着网兜到小河闸口捞鱼的感觉。
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听雨台风中。
2
逼近中年,少年时的那份洒脱与不羁,早已随雨滴进了岁月的深处。而今,我虽不用“壮年听雨客舟中”,但每每听到雨,那段关于听雨的奇遇,总会刹那浮现,清晰如昨。
那是十五年前的五一长假。我们约了温岭、玉环三个同学家庭,结伴到天台玩。
天台同学小何一家陪着我们,逛石梁、观飞瀑,游华顶、赏杜鹃,访国清、拜菩萨,一日行程颇为丰富。
下午四时许,是最后一站——探访万年寺。“深山藏古寺”,此话一点不假。在我们看来,天台最好的寺庙肯定数国清了。然而万万没想到,汽车七拐八弯的,翻了一座又一座山,绕了一条又一条路,苍翠的深山之中,居然藏着一个隋朝古刹!
古刹名为“万年寺”,是隋唐时留下来的,淡黄色的墙体斑斑驳驳,写满岁月沧桑。同学告诉我,这寺庙有1000多年了,规模不小于国清寺。
正欲进得寺门,忽然狂风大作,黑云翻墨,山雨欲来。我暗叫不妙,赶紧抱了三岁的儿子,拉着妻往寺庙里跑。其时车已开走,万年寺是唯一能躲雨的地方。没跑到大雄宝殿,雨便从天而降。好在同学准备充分,带了雨具,我们才幸没成为落汤鸡。
在大雄宝殿里,看屋外滴落的雨。雨又粗又疾,沿瓦楞直冲而下,滴在天井里,溅起高高的水花,连成濛濛的一片。雨下得格外大,噼啪噼啪声也越来越响,越来越密。这寺里的瓦,也是千年前的吧?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不知是否会敲碎这千年的瓦?
看这阵势,一时半会儿,雨是不会停了。天渐渐黑下来。小何做出了一个让我们兴奋不已的决定:今晚,就在这千年古刹住一夜,听一夜的雨吧。
于是,与庙里的师傅通融。师傅说,来了,就是缘,安心住下吧。钱呢,我们不收一分,但是,必须男女分开住。佛门净地,要一份清净。阿弥陀佛。
我们爽快地答应了。
雨,还是那么大。天井里的水来不及排,已经积了半尺深了。师傅带着我们,七拐八弯,到了一个很大的厨房,里边有好几个灶台。于是,自己动手做饺子,下面条。
屋内是腾腾的热气,屋外是哗哗的雨声。
很开心地吃了自己做的饭,一行人又在师傅的带领下,走向“下榻”之地。
我们牢记师傅教导,男的和男的住,女的和女的住,小孩不分男女,一律归母亲管。安顿下,我们聚在一个房间里谈笑。
师傅给每个房间点了一支大红烛。光线虽不很亮,但房间里的一切景物,清晰可辨。雨帘,已被夜幕遮挡,只能听雨肆无忌惮痛痛快快淋淋漓漓地敲着千年古刹的屋顶、瓦楞、墙壁、天井。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雨,不知疲倦地下着,下着。
房间里的我们,莫名兴奋,一丝睡意都没有。孩子在一边玩,大人在一边闲聊。怎么恋爱的,怎么结婚的,怎么买房的……
聊着聊着,忽然,不知谁喊了声,听雨吧。于是,整个屋子的人,都静了下来。雨,还是一如既往敬业地下着,一记,两记,千万记地敲打着,这千年的古刹。这雨,带着五月的温度,热情洋溢地下着,兢兢业业。看不见雨的样子,只能听听吧;嗅不着雨的味道,只能想想吧。听听,这五月的雨;想想,这仿佛下了千年的雨。
不知谁打破了这寂静,于是谈笑继续。
夜渐深,师傅几次来探看,示意我们该睡下。于是,男和男,女和女,孩子归母亲,道个晚安,回房睡去了。睡在这千年的古刹。
大概过了20分钟,不知谁来敲门。我以为是师傅查房,打开门,是另一同学。他说,我看了,师傅已经睡了,我们还是一个家庭一间房吧。于是,蹑手蹑脚地,静悄悄地,像做贼一样地,迅速换好房。
雨继续下,儿已沉沉睡去。我和妻,继续听雨。
后来,竟也沉沉睡去。
第二日,艳阳高照。满山杜鹃怒放,一如昨日,仿佛千年。
3
尽管过去了整整十五年,但千年古刹听雨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留在脑子里。耐人寻味的是,壮年听雨,不在“客舟中”,却在“僧庐下”。我们,也全然没有词人所描述的“天阔云断雁叫断西风”的凄凉与落寞,更用不着感叹“鬓已星星也”。有的,只是“红烛万年寺”的温馨。
那一夜雨声,一直绵延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