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祖父的园子》教后,可以这样让孩子迷上萧红作品

汤朝霞 祖庆说 2019-06-26




萧红共读群


(这是江苏一位老师建的微信群。这个群的老师,都是喜欢萧红作品的,也带着孩子们阅读萧红的文字,如果有兴趣,请扫描二维码入群,和大家一起徜徉在萧红的文学世界。)



  以下为浙江象山汤朝霞老师的文章,她用真实的案例,告诉你,学生怎样在十天的时间里,喜欢并迷恋萧红的作品……


因为张祖庆老师的解读,我爱上了萧红的文字。于是,我的学生便与《小学生萧红读本》相遇了。那十天时间里,我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萧红。课里谈萧红,课外也谈萧红;在校读萧红,在家也读萧红;白天想的是萧红,晚上梦的也是萧红。那十天,我们在萧红的文字世界流连忘返。



一、初识萧红,以朗读的方式爱上她


《小学生萧红读本》的文章,选自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小城三月》,题材差不多都来自于萧红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故事性也不强。选到读本里一篇一篇呈现时,完全像散文——本来嘛,萧红的小说就具有散文的特质。这样的文章不像儿童文学那样让学生一见钟情,如何让学生爱上它呢?


《小学生萧红读本》,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到学生面前的。那天,我说我最近爱上了一个人,等学生们意味深长地嘻笑过后,我告诉他们她叫萧红——一个女作家。不少学生表现出了“我也要读”的热情。但要人人爱萧红,恐怕没那么容易。此时,他们因老师的爱而爱,仅此而已。


朗读,可以检验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优美的朗读,可以架起作者、读者与听者之间的桥梁。而后,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呼兰河的四季生活》一文——




学生完全沉醉在文字的世界了。读罢,掌声响起。文章美,朗读也美——我可是好好练习了一番的——沉醉、鼓掌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书,很快就到了学生手中。学生们很快找到我读的那篇《呼兰河的四季生活》,并开始朗读起来。星期四下午放学前,刚好结束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我布置了如下家庭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完第一编,边读边写写感受、理解或疑问,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或者片段,直接在微信群里朗读,或在“为你读诗”上朗读录音,并在晚上7:30之后发到班级微信群里,相互欣赏。


那天的微信群很热闹。朗读得不算好,有疙疙瘩瘩的,有读错音的。但是热情高涨,微信群里交流不断。


之后的几天,朗读一直成为阅读这本书的重要手段。晚上或周末,我们在“为你读诗”里朗读,在微信群里交流;早读课、语文课,我们在教室里朗读,自由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接力读,各种朗读形式齐上阵。萧红的文字,多为短句,节奏明快,画面感强,读出声音来便更增一分魅力。无论欢快或是忧伤,都通过朗读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里的。


朗读,有助于激发阅读的兴趣,营造阅读的氛围;朗读,有助于学生吸收语言精华,形成语感;朗读,有助于理解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朗读,就这样让大家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萧红的文字。


二、迷上萧红,以聊天的方式发现她


对很多孩子来说,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自己得到的感受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对于文章后的“读与思”,不少学生也无法回答。所以,必须通过交流来分享感受,通过思维碰撞来丰富感受。


我尽力营造成比较随意聊天的交流氛围。围绕着一个话题——话题多数时间由我综合“读与思”中的问题提出来,有时由学生提出来。读读,问问,想想,聊聊,写写,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大家都是平等的对话者。


“我觉得萧红的语言很有特点,你觉得呢?”只要有了聊的方向,学生便可以打开话题聊很多他们的发现。作为教师,我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学生没有聊到我的发现,我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我的发现。事实证明,学生所聊的,跟我预先所准备的不谋而合。比如第一遍,我们聊了作者语言的特点,总结如下:(1)多用“了”,语言明快,节奏感强;(2)万事万物都有性格有脾气有情感,拟人、比喻多;(3)动作用词丰富而别致;(4)常使用方言词汇,乡土气息浓重。


但也有一些,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新发现的,或者直接就是学生发现,引发我共鸣的。在聊萧红读本第三遍时,就从总题目《祖父、园子和我》开始聊。先聊祖父是个怎样的祖父呢?再聊园子,萧红笔下的园子里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自由的,快乐的,顽皮的,像小孩子一样的。还聊到,园子里的一景一物都那么自由、快乐、顽皮,像孩子一样,那就是萧红自己心境的体现。说景物“像孩子一样顽皮”,这就是我事先不曾想到过,却又特别认同的。


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论,我一直很怀疑,它真的适合表述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吗?同样的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即使感受有所不同,也不过是思考的角度不同罢了;同一个角度若有不同的理解,一定只是细微的差别;别人想到了而我没想到,只是没想到而并非否认他的观点。聊着聊着,思维碰撞了,1+1>2了;聊着聊着,有时觉得别人说的比自己说的更有道理,有时就突然有了新感悟新发现。从来都不是,你聊你的哈姆雷特,我聊我的哈姆雷特。


聊聊读读,写写画画,整本书一共六编46篇文章,每一编都基本需要两节课时间,常常意犹未尽。那十天里,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早读课、午读课、语文课、阅读课、作业课,还有回家后的时间,我们都沉浸在萧红的世界里,乐此不疲。


三、爱上萧红,以仿写的方式靠近她


迷恋一个人,你会不自觉地想要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如果真的迷恋萧红的文字,那就一定会写出跟她相似的文字来。


聊完第一编,孩子们发现了萧红写作的秘密,再加上朗读形成了一定的语感,模仿着写一写就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了。我布置学生选择其中一篇来写作:


1.学习《风撒欢了》写写台风,或者你印象深刻的某一次大风或大雨;



2.学习《麦场》写一处景物,或者学习里面特别有意思的句子写几句;


3.学习写季节的几篇文章,写一写我们的夏天(春天、秋天、冬天)。


仿写,永远是作文教学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无论是小学低段还是高段。就像临帖,只有多临帖,多临各种贴,才能融会贯通,找到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高段学生的仿写,更要吃透作者写作的奥秘,模仿的是精髓。


上交的作文不可能篇篇精彩,但让我看到了阅读的力量,看到了萧红文字在学生心中的——即使不算扎根,不算烙印,至少也有鲜明的影子。


台风又盯上了舅舅的车,不知哪里来的洪荒之力,在夜里,神出鬼没地把操场上的车棚架子给吹飞了起来了,刚好砸中舅舅的车,唉,舅舅又得去修车了!


台风又来到大海里闹腾起来了,“哗——哗——”只见大海激起了千层巨浪,好像生气了,那场面十分雄壮。(李语墨《台风撒欢了》)



像这样能见到萧红影子的学生作文,很多很多。“了”字巧妙运用,多用拟人,万事万物都有性格有脾气,动作用词生动传神。


每一编,我们最终都会聊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于是每一编,我们都会一起拟出几个题目,说可以仿写。不过,过重的写作任务很可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甚至引起怨愤,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有些时候学生有自由选择写或不写,写成篇或者写片段;有些时候,我们以说代写,聊了作者的写作奥秘后,聊聊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方法来写什么呢,说说可以学习萧红从哪些角度去写。


例如,学习第二编后,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萧红写“看戏”却不写戏,也不写人怎么看戏,而是写打扮,写“聚会”,写热闹;写“庙会”,却不写“庙会”是怎么回事,而是写小孩子买玩具。那么,你有过旅游不看景的时候吗?有过逛超市不买东西的时候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又在哪里呢?于是学生便开聊起来,于是也就明白了,有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问题,也就可以从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去写作文了。


四、迷上萧红,以读后感的方式赏析她


仿写,是为了学习萧红的文字;读后感,是为了表达心中的一份情愫——对萧红的文字,对萧红的人生,对萧红笔下的人物。


正好到了该写读后感的时间了,可还来不及指导,我就要出差两天。于是我把读后感写作指导,换成了书面的形式。写过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写过一个长篇故事或小说的读后感,但是类似于《小学生萧红读本》的读后感,却从没写过,也明显比它们更难写。到底该如何写呢?这个时候,学生最需要的一定是例子。于是我写了写作提示和一篇下水文——《叹萧红,才厚福薄命运舛》, 印发给每一个学生。


等我出差回来看到学生的作文,能看得上眼的实在不多。毕竟,这样的读后感实在不好写,给个范文又怎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呢?但是,我却分明看到学生心中涌动的情愫,写祖父的,写鲁迅的,写小人物的,悲叹萧红命运的,都有。只是不少学生写得有点乱,写得不够深入。那就再认认真真地上一次读后感指导课吧,既不算作后指导课,也不是作前指导课,介于两者之间吧。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两点:


1.理清自己心中的感受,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2.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读后感。能按“评论+回答为什么这样说”的方法写一篇评论性读后感。


教学过程中,首先聊评论和感受: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萧红的人生、萧红笔下的人物或事件吗?


再聊写作内容,从我的下水文开始说起,发现我的题目就是观点,我的文章就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说萧红才厚?为什么说萧红福薄命运舛?


再以学到的方法来评价和修改两篇不错的读后感,让学生既看到更多的例子,又能通过共同的评价和修改,在心里形成读后感写作的图式。以裘晨曦《悲哀,因无知而起》片段修改为例:(楷体字是学生原文,括号内是师生修改建议)


有二伯,一个多么穷困潦倒的人!每天居无定所,连被子、枕头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功能。(有二伯的不幸,可再详,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但是当同样是可怜人的小团圆媳妇死了的时候,他却“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只因吃了顿好的!他的心灵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麻木不仁!(有二伯麻木心灵的表现,内容可以再丰富点,除了概括,还可以摘录简短的特别能说明他心灵麻木的语句)


评价和修改了两篇学生作文后,得出了两个结论:


1.评论性读后感,文章正题可以就是文章观点,文章回答“为什么这么说”的问题。


2. 如何回答“为什么这么说”:概括课文相关内容、摘录重要的原文片段、写出自己的评论。


最后讨论为读后感取题目和列提纲的问题。


指导课之后的读后感,果真质量提高了很不少。有几个学生的作文让我深深感动。女孩池艳燃的心思细腻,她《萧红之歌》,饱含深情,如泣如诉。看个片段吧:


突然,音乐变得沉重起来,那刺耳的旋律直插我心弦,使我不由得脊背发凉,这,这个穷困潦倒的女孩,还是那个在后花园里无忧无虑欢蹦乱跳的女孩吗?


“这就是家,没有阳光,没有温暖,没有声,没有色,寂寞的家,穷的家,不生茅草荒凉的广场。”谁能想象,这是怎样的日子?饥饿、寒冷、孤独包围在身边,这哪是家啊!与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后花园比,简直天壤之别啊!难怪萧红的一生如此短命,一个填不饱肚子,添不暖炉火的女人,一个连心灵都无处安放的女人,怎会长命?


但遗憾的是,虽然学生都明白了怎样写,但读后感的语言,真不是知道怎么写就能写好的。概括太难,写评论也太难,连摘录的原文如何与自己的语言进行衔接,也是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那就留点遗憾吧,再等一年,等大家读完了萧红的几本小说,等我们到了六年级,再对萧红文字写一写读后感,也许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感受。一切,都不可拔苗助长。



  




萧红共读群


(这是江苏一位老师建的微信群。这个群的老师,都是喜欢萧红作品的,也带着孩子们阅读萧红的文字,如果有兴趣,请扫描二维码入群,和大家一起徜徉在萧红的文学世界。)



阅读原文,搜索更多“小学生名家文学阅读周”的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