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期分享】共读、共写、共玩——《小学生萧红读本》悦读之旅

主讲 丁素芬 祖庆说 2019-06-26

共读、共写、共玩

——《小学生萧红读本》悦读之旅

        本期分享嘉宾:丁素芬

 亲爱的小伙伴们:

   晚上好!这个世界以如此开放的姿态向我们打开,人类阅读的存在空间是那么辽阔。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春天的晚上,和各位伙伴相约“名家经典读写群”,分享我在阅读路上的思与行,特别开心、特别幸福。借今晚的一个小时,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与萧红共处的悦读时光。

从《我和祖父的园子》谈起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人教版第十册有也一篇略读课

文叫《祖父的园子》。不久前又知道,还有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有“祖父的园子”。

教材中的名家经典选文还有很多,比如苏教版中出现的萧红、巴金、老舍、冰心等,还

有外国的,雨果、笛福等。也有一类不是名家作品改编,但与名家相关的,比如五年级有与鲁迅相关的课文《早》,六年级上册有与夏洛蒂·勃朗特相关的《小草和大树》等。这些名家作品或与名家相关的文本价值与其他文本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有必要由篇到类,作一个共性与个性的思考、梳理。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童真、童趣、快乐、自由是课文中无处不在的音符。反反复复与文本对话,我的思绪渐渐澄明。我对这一篇课文与整本书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以及学生阅读的缺失点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走进萧红眼中的园子、心中的园子、梦中的园子。然后,由萧红及己,抒写自己心中自由的园子。

《小学生萧红读本》的悦读时光

    我的班级读这本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寒假阅读(原生态自由阅读,重在读内容,读情趣)。

第二阶段:本月的两周浸泡式阅读。(师生共读,重在阅读发现、引导创作)

通过讨论,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第二阶段的阅读单

这六个阅读主题指向有一定的层次,寻找小城四季、呼兰河的人物谱、小城故事指向对书的内容的提取、梳理和发现,渗透写的元素,但这种写是看得见的迁移,是物的写作。自由的撒欢,是带有一种情感主题的仿写作,有看得见的物,也有看不见的情绪、情感的任性宣泄。创意“读者剧场”,这个核心词是“创”,书中是无形可仿的,需要借助学过的其他剧本创作或是从网上搜找学习资源,是最具原创价值的一次创写。“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其实是一封书信,致作者萧红的一封信。非常巧合的是,昨晚百班千人的直播中,高年段的苗苗导师和团队也设计的后续创写中也有书信一项。这个设计非常适合高年段整本书阅读,但同时也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写信的难度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提取、摘录信息,它是集背景、内容、感受、认识、情感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写作。

(1)寻找小城四季

  因为我做的课题是“四季读写”方向的,拿到一本书,总会自然地捕捉到相关的内容。萧红读本里面,有看得见的四季,也有看不到的四季,需要细读、借助对自然的认识辨识。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同学的四季分类当然不会一样,这个时候,孩子们比较喜欢寻找、发现,哪怕是珠丝马迹,也不放过,是非常好玩的阅读体验。现在正值春天,三月的小城里,有哪些春的姿态呢?我们继续来“绘春”。这里说一说“绘”。“绘”特别带有写意色彩,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命承接,一切皆可绘。这里的“绘”是超越单学科意义的。文和艺是不可分的。在这个过程中,很专注地绘自己眼中的、心中的春天。学科融通,“作品”的意识更强,学生安安静静地绘画,安安静静静地写作,那个场景很文艺。关于这个话题,我寒假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第4期,见字如面,与您交流。

(2)小城的人和事

  对于书中人物、故事的梳理和评价,同学们各有各的招。面对大众的人物树和人物描绘,故事串和感言,孩子们完成很轻松。部分同学喜欢做不一样的事情,也很棒!课间,常看到有的同学喜欢画阅读导图,有一些爱好者会围观,模仿学习。孩子在阅读中留下了这些词串,用自创的图式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这个思维的过程看不见,但生长看得见。最近在看美国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新视野》,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倾向差异很大,多样的阅读存在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组合。

(3)自由地撒欢

  这个话题受到第一期分享嘉宾汤老师的启发。我们在书中寻找任性、自由篇,同学们主要聚焦于两处,一个是《风撒欢了》,还有一处是《祖父·园子·我》那一组文。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雪雀跃了》,这个题目是大家帮她修改的。第一个题目是“雪跳舞了”,觉得不够自由;又改为“雪跳跃了”,动作不符合实际,也不够撒欢;第三次改为雪雀跃了。从形态的自由到内在的欢喜,就表现出来了。风和雨的关系最密切,所以很多同学写《雨撒欢了》,有仿的味道,也有自己的味道,写得还不错。也有写得更自由了,如《世界颠倒了》《闹腾的弟弟》《自由的星期天》等。

(4)  创意“读者剧场”

  读者剧剧场源于戏剧教学,但又和课本剧表演没。它主要是改编剧本+朗读表演,没有附加的道具等要求,是一种删繁就简的动态式阅读,在欧美国家的母语课程中常有运用。因为我所在的黄艳梅工作室的研究专题是“剧课程”研究,是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批文的一个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工作室,我有幸听到台湾的陈仁富的现场讲学与示范指导。这种带有“玩”的味道的合作创编和读演,同学们都特别有兴趣。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表演者。在寻找哪些篇目适合创编时,学生发现,适合的故事很多,但是人物一般都是两到三个,主要是祖父和“我”。讨论中,新的角色生成了,在儿童的阅读世界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蜻蜓会说话了,倭瓜会伸懒腰了,太阳会喃喃自语了……自由在园子里蔓延,在园子外生长。

(5)      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

   读一本书,要读序言后记,这本书的前言中,有一封祖庆老师致萧红的一封信。读完整本书,同学们再回读这封信,有了更深的体会。读着读着,也有话要说,拿起笔,把阅读的感受化作一封信,用文字与作者萧红对话,表达情感。


    这本书阅读之后,我们继续进入一个主题,我给学生发了这样的信息。


总结以上的做法,师生共读《小学生萧红读本》,我的关键词是“整合”,这个整合主要体现在:1. 课内文本与课外读本的勾连、整合,2.跨学科的整合 3.书本与自然的整合融通。关于名家经典书籍的阅读推进,我也是刚刚开始认真思考。针对高年段的学生,我努力想体现一种比较开放的、多样的阅读打开方式。想法不具体,做法比较比较粗糙。虽不成熟,却仍然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听信了导师的那句话:当你觉得做一件事有些吃力的时候,是最好的状态,那是你又要生长了。因为我想生长,所以吃力一点,我要努力去做。我还信了我导师的另一句话:大胆做,瞎做,也能摸出门道来。于是,我就不上规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如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可以是自由的。

最后,我想以两句话来勉励自己,也送给大家:我是一条鱼,一条游泳的鱼。原本在一个很小的池塘里,好多年之后,慢慢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于是,我又来到一个大大的池塘里,去做一条小小的鱼。我现在,就是一条小小的鱼。


感谢大家的陪伴和聆听,向优秀的人学习是我今后唯一的权利,谢谢伙伴们!

现场点评摘录

东莞吴桂贤:梳理一下丁老师与孩子们共读萧红作品的过程,可知孩子们经历了两个阶段的阅读。第一个阶段是读内容、读情趣, 这一阶段的阅读丁老师没有细说,可能是因为很多老师组织的班级阅读都做到了这个层面。不过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也就结束在这个层面。丁老师对我们重点说的,详细说的是阅读的第二阶段,师生共读,重在发现。她为我们提供的读萧红作品的六块内容,让我们感觉到层次很清楚。仿写、悟写、创意都在其中,如“四季读写绘”的无痕融合等等,我觉得丁老师说的这部分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丁老师为我们概括了她阅读过程的关键词是“整合”—— 课内文本与课外读本的整合,跨学科的整合,书本与自然的整合。在我看来,丁老师的经验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如何让学生把整本书读得深入。在班级阅读方面,我也是一个新兵,正和我的老师一起尝试做一做。等一个阶段之后,觉得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的话,我会主动申请,给我们一个晚上的时间向大家汇报,谢谢!

深圳杨婷:丁老师把《小学生萧红读本》以课程化形式推进,每个板块都看到丁老师的智慧含量。层层铺垫的序列化课程,学生充满智慧的创意作品,学生色彩鲜艳的绘画作品,都令人惊叹,可见丁老师背后扎实的语文素养和功底。 最后还要说两个关键词,选择与坚持。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一个选择。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选择。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还是做一个装睡的人,还是一个选择。祖庆老师曾经说过,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那么今晚听了丁老师的分享,每个老师都应该仔细想想自己的选择。要学习还是要追剧?只满足课堂单篇教学,还是在整本书教学中探索?固步自封,还是不懈努力?我想起郭史光宏老师的一句话:“不要因为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要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所以,我想说,选择了之后,就大胆地去做吧。做着做着,你就会看到希望。做着做着,就会听到花开的声音。不怕走得慢,就怕走走停停。再次谢谢分享的丁老师!

                                                                          【本期图文整理:管二凤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