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心里有学生,课堂就散发着飞翔的气息

王超 祖庆说 2019-06-26


【祖庆按】这位还没有转正的新老师,教数学,当着一年级班主任。却那样的勤奋善学,那样的阳光帅气。前几天,他一篇听课随笔发我。独特的观课视角和独到叙事手法,让我心里一动。谁能想到,这是一个教书不满一年的数学老师写的?


就让我们通过文字,认识这位阳光帅气又勤奋的"小王子”吧——照片中的他正捧着《小王子》,他,不就是个小王子么?!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课例《神奇飞书》,我去年听过“千课万人”版本。近日,朋友把张老师最新版本推荐给我,并特别关照:“仔细看,注意关注一个特别的学生。”

我不禁喜出望外。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地方,肯定又有不同的“遇见”。


听了20分钟,我有些纳闷:那特别的学生,怎么还没出现呢?


千呼万唤始出来,神奇的事情就此发生。


张老师问学生:“主人公莫里斯用了哪些方法救书呢?”


学生纷纷举手。


“我要找一位没举过手的同学发言”。


很快地,张老师找到了一位害羞的男生。老师慢慢地走向他,并蹲下身去。

“你一定发现了他用了哪些方法救书!对吧?”张老师微笑着注视着他,“你愿意坐着,或者站着回答都可以。”


“莫里斯用胶带把书粘起来”。孩子坐在原位腼腆地说。


“非常好,掌声!这位同学,接下来,当老师目光和你对接时,你就举手,可不可以?”男孩有些胆怯,并没有回应。


“拉勾,我希望你在这节课举手五次”张老师和男孩子拉了拉小拇指,满怀期待地看着他,转身,回答讲台前。


我不知道接下来这孩子会不会举手,但我无限期待神奇的到来,因为师生在课堂上有了美丽的约定。我想,当张老师看向男孩时,男孩也许会努力的举起小手。我期待着,张老师也期待着。


接下来发生的事,果然没让我失望。


时不时地,张老师主动贴近男孩,俯下身来轻轻地说:“会读吗?举手嘛!”


果然,不到五分钟,这个男孩在老师的鼓励下,勇敢的站起来。张老师耐心地指导他朗读,一遍又一遍。


孩子坐下,张老师的眼睛里写满了激励与期待。“我希望,我没看着你,你也能主动举手!”


终于,奇迹发生了!这一回,张老师没看他,这孩子居然主动举手了!

男孩儿第三次发言:“我发现莫里斯变年轻了!这是奇迹!”


“哇!我没有看你,你主动举手了,这也是个奇迹!”张老师真诚地夸赞,其他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课继续着。张老师不断地引导孩子去发现绘本的神奇之处,让孩子们讨论:莫里斯的书为什么开始不会飞,而后来会飞了。


孩子们新见迭出,课堂,渐渐有了飞翔的气息。


后来,张老师提了一个特别简单,看着屏幕可以不加思索回答的问题。


男孩果断地举手了 !张老师果断地请他发言了!这是男孩第四次举手发言了。

大屏幕定格在一个画面上,书的两边有一双手,老师问“这双手是谁的?”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的,有说是莫里斯的,也有的说是书本自己的手。男生再次举手了,张老师调侃他:“左手举手机会用完了,那就换只手吧!”


小男生会心一笑:“这是小女孩的手。”


答毕,张老师郑重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为他提前完成任务而欢呼,举行一个隆重的庆典吧!”


掌声四起。男孩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


张老师让他起立向大家道谢。


“我今后一定会更好!”男孩笑着说。


“为他的进步喝彩!”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故事并没有结束。


课堂接近尾声,张老师请男孩上台,与他合作朗读《鸡蛋人》这本有趣的自创绘本。刚上台,小男孩还有些胆怯,但看上去自如多了。他越读越自信,越读越认真。

下课,学生与老师散场后,我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张老师单独给男孩一本自己写的书,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临了,张老师给男孩一个大大的拥抱。


看完课,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平时上课很少举手的学生,为什么在这节课上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多次举手回答问题呢?我想,这和张老师用心鼓励与不断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于永正老师曾说:“教育,最让学生难忘的永远是细节。”


这个难忘的细节,让我想了祖庆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的话:课堂,应是“明星”的梦工场;教师应该成为“造星”高手。让每个儿童成为最亮的星星是教师一生的使命。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也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在今天的观摩课上,我看到了张老师的教育艺术。他用自己有温度的课堂,很好地阐述了他自己的主张:“教师是通过教促进学生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做报春使者,要俏也不争春”。


我心里一动,在听课笔记扉页上,写下这样的话:教师心里有学生,课堂就散发着飞翔的气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