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勇:让孩子的心灵自在飞翔 ——感受张祖庆的想像作文课《亚马逊河探险记》

吴勇 祖庆说 2021-10-10




总  评:

上作文课,特别是作文教学公开课,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而张祖庆老师不但迎难而上,而且还自觉地提高“难度系数”:一方面选择了对于孩子哪怕是成人生活中难以触及的“亚马逊河探险” 作为经历和体验,另一方面将孩子的“经历和体验”超乎于生活之上,建构于想象之中,这确实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下面就让我们欣赏张老师是怎样成功地跨越了这个难度,实现孩子心灵自由飞翔的目标的。


一、基于鲜活表象的想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想像力是以自身记忆表象丰富程度作为基础的。对于亚马逊河,绝大多数孩子都比较陌生,怎样让它走进课堂,使孩子形成丰富的记忆表象呢?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了这样的铺垫:其一,形成感知层面的表象。课前,让孩子收集亚马逊河的有关资料,让他们对亚马逊河有一个知识性的了解;课上,让孩子相互交流,在互动中,大家资源共享,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从而使亚马逊河逐渐在自己的视野中丰盈起来。其二,形成感性层面的表象。在孩子的展开想像前,教师播放亚马逊河的风光片和《冲出亚马逊》电影片段剪辑,并且教师结合课件画面进行互文性叙述。这一环节,让孩子记忆中的知识活化为鲜明的表象,并且逐步清晰化、形象化。其三,形成情境层面的表象。在想象活动的开始,张老师让学生闭上眼,进行了一段“情境化”的叙述:“各位探险队员,经过认真的筹备,亚马逊河假想探险活动今天开始了,我们先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请大家背上行李,系好安全带,飞机起飞了(伴随飞机起飞声)乘坐国际航班飞往香港,再从香港转机飞往智利(响起飞机降落声)。好,智利机场到了,请大家背上行李,准备出发…… ”教师的煞有介事,将孩子们带入一个模拟的情境中,使他们身临其境。此时,孩子们全身想象的毛孔都被打开了,呈现在眼前的不是窄小的课堂,而是亚马逊河葱郁热带丛林;他们不再是课堂上的学习者,而是挑战自然,挑战生命极限的探险者;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关于亚马逊河单调的文字描述,而是风光迤逦、危机四伏一个个探险的场景。这三个层面依次展开,使孩子脑海中的表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动感,此刻,孩子们的想像的羽翼已经被打开,想像如同蓄积的山洪,一旦打开闸门,便会奔涌而出,顺势流泻!


二、基于智能边界的想象


有位诗人说得好,想像的犹如展开的双翼,一边挂着智慧,一边挂着才能。说得真是精到!想像的确需要智慧和才能,否则它会变得信马由缰、漫无边际,成为典型的“空想”。在想像作文训练中,这两方面体现得尤为重要。在《亚马逊河探险记》一课中,张老师把想像定位在“探险”这个点上,而整个“探险活动”就是孩子的想像过程,就是孩子的写作过程。对于一个生长在“温室”中的小学生来说,要成功地经历这次“探险”,顺利地完成这篇习作,必须凭借一定地智慧和能力。张老师在教学中,似乎成竹在胸,他为孩子想像成功地竖立起三块“边界”。边界一,课外积淀。在古今探险家中,你最佩服谁?并说说佩服的原因。对于小学生,他们非常喜欢阅读 “历险记” 一类的课外书籍,观赏“地球的故事” 等一些电视节目,于是鲁滨逊、德·立昂、麦哲伦等一些探险英雄面对困难、战胜死亡所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会持久地“固着”在他们的记忆中。“在古今中外的探险家当中,你最佩服的是谁?” 在张老师的召唤下,潜藏在孩子记忆深处的探险英雄呼之欲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自然转化到孩子的笔下,幻化到自身的“探险”行动中。边界二,提供工具。为了使孩子在“探险”中战胜困难,张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探险工具超市,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三样工具。孩子的选择需要智慧和才能,因为选择工具的过程,就是孩子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险境进行预想的过程。让我们听听孩子的发言:“消毒垫子的作用是队友要是被咬伤,可以马上消毒,不让毒性扩散全身;带手电筒是因为亚马逊河那边是非常黑的;带麻醉枪,用麻醉枪射猛兽”,“我们小组决定带指南针、小篷帐、麻醉枪。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在迷路失散的时候,找到出口;帐篷可以让我们在露营时预防那些蚊子、吸血蝙蝠……”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选择,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想像作文做好铺垫,打下伏笔。边界三,友情提示。张老师为了让孩子写好想像作文,给他们提出三个明确的要求:A你的经历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吗?B探险队员们相互合作齐心协力了吗?C你所带的探险工具都派上用场了吗?这三条提示,旨在在调动孩子的写作智能,将探险活动写栩栩如生,绘声绘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引导孩子要把探险的“亲历”想得具体,想得生动;“相互合作齐心协力”意在引导孩子要把小组的群体的活动作为想像主体内容;“探险工具派上用场”其实提醒孩子要以选择的“探险工具”为原点展开想像,进行写作。有了探险“智能”参与下的想像,有了写作“智能”引导下的叙述,学生虽身不能至亚马逊河,但是笔下的探险活动却有了心灵上的 “神往”,因而洋溢着跌宕,弥漫着神奇,充满着惊险。


三、基于生命关怀的想象


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一书中,关于“想像作文”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情感在想像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张老师的《亚马逊河探险记》一课似乎正在践行着这样的思想,在这堂想像作文课中,充溢浓浓的生命情怀,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乎一切的情感存在,这堂想像作文课才显得如此有情趣,如此有意蕴。首先是温情。在观赏了亚马逊河的风光片和《冲出亚马逊》的短片后,有几个孩子因为危险不敢迈出探险的步伐。教师的处理充满了人情,先是对不敢去孩子表示理解:“人不管做什么事,应该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后进行鼓励:“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最后给予呵护:“(凑近这个孩子关切地)待会儿老师会保护你的!”在张老师的脉脉的温情下,每个孩子都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勇敢地踏上了历险的征程。即使他们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不会害怕,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总有一双深情的目光在关注和期待着他们。其次是善情。在张老师引导孩子们选择探险工具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放弃攻击力更强的“冲锋枪”,而是选择了一支可以防身的“麻醉枪”。张老师立即抓住这一细节,追根究底,这时孩子们的心底暗香涌动:“因为我觉得动物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伤害他们”。自古以来,探险活动都充斥着血腥和暴力,而在孩子的眼中,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探险活动却包蕴着生命平等、关爱众生的人性主题,这种友善让人类更加伟大,让儿童更显可爱,让课堂更加张显出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友情。在学生的习作赏析中,我们体验到一种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情怀。在他们的作文中,每当写道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是自己的同学;每当临近死亡时,舍身相救的依然是同学,在这个流行着“为自己而活着”口号的今天,孩子的所想所写无不闪耀着灼灼的人性光辉。当然这与张老师的提倡的 “团队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是合作,是互助,让探险活动更精彩;是友情,是关爱,让孩子习作更灵动。多少年后,当孩子们再次回味这节精彩的作文课时,他们可能会忘记探险选择的工具,可能会忘记自己所历经的险境,但是永远留驻在心间的可能是张老师的温情、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善情和源自于团队的友情,这些情感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无限想像,涨涌起无比的热情。


纵观张祖庆老师的想像这节作文课,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丰富而鲜活的表象,为孩子的想像支撑起更加广阔的天空;厚实而有效的智能储备,让孩子的想像充满了智慧和秩序;恒久而真挚的情感,使孩子的想像极富润泽和张力。


《亚马逊河探险记》尽管已经结束,但张祖庆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探险”仍在进行,让我们翘首以盼他成功跨越的另一高度的喜讯!




(此帖转自《中小学作文教学》,感谢编辑的编发,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