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下钞票雨是不行的,那会让这个世界的人们都变成懒汉的。”
“老师,下作业自动写作机雨是不行的,那样我们就再也没人交作业了。”
“老师,下金猪雨不可能的,因为黄金做的猪掉在头上会砸死人的。”
【此文转自“东南教科院”微信公众号,特此致谢!】
(一)儿童的想象需要牧养
常常听到有语文老师说,“这节课,我要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我常常觉得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窃以为,想象力是从人的生命根性中汩汩流出的,不需要刻意培养,只能靠悉心“牧养”。怎么个“牧养”?就像牧民们让小羊羔打小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羊儿就会主动地吃到很多鲜嫩的草,久之,羊儿就长得壮壮的。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大抵如此。孩子一生下来,他就有与生俱来的想象禀赋,只要我们不给孩子太多的束缚,让他们在想象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学生的想象力也会与日俱增!所以说学生想象力要“牧养”。当然,“牧养”不同于“圈养”,更是不是“放养”。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语文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
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儿童写诗,诗写儿童。”儿童的语言也许缺乏成人的逻辑,成人的深度,成人的圆融,但那些幼稚的话中往往流淌着汩汩的诗情,这是成人所不具备的。试看如下几例:
冬天,5岁的孩子看见妈妈在呵气,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你呵出来的是火一样的热情。”
母亲非常喜欢旅游,带孩子旅游了好几个地方后,问6岁的儿子“旅游是什么?”“妈妈,旅游就是在大自然中走动。”
妈妈是当老师的,因为是星期六,躺在床上睡懒觉,显得很慵懒。7岁的儿子对着妈妈的脸兴奋地说:“妈妈,我看见你的脸上写着一个‘六’!”
不得不承认,儿童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不着边际的话语,却极富想象力,有时就是一首毋须雕琢的诗。如果我们老师从语法角度对儿童的语言进行修改,规范则规范矣,但是灵性却荡然无存。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诗”勃发着瑰丽的想象。但是他们的诗性也很容易摧折,需要成人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儿童守护牧养想象的草原,因为草原是很容易被沙漠化的。而事实上,有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侵蚀、破坏草原的罪魁祸首。我很多时候,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打着规范语言的口号,干着扼杀想象的“勾当”。
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给孩子们读了外国作家写的童话《糖果雨》,接着老师让孩子想象:“假如你的天空会下一场神奇的雨,你最希望下什么雨呢?”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会下钞票雨,手一伸,就是一把一把的钞票。”有的说:“会下金猪雨,黄金做的小猪一只只掉下来,可好玩了!”有的说:“我会下一场作业自动写作机雨,写作业就不用发愁了。”……孩子们的想象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老师接着追问说:“你认为谁的想象最合理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逐一否定了同伴的想象:
“老师,下钞票雨是不行的,那会让这个世界的人们都变成懒汉的。”
“老师,下作业自动写作机雨是不行的,那样我们就再也没人交作业了。”
“老师,下金猪雨不可能的,因为黄金做的猪掉在头上会砸死人的。”
看完这个案例,我想每一位老师都会陷入沉思:儿童想象力是怎么被扼杀的?一个原本非常巧妙的想象话题,应该能引发学生更多精彩的想象,却因着“谁的想象更合理”这一糟糕的问题,想象之门无情地关闭了。这就是典型的“圈养”而不是“牧养”。
还孩子们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这是最好的想象作文指导策略。
(二)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给想象作文和写实作文相提并论的地位,过去曾经争论不休的“作文能不能虚构”的话题,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这是理论上的巨大进步。那么如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切实将“牧养想象”的主张落到实处呢?想象作文教学有哪些实践形态呢?很多老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丰富的样式,这些样式很难用统一的尺度去分类,且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个人比较认同汪士喜老师的分法,他认为想象作文可分为“材料类想象作文”和“假设类想象作文”。
材料类想象作文,又可分文本材料的作文、具象材料作文、抽象材料作文。说得白一点,文本材料就是提供文字材料,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写作文;具象材料作文,就是根据一些物品、图画进行想象作文;抽象材料作文,提供几个词语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故事。比方说于永正老师曾经上过的《歇后语编故事》,这个就是典型的抽象材料作文。
那么文本材料作文又可以有哪些常见的样式呢?(表一)
| |
老课文新演绎 | 选取比较经典的故事,让学生不改变结局重构故事,或者改变结局重新演绎故事。 |
旧故事谱新篇 | “水煮”成语,让孩子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和笔法,改写古色古香的成语故事。 |
新材料编故事 | 提取一些比较新鲜的材料(如新闻图片)等,让孩子们想象编故事。 |
按提纲写故事 | 给孩子们一个故事提纲,让他们抓住想象点进行扩写。 |
续写经典故事 | 选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去掉结尾,进行续写,然后与原文对照。 |
这类想象作文,学生不需要去选择习作的题材,其着力点在于怎样利用现成的材料,展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并将想象结果记录成文。此类想象作文,教师要重在思路的引领。很多时候,学生不会写想象作文,关键在于不是词汇贫乏,无话可写,而在于不知道怎样具体展开想象。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学生学生想象的饱满、酣畅、自由的展开,这直接决定着想象作文的成功与否。这种展开,靠告诉无异于缘木求鱼,靠解说则极易使想象折翅从而跌入黑暗的思维谷底。因此,学生的想象只能唤醒。教师要靠自己充满启发性的语言,靠学生之间的相互碰撞,靠留出整块充裕的时间,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想象之神,而不是用教师的告诉与解说去替代、束缚甚至扼杀学生的想象。这种召唤,就像是一味味药引子,酵化出学生想象世界的生动图景;又像是一块块吸铁石,吸附起学生心灵空间的每一个可资玩索的细节。
下面再来看看具象材料作文的常见训练样式。(表二)
类 | |
创图作文 | 让孩子们参与图的设计与改编,想象作文(详见举例)。 |
图形作文 | 教师画一个三角形或圆形乃至其他图形,让学生添上几笔,然后编一个故事。 |
物品作文 | 摆放一些物品,让他们去写作文。如:堆放一些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像枪、笔、布娃娃、汽车模型,引导学生想象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
音效作文 | 观影像,听声音,展开想象写作文。 |
卡通作文 | 以各种文学形象,影视形象,动物形象,卡通形象等为凭借,组合起来编故事。比如:三毛、皮卡丘、葫芦娃、奥特曼、机器猫、米老鼠、一休,一大堆卡通人物在一起,想象会发生什么故事。 |
绘本作文 | 利用图文并茂的绘本,引导孩子们阅读,选取一些可以想象的点,创编故事。 |
何谓“具象”?“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也!凭借直观形象的材料,借此展开想象写作,是这类想象作文的共同特征。此类作文的指导,教师要善于选择色彩明丽、形象生动、冲击力强的音画或实物,勾起孩子强烈的想象冲动,促使他们融通斑斓的生活世界与奇异的想象世界,进而打开美妙的想象之门。此刻,孩子们就会经历前所未有的想象体验,他们不觉得这是在作文,而是在体验生活,丰盈心灵,创造人生,作文成了他们留驻美好的副产品。作文完成之时,即是高峰体验之刻。
下面谈谈假设类作文。这类作文以时空及角色、功能假设为主要特征。(表三)
| |
时间假设 | 让孩子们写一写《五十年后的我》、《二十年后的同学会》、《八十年后的宁波》...... |
空间假设 | 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一个从未生活过的空间,想象自己的生存状态,“记录”成文《火星上的十天》、《亚马逊河探险》、《月球之旅》、《玛雅考古》、《生死罗布泊》…… |
角色假设 | 《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市长》《假如我是外星人》…… |
功能假设 | 赋予某个事物以原本没有的本领:如《长翅膀的鞋子》、《神奇的飞毯》、《万能手表》、《隐身衣》、《不老药》、《会飞的狗》《假如一天有三十小时》等。 |
这是一种“无中生有”式的作文,往往需要调用孩子的生活经验与智力背景,孩子的积累越丰厚,那么他们的“无中生有”便越精彩。例如“空间假设”类作文,就是一种基于虚拟生存和陌生空间的想象。凡是学生没去过的地方,且向往去、值得去的,老师可事先让他们去阅读大量的背景材料,让他们假想置身于这个地方,通过想象,虚拟体验。有了知识的储备和体验的积累,孩子们就可以写一系列“无中生有”的文章,常常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因为习作前,学生经历了充分的“前作文”的过程(著名的作文教育专家李白坚教授提出来的新主张)。孩子们在作文之前,其实已经在“作文”了,他们在积累词汇,积淀知识,积淀情感,积淀智慧。有了这样的充分积淀,作文才能厚积薄发。
其实,所谓的样式,只是大致的划分而已。只要老师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得当的指导策略,就可以开发出很多类型的想象作文,孩子们也会在我们的引领下走进神奇的想象王国。
(三)让儿童在想象草原上“撒欢”
那么,在想象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始终贯彻“牧养想象”的主张,进而让孩子们拥有自由的心灵世界,在想象的草原上尽情“撒欢”呢?
首先,慎提“合理”。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主张,语文老师不要轻易在想象作文指导的时候,过早对提出孩子“想象要合理”。若如此,孩子们就会太多地揣摩想象是否合理,这样一来,他们的想象便会变得沉重而缺乏灵动。我想,只要孩子们的想象不是反人性的,不是极为低俗无聊的,就随他去。若真出现类似的倾向,老师可以通过评改与孩子对话,适当引领。上文引述的某个孩子希望“我的天空下一部作业自动写作机”,孩子觉得写作业很累,他想通过想象来倾诉自己的心灵,这没什么不可以。文字的背后是一颗鲜活的心,很多时候,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要允许孩子们在文字中有所诉求,我们无须拿起一枝无情的红笔,给他们的精彩想象打上大叉叉。我们要宽容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宽容,有时是够造就天才的。
第二,慎于“升格”。“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很多老师时刻不忘自己是老师,总喜欢在学生作文的结尾上一句“有思想”、“有内涵”的句子。于是孩子作文中,经常出现“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的程式化的结尾。这种贴标签,加帽子的文章,往往司空见惯。
一个孩子写了一篇《爷爷老了》:
老了多可怕,爷爷老了,说话漏风了,走路拄拐杖了,两颗门牙也“下岗”了。
老了,真可怕!
本是多么富于童趣的一篇好文章,可孩子的语文老师却觉得文章“思想有点消极”,于是给改了一个结尾“老了没什么可怕的,就是剩下一颗牙齿,也要让它成为铁齿铜牙”。这么一改,童趣没了!一篇好作文就是这样被扼杀了!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的习作积极性——“淡化升格,多就少改”是一条比较好的策略。尤其是想象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孩子们的想象自由驰骋。当然,“淡化升格,多就少改”,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胡思乱想,也不是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适当的章法,还是要讲的。“无拘无束想,有章有法练"(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先生语),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尺度,要靠教师的教育智慧。
第三,慎用范文。想象作文教学中,老师的范文用不用?窃以为,适当的时候还是要用的,尤其低中年级的孩子,处于习作起步阶段,很需要老师的示范引路。到了高年级,要先放后收。老师要先让孩子们自由表达,因为一旦范文过早介入,孩子们会受范文的制约,文章就会大同小异。而将范文适度后置,经由教师引领,再让孩子们去修改,会给他们以豁然开朗的启悟。范文最好直接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写得非常的幽默,我让学生学习怎么样把文章写得饶有趣味。孩子们兴趣盎然,仿得有模有样。
第四,阅读佳作。优秀的儿童文学,大部分都充满着神奇的想象。这类书,非常好玩,创意多多。让儿童多阅读这种和他们的生命天性相契合的佳作,他们就能够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获得阅读的欢愉,进而获得更多想象的灵感。读这样的童书,儿童的嘴角是上扬的,心情是愉悦的,他们的想象随着作者曼妙神奇的文字飞扬。《神奇飞书》《苹果树上的外婆》《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彼得.潘》《晴天有时下猪》《电话里的童话》《夏洛的网》《纳尼亚传奇》《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好玩的,想象力充沛的书,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儿童长期阅读这些元气淋漓的书,慢慢地,神奇的想象因子,就植入了他们的生命。
想象作文,一个永恒的命题。我想,只要语文老师走近儿童,尊重儿童,蹲下来倾听来自儿童心灵深处的声音,慷慨地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那么,儿童的想象之门,就会悄然洞开。
转自“”东南教科院“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