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如何设定整本书共读的教学目标(答群友赵坚问)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前个星期,在“名家经典读写”微信群中,收到江苏群友赵坚老师的提问——


先感谢祖庆老师,希望老师能在百忙中指点迷津!


共读名家读本,共读一本书,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多的自由。我们喜爱自由,它赋予我们创造的责任,给了我们更多创造的时空;我们也害怕自由,因为在自由中我们会迷失方向。共读一本书,课程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面对学生差异,的确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何设定高标?为了保底,如何设定低标?


请老师帮助我从模糊走向清晰,以更好地指导实践。谢谢!




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是很多一线教师很想问的问题。说实话,之前,我还真没有很深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既然群友如此信任,指名让我回答,我也就试着回应。当时在高铁上,用“一指禅”码了九百多字,算是初步回应。


回答毕,觉得有些话,还没有讲透。今天,试着把当时没讲透的话写出来,算是对这个问题的升级版回应吧——


一、先考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设定整本书共读目标前,我们应先思考,为什么要带学生读这本书。这个问题很重要。


当前,儿童阅读呈现碎片化状态,很少有老师对儿童的阅读进行整体构思。看到《夏洛的网》很感人,觉得适合三年级读,于是,读;看到《昆虫记》适合四年级读,于是,读;看到《草房子》适合五年级读,于是,读!


这样的阅读,有些随心所欲。因为,整本书阅读,一旦进入课堂,它就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岂能如此轻率?


因此,我以为,在思考整本书阅读目标之前,教师要先站在课程层面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要选择读这本书?它与教材有什么关系?需要几课时完成这本书的共读?课内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如何微调?


其实,不仅仅这一本书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整册教材乃至于整个小学阶段,都要做这样的通盘思考。否则,整本书阅读就成为了西瓜皮。


具体到每单元的课程内容落实,我想借用这样一个框架来解释——


我想,这个框架,比较好地把“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打成一个资源包,形成一个“大单元”。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资源重组?因为,大部分一线教师,是没有重组教材单元能力或时间的——少数老师例外。对于教材,我们可以不用轻易打乱,可以原封不动地按编排顺序教学。该精读的精读,该略读的略读,在此基础上,每单元进行一次群文阅读,每月进行一次整本书阅读。这就形成“单篇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阅读生态群。单篇打基础,群文促发展,整本书提素养,三类阅读形态,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目标群。


建立这个资源包,选文是关键。主要思路有三条。一是按照人文主题组建资源包;二是按照阅读策略组建资源包;三是两者交叉的思路。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童年主题课文为例——


先来看课内单篇阅读。精读有四篇:《古诗词三首》《童年.冬阳.骆驼队》《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这是教材里的五篇课文。可用6课时完成四篇精读课文的教学,1课时完成略读课文的教学。


接下来,是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有2选1套餐。第一套餐是《名家笔下的童年》,可以选择萧红的《跟祖父学诗》、高尔泰的《时来运转》、沈从文的《捉蟋蟀》,还有教师自己写的《两个水鬼》,四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寻找童年趣事写作策略。第二套餐是《海峡两岸三地童年组诗》可以找台湾、香港、大陆三地关于童年的组诗进行比较性阅读。


最后,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可以三选一。


第一本,我们由林海音的《童年.冬阳.骆驼队》,拓展阅读《城南旧事》。读读书,看看电影,讨论讨论,这是一种选择。



第二本,也可以用《草房子》+电影。《草房子》讲油麻地一群少年的成长,也跟童年生活有关。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研究曹文轩是怎样写童年的生活,也可以研究这些少年最欣赏哪一个,给自己最欣赏的少年写一段颁奖词。这是一种比较性阅读。


第三种选择,把我自己编的《小学生萧红读本》引入课堂,让学生读一星期时间,找到写园子和祖父的内容,让孩子进一步认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然后,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这是按照人文主题来组建大单元。就这样,我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一单元一单元地去组建。这样,我们便能把整个12册课文组建成由一个一个大单元组成的学习资源包。而且,这些阅读内容,大部分是在课内完成的。这样做,最大的优势是,原本需要在课外阅读的内容,合法合理地走进了课内,且儿童的阅读半径,几十倍地拉伸。


阅读,唯有走课程化的路子,才会更有成效。


这也就是我要回应的第一点:设定一本书共读目标之前,先思考为什么读这本书。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第二,再来谈一本书共读的基础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我想,整本书共读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保底目标,应该是和教材单元目标一脉相承。是对整个单元语文学习目标的整体适度提升。这个保底目标,不同年段、不同的文体、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五年级写人单元学习后,师生共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应该聚焦冯骥才短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津味语言特点、用鲜活的细节刻画的小人物的方法,这是保底目标。而发展性目标,则可以设定为仿照冯骥才的写作手法,写写身边的俗世奇人或同学、伙伴。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阅读冯骥才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系列文字。


此外,科幻小说、成长小说、探险小说、动物小说,寓言、童话、科普(非连续性文本)诗歌等等,都有不同年段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即便是同一年段,也可以有所侧重,有的偏重阅读策略,有的偏重由读学写,有的侧重风格欣赏。


第三,整本书共读不同时段,有不同的目标。


导读课,分享课,延伸活动课,都有各自的使命,目标也不一样。


先说导读课目标。


无论是哪本书,导读课的基础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一本新书的兴趣;


第二个,就是鸟瞰整本书内容,了解这本书的的梗概;


第三,对作者、写作背景或相关评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三方面的目标,有时候都需要,有时候可选择其中一二。当然,导读课,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渗透阅读策略。如果仅仅把导读课定位在前三个目标,那是用不着上40分钟的。五、六分钟,十来分钟,够了!导读课,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要从导兴趣走向导策略。


比如,我最近上的《灵犬来茜》,就是一节导读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阅读暗示性开头、观看电影和现场共读片段,尝试学会根据暗示性开头、生活经验、上下文和阅读经验预测下文的策略。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向了预测阅读的策略。


再说分享课的目标。


所谓分享课,就是经历一阶段师生共读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感受发现与。这样的课,目标就更为多元了。指向文学的,指向策略的,指向方法的,指向写作的……都可以!


比如,最近上的《忠犬八公》这节课,我带着学生完成一下四个板块的学习活动——


1.借助插图和电影剧照,回顾故事整体内容;


2.讨论八公和教授彼此眼中,是什么样的存在?


3.播放美国版和日本版的电影结尾,讨论更喜欢哪个版本的结尾?


4.讨论:八公等了十年,还是等不到教授,这样的等待,值得吗?




这四个板块,分别指向四个目标:


第一个板块,指向于图像化阅读策略,把文字还原成图像,通过对图像的整理,把握故事情节;


第二个板块,指向于通过移情阅读,走进角色内心世界,抓事实、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个板块,指向于比较阅读策略的培养;


第四个板块,理解等待的含义,升华本书的阅读主旨。


而这四个目标,我们似乎都可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内容与目标中,找到相应的条目。具体的,不阐释。



最后说说延伸课的目标。


整本书阅读的延伸课,更多地以活动来呈现,而不是课。阅读沙龙、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朗读等。这样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体现为行为表现。此处不赘述。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定整本书共读目标的时候,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一本书,可以开掘的元素,是很多的。花个十几节、二十节课聊它,都不为过。但是,课堂时间是个常数,一旦任性,就会失控,课文教学,就会受到冲击。因此,我们要精心选择最能凸显这本书特色的,以及和这个单元教学高度吻合的点。一般来说,花在整本书共读上的教学时间,以不超过一星期为宜,一般3-4节课,足矣(整个读书过程可以持续半月到一个月)。一本书,是读不完,也是读不透的。教师带着学生发现这本书的几处精彩,点到为止,剩下的,让学生慢慢和书谈一场长长的恋爱。


第四,整本书共读,目标是开放、生成的。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课文教学,目标可能是混沌的、多元的、生成的。师生就像拉家常一样,聊着聊着,聊出智慧,产生火花。从这个意义上说,整本书共读的目标,可以适当留白。有时候话题来自学生,教师事先不知道学生到底会对什么感兴趣。教师更多地根据学生的疑点、兴奋点,即时生成教学资源与目标。


其实,我一直觉得整本书共读,不要太像语文课。只不过,我们是在语文课上聊一本书,有点像课的样子而已。兴致勃勃地聊起来,两眼放光地聊起来,小脸通红地聊起来,本身就是目标。这样的聊天,更多呈现一种开放、混沌和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教师有比较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课堂调控艺术。否则,驾驭不了这样的聊课。




总之,整本书的读写目标,应该整体构思,因书而异,因生而异,因时段而已,适度预设,适时生成,走向丰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