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小学语文老师歪评2017全国高考作文题
【写在前面】
高考作文题,是继春晚后,被吐槽最多的话题。
这不,语文考试一结束,网上铺天盖地关于作文题的各种点评、吐槽。
这,一方面说明了广大老百姓对作文考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从整体上大家对高考作文命题期望值与现实落差之巨大。
本人是小学语文老师,没有教过高中,也没有参加过高考。本没资格点评高考作文。但,既然作为全民吐槽的话题,作为普通网名,站在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发表对高考题目的一点浅见,也许,是允许的。
欢迎各位耐心读完我的长文,就题论题,在文后留言。不欢迎超出题目范围的讨论。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的感受】
此题出得甚好!
(1)关注当下,贴近社会,倡导学生阅读“社会”这本大书,防止死读书,读死书;
(2)写作目的明确,有具体的交际对象,属于“交际语境写作”,吻合“作文就是自我对话和与人交流”的理念,防止泛滥抒情、无病呻吟。
(3)给考生比较大的发挥空间。考生可以围绕12个关键词,进行多种组合。一种是“同质组合”,可以组合出“休闲中国”、“文化中国”、“发达中国”、“美丽中国”、“开放中国”、“时尚中国”……等话题;一种是相关组合,比如,选择“高铁、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将高速发展与生态失衡、道德滑坡进行组合。这样的自由组合,将会让这道题的写作呈现无限可能。组合的过程,最能考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4)最值得称道的是,让学生“明确文体”,也就是此题“文体”是开放的。甚至可以“写成诗歌”。其实,我最反感一些地方高考作文后面“诗歌除外”的规定,为什么诗歌要被排除在外?是怕阅卷老师对诗的理解差异太大,评分有失公允?我一直不太明白。
【一点建议】
如果“允许自己写一个关键词”,那就更好!这样,开放度就更大,组合会更多元!
全国卷(II)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的感受】
相比全国卷(1),此题中规中矩。亮点是从六句中,选择两三句,作为立意的基础,这个有一定的开放度,也貌似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总体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少,题目没有明确的交际语境: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谁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语境脱落”的文题。关键,此题给一些学生套作的可能。
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的感受】
此题,不予评价。
北京卷
说纽带或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我的感受】
此题总体不错。
(1)题目二选一。一论说,一记叙;一写实,一想象。
(2)第一题属于话题作文,范围较大,考生有可较大选择空间,可以多角度立论,能较好地考量立意、构思的能力。
(3)第二题是亮点,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学生要想完成好这个任务,必须大胆推想32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科技、文化、教育、交通……等领域有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属于想象能力的考查;同时,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大主题,必须精心裁剪,以小见大——这是选材和布局能力的考量。而且,这个考题,还综合考查学生叙述和描写的能力。拍照过程——叙述;照片内容——描写。如果考生不仔细审题,有可能会只叙述不描写,或者只描写,不叙述。
总之,北京的卷子,大气,开放,考查全面,属于比较好的作文题。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我的感受】
如果我在考场里,面对这样一道题目,我会纠结好长一段时间。到底写什么呢?出卷人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用“家里几度换车的经历”,反映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
用“不少人开着豪车,却乱闯红灯”,呼吁国民素养急需提高?
车,开一段时间,要保养;人,工作一段时间,要学会休息。这就是蕴含着的人生哲理?
我还真想不出来……这题目,是太浅,还是太深?
天津卷
重读长辈这部书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我的感受】
(1) 我觉得这个考题挺有意义的。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中与长辈的沟通是不断变化着的,必定是有一个曲线的。每个人,心门打开的节点、方式又是不同的。如何读长辈,再读长辈,背后是中国人对情感、伦理的认知,是独特的文化表达。所以,为题目点赞。
(2)但是,从作文的本质来说,我觉得这个题目,可能会导致学生说假话。处于高考期的学生,大多比较逆反,他们对家长充满着防备、误解,甚至经常冲突。其实,人的阅历、经验和人生体验,决定着他能否真正“读懂”长辈这本厚重的书。今天,让他们在考场里写“读懂长辈这本书”,可能会导致孩子们说假话或者贴标签的空话。 其实,“读懂”的前提,是白云苍狗,是时光印痕。真正“懂”了,才会深有感触地表达认识和感受。现在,说“懂”,尚早。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我的感受】
这个考题,可能会导致立意单一。大部分孩子会朝着”工作无贵贱,只要让他人感受温暖与幸福,就是崇高的职业“,这个维度写。
也许,是我没有深入解读这个素材。
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我的感受】
1.我预测:我的吐槽文,也会遭到不少人的吐槽。
2.如果我是考生,我预测:我也许会写算命、测字……也许,我会写写旅游前如何充分预测困难,做一个很棒的旅游攻略;当然,我也许会写,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冒险旅行,没有预测的生命,更精彩。
3.我不预测:此题,还是有比较大的开放度的。但整体,我还是更喜欢全国一卷和北京卷的题目。
浙江卷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1、题目自拟。2、不得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我的感受】
1.没有提出”诗歌除外“,这点很让我欣慰。
2.此题还是有一定深度的,指向于人的精神成长。逻辑思维能力强,且课外书读得多,见多识广的孩子,会获得比较高的分数。写好此文的关键,是把三类书之间的层次理清楚。
3.这道题,从题型看,还是属于语境脱落的题目。考生为什么要对这些话发表看法?这些看法,是写给谁看的?没有交代。
【我的建议】
1.在题目中,干脆告诉考生,这句话是哪位作家说的。然后问考生,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给作家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有了写作语境,也有了读者对象,而不是空穴来风地“加以评说”。
2.其实,这个题目,还是缺乏真正的思辨性,观点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学生只能用观点或事例,来阐释这个观点是对的。真正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抛出一个开放度较大的的思辨性题目,考生赞同或反对,两方都可以有话说。这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发挥。
因此,我以为,今年浙江的题目,中规中矩。
说了这么多,该说说,我眼中好题目的标准了:
第一,好的题目,要有比较明确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写作,是用文字对话。既然是对话,就有要有比较明确的对话目的和读者意识。虽说,高考作文的唯一目的,就是拿高分;对话的人,就是改卷的老师。但,高考作文题,作为指挥棒,就要慎之又慎。曾细读过历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不少文题,太诗意,太抒情,太风花雪月,导致不少考生大段大段地堆砌华美词藻,这不利于养成正确的文风。这样没有交际的语境,没有写作目的,没有读者对象的写作,用我前面的话来说,是“语境脱落‘。好的作文考题,要能激发考生的表达欲望,并清楚地知道,这类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写作目的明确了,写作对象清楚了,选择用什么文体表达,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好的题目,要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便于考生多元选择。衡量一个作文考题是不是好,关键是否能打开考生的写作思维。好的题目,或选材空间大,或立意空间大,切忌内容狭窄、主题单一、一清如水。否则,考生就没有办法施展拳脚。今年北京的题目,用二选一的方式呈现,就很不错,能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全国(1)卷,让学生从关键词中选择三个组成一个话题,更是有很强的开放度。这样的题目,灵活、开放,能检测学生的思维深度和驾驭文字的水平。我欣赏。有几个省份的题目,要么凌空虛蹈,要么铁板一块。这样的题目,难写,不利于考查作文真实水平。
第三,好的题目,要引发考生真实的思辨,考量的是综合素养。
我们先来看看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
文科考生试题 / Série L (littéraire)(三选一)
1. 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2. 我是由我过去经历所塑造的吗?
3. 对法国政治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文本作出解读
“无论什么时代,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着专断的信仰。信仰产生的方式不同,其形式和对象也会产生变化;但是完全没有信仰,就是说没有人们不经争论、放心接受的意见,那是不可能的……”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三选一)
1. 个人意识只是对个人所属社会的反映?
2. 艺术家在作品中要给出什么东西让人理解吗?
3. 对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作出解读
“在民主国家里,不用担心会有荒谬的命令,因为要在大会上使大多数人接受一个荒谬的意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理科考生试题/ Série S (scientifique)(三选一)
1. 政治与真理无关?
2. 艺术品总包含着一定的意义?
3. 对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论神性》的一段作出解读。
“任何事件都有能说明其产生的原因或预示其发生的迹象,通过这些原因和迹象,我们就可以对一个事件作出预见。那些通过计算研究天体的人,总是在日食和月食发生很多年前就作出了预告……”
这样的题目,是否让你脑洞大开?所有的论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必须调用全部知识储备,对某个观点进行深入阐释。这样的题目,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这是真正有思维含量的好题目!
也许,你会说,两国国情不同,中国的高考不能全盘照搬。这话,我认同。但是,难道我们不能从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命题思路中,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吗?
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高阶思维含量的写作。类似法国考题那样富有真实思辨性的话题,咱中国的命题者,只要用心,一定可以命出更多让考生有话可写的中国特色的思辨性题目来。
关键,是理念。无他。
【写在后面】
以上观点,仅仅是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不知天高地厚的读后感。说得不当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读者一笑了之。
写此文的目的,是引发对高考乃至中考命题的更多关注与思考,这也关系着今后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如此而已。绝无中伤命题者之意,我深知,出一张卷子的不容易。各位出卷人,顶着巨大压力,几易其稿,殚精竭虑,才有这样的呈现。我尊重每一位出卷人的劳动。如果,我的话让您很受伤,权当作是“童言无忌”,请莫往心里去。
当然,如果读者诸君,不同意我对某个题目的看法与评判,我们欢迎不带任何情绪偏见、客观冷静的讨论。
更欢迎高中老师参与讨论,其实,你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只是班门弄斧。
谢谢大家!
扫一扫,关注”祖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