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我的推荐书单为什么外国童书比例这么高
1
有人反对给儿童开列书单,有人支持给儿童开列书单。无论反对还是支持,都振振有词。
每学期结束,总有家长或老师问,张老师,今年的书单什么时候出来?这说明,一线教师、家长需要书单。有需要,我就做。
推荐童书,我一直秉承“成人视野、儿童立场”的原则。在综合考量经典书目和新书榜单的基础上,充分征询儿童,出台推荐书目。尽管这样,还是经常看走眼。
难啊!
曾经,有人好心提醒我:张老师,我发现你推荐的书,外国童书的比例,远远高于本土童书。小心有人说你崇洋媚外哦!
实际上,不用他提醒,我也意识到了。而且,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有直接喷我的。其理由常常是“中国那么多好书不推荐,却推荐那么多外国的书”,甚至更有直接骂人的。什么“跪舔美国民主啊”啊之类的话。
我笑笑。
2
今天,在“快微课”暑期书单后面,看到“中国难道就没有好的书吗?”的神评论。
我再也笑不出来,在帖子评论区跟了长长的一段话。
跟完,觉得没有把意思表达透彻。我想,有必要写一篇文章,展开谈谈这个问题。
3
中国人读中国书,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自己的精神打底,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中国人只能读中国书吗?非也。
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公民,这大概是共识。“国际视野”怎么培养?绝不仅仅通过看新闻联播、报纸或者到国外访学来培养。其实,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培养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虽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但文学(尤其小说),往往通过虚拟,展现真实。“小说,常常被当作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语)。阅读文学作品,就是打开一扇窗,透过它,看见精彩的世界。一心只读中国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容易导致目光短浅。既读本国的书,又读外国的书,这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应有的阅读姿态。
也许有人会担心,过多地阅读外国作品,会不会价值观被严重西化?我想,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忧,鲁迅、冯至、宗白华、钱钟书、季羡林、金克木、吴冠中……这些名家,哪一个不是学贯中西?他们,读了大量的外国书,被西化了吗?
也许有人以为,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外出求学之时,核心价值观已经建立,他们能够主动过滤与辨别;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尚未建立,外国书读多了,价值观会受影响、甚至扭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杞人忧天,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外国童书,一般具有普世价值观,洋溢着爱、同理心、仁慈、悲悯、坚韧等美好人性。这些,恰恰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之钙。我们绝不要狭隘地一看到是外国书,就觉得此书打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是毒草,是潜伏者。《夏洛的网》《不老泉》《小王子》《铁丝网上的小花》《爱心树》等童书,哪个国度的儿童都是适合阅读的。
4
现在,回到核心问题上来。
既然说,中国孩子既要看中国的书也要看外国的书,那为什么推荐的书当中,外国童书的比例这么高?
难道中国缺好书?
说对了一半。
中国童书,也有很优秀的。在海量中国童书中选出几十本优秀的,完全可以。实际上,周益民老师曾做过纯中国作品的书单。周老师致力于扶持国内童书,让孩子们读到优质中国童书,用心良苦。
那么,是不是书单都得按照周老师的,只推荐中国的书?或者以中国书为主,外国书为辅?
也不尽然。
我和不少朋友推荐童书的原则是:这本书否足够优秀?这本书适合不适合这个年龄段儿童阅读?儿童喜欢不喜欢读这本书?
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浩如烟海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你便不难理解我为什么“崇洋媚外”了。中国只有一个,而外国则有很多国,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总和当然远超中国了!况且,从总体来说,中国儿童文学水平确实难以和诸如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单个国家匹敌,更何况是和这些国家总和同日而语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结论,而是业内的共识。长期致力于中国儿童文学比较研究的汤锐先生,2016年5月29日,在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学会年会中,专门就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这个话题,做了很精彩的演讲。请允许我做一回文抄公,将核心观点摘录如下——
西方儿童文学的讲故事者更类似于一位富于温情的,甚至有些溺爱倾向的母亲,也就是说,她想要尽量使故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活泼贪玩等来自天性的需求,而中国的讲故事者却更像是一位严肃的、不大肯迁就的父亲,或甚至像严厉的教书先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界提出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观点:“儿童文学的天职,是重新塑造民族性格”,到了21世纪,又提出另一个富有号召力的观点:“儿童文学要给儿童打精神的底子”,散发着一种强烈的、严肃的责任感,完全是一副严父的态度。
中国儿童文学非常注重“文以载道”,重视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教育思想,而西方儿童文学,当然也并不是只有快乐游戏和浪漫主义,也有它丰富的思想内涵,但是这种思想内涵与中国儿童文学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西方儿童文学与东方儿童文学的区别,在这方面,中国儿童文学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我们把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做比较,其实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整个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区别,比如:
◎ 中国:地处内陆,封闭性强,文化是一元化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西方:四面环海,对外开放,历史上不断扩张和兼容,文化以多元化为特点。
◎中国:由于地域封闭性强,血缘关系紧密,重家族、民族传承,家国情怀重于个体;西方:外向型的海洋文化,血缘不一,一切从个体出发,强调个人的权利、个体的自由发挥。
◎中国:重事功、学以致用;
西方:重思辨,学以致知。
◎中国:评判或处理各种事务的标准,重感性,重人伦(比如“三纲五常”、上下尊卑);防止格式错乱。
西方:严谨,重科学,重法律,讲平等。
中国:天人合一,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讲究中庸、和谐、平衡。
这些差异,体现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观方面,主要就体现为一个是强调伦理至上,一个是强调人文精神。
浪漫精神,恰恰是儿童文学的核心艺术特征。正是由于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未经雕琢的自然本身才是最美的事物,将童年的天真和神秘的幻想看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象征,所以这些崇拜童真与自然的浪漫主义作家们,是儿童文学的最大贡献者。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儿童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同时在19世纪达到高潮,以及为什么众多的浪漫主义作家都情不自禁地动笔撰写童话、儿童诗和其他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之原因。
所以,我们在西方儿童文学中,看到了更极致的想象力、更放纵的游戏精神、更强烈的激情、更奇异的精灵和妖怪、更富于挑战性的冒险、更动人的天真无邪,或者说是追求极致的审美呈现。
而中华民族是崇尚家国情怀的,个人服从于集体,所谓的“三纲五常”说的就是集体利益对个人的节制准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思想内涵比较深刻甚至沉重的反映现实苦难的少年小说作品。
总的来说,中西儿童文学之间有深刻的文化差异,但是也有各自的优势,在世界儿童文学繁荣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西儿童文学相互走近、相互取长补短,才更加丰富多彩。
5
汤锐的演讲,也是一家之言。并不否认,中国儿童文学某些个体的作品,还是达到了相当优秀的世界级水准。面对儿童文学,我们不可崇洋媚外,亦不要妄自菲薄。推荐童书,尽量排斥“门户之见”,而要以作品优劣作为唯一的取舍标准,而不是按照国度推荐。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建议孩子读这些书——
(1)忠实于艺术的书。
(2)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
(3)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森罗万象的生命。比如一些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方面的书。
(4)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
(5)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
(6)含有高尚道德的书。
我选书,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的。但限于阅读视野和识见,这些原则,不一定执行到位。
【结束语】
一句话:书单推荐者,要在坚持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兼顾中国本土的作品,尽可能多发掘本土优秀之作,让更多中国好书,走向儿童;家长和教师,则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国翻译童书,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把读中国书和爱中国等同起来。否则,留学外国,读外国的书,岂不是……
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