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丰: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上) 张祖庆
一度,“简单语文”,成为语文界的流行词。专家们的提法,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个简单教语文,是相对于把语文弄得很复杂提出来的。但是不少一线教师,则误以为,教语文是很简单的,于是,打着“简单教语文”的旗号,不细读文本,不精心备课,应付了事,将语文教得了无生趣。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 简约与丰满
怎样理解语文教学中的简约与丰满?我有以下四点基本思考:
第一,简约,不等于简单。简单指“结构单纯,头绪少,不复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单一,不复杂。而简约,更多地指向于教学状态和效果,是一种凝练的概括,是“言近旨远”、“辞约旨丰”;是“以一当十”、“大道至简”。
第二,简约,是丰满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不繁杂,简洁而清晰。只有这几个方面做到精简,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有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才会有充分的时间,这是教学走向丰满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丰满,是指将教学的核心板块,充分展开,使之饱满,富于张力。因为“精简”之后,教学头绪少了,教学内容集中了,教学板块少了,那么指向于教学核心目标的板块就可以精雕细刻,重锤敲打,走向丰满。
第四,“简约”和“丰满”,不是一对反义词,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内容,从方法到手段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言语能力和言语智慧发展的最优化,表现在课堂上,亦即充满张力。物理学中的所谓“张力”,实际上是一种拉力,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间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课堂张力则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在课堂上,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做了“简省”的处理,学生主体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就大大增加。那么,课堂上师生主体活动就能发挥出最大功能,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良好的认知效果。
简而丰,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二、从繁复走向简约
语文并不简单,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语文教得复杂。而是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母语学习为畏途。语文教学,要从繁复走向简约。
第一,精简目标,让语文回归本体。
这里的目标,有两层意思。
第一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我们的语文之所以被搞得很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将本来很清晰的教学目标人为地模糊化,不少目标游离于语文之外——譬如,学习科普性文章,很多老师将目标定位为了解科学知识,而对于文本是如何表达科学知识,则置之不理,这就是典型的目标游离。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以为要回到语文的“本体”上来,那就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适合阅读的文章(书本),学习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口头和书面)。只要将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语文,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语文的目标搞得太复杂,以至于抓不住本质的东西。
第二是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教学目标多而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如王荣生老师所指出的,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课程研制者尚未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就只能“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因此,我们说,简单教语文,首先要明确目标。教师要抓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在各个学段都不忘紧扣“识字”、“写字”、“阅读”、“表达”这四大块。涉及到具体的课文,则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做到集中简洁。只有目标集中简洁,教学才能做到简约而丰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理儿。当然,目标集中,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一定单调。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多功能性,尽力做到“以一当十”,努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慧意玲珑。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在判断文本核心价值的时候,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具有语文特点,具有统领性,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便于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这个规律性的知识——这就是简约之约。
第二,精简内容,为生成充分预设。
语文教学,目标制定是第一位的;而决定目标达成度的,则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要善于选择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内容,充分预设,如此方能让语文教学走向简约,走向丰满。
窃以为,看一节课是否具有无限丰富性,得看对所选教学内容的充分的 “预设”。而看预设是否充分,是否有助于达成目标,关键看预设的呈现方式。如果“预设”的教学流程是“线性”的,那么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学内容多而杂的,这节课也往往死水一潭。因为内容庞杂的线性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一问只有一答,一项任务只有一种努力的方向;且哪个问题先问,哪个问题后问,都做了“精确”的设计,和流水线操作没有两样。这样的设计,从客观上抑制了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我们倡导“非线性”的“板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内容是集中的,教学的流程,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板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的教学中,我只安排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建构话题,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走进冬天,感受严酷;第三板块:走进春天,体验幸福;第四板块,走近作者,触摸尊严。整整80分钟没有多余的教学环节,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跨度非常大,每个板块都留足了充裕的时间。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随机调整,适时点化,让每一个板块都有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亮点。例如在《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二板块推进的过程中,因为预设留足了生成的空间,呈现了这样值得回味的一幕:
教学片段1:
生:令我感受很深的句子还有“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忧
愁的眼睛。”虽然我不知道作者她的爸爸在哪里,但我想,假如她妈妈看见她这个样子,一定会很伤心。
师:(板书“忧愁”和“哀愁”)老师先告诉你,她的爸爸已经不跟她们在一起了,张洁很小的时候,她和母亲就被父亲无情地遗弃了。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刚才这个同学将课文中的一个词语不小心读成别的词语了?
生:将“哀愁”读成“忧愁”了。
师:“哀愁”和“忧愁”一样吗?
生:“哀愁”有“悲哀”而“忧愁”的意思。
师:是啊,那么母亲“哀“的是什么,“愁”的是什么呢?
生:妈妈会愁债主拿她去抵债,怕债主们去打她。
生:悲哀自己家里太穷了,不能让女儿好好地吃一顿饭。
生:怕那个地主兴师动众到她家里,问她母亲要张洁,或许问罪。
师:兴师问罪!孩子们,请你们仔细看看前文,小张洁是因为什么而落水?
生:因为她在地主家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家的人发现了,跑着跑着就跳进了河里。
师:被地主家人当成了——(生接)——小偷!做母亲的不能养活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被人当成小偷!这是母亲最大的痛啊!这是母亲最大的悲哀啊!来,把这种感觉放进这段文字当中去,把这份“悲哀”的痛读出来!
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捕捉学生将“哀愁”勿读成“忧愁”的契机,引导学生辨析“忧愁”和“哀愁”的细微差别,最后深究“哀愁”的原因,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这样的生成,让这一板块的教学显得亮丽多姿,饱满酣畅。这一切皆因选取了适切的教学内容,进行“板块预设”。
第三,精简问题,以话题统领对话。
语文教学走向简约的第三个层面,当为方法层面。
从阅读教学的本质看,决定着阅读教学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对话的有效性。“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
当前的阅读教学,尽管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问题多多,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满堂灌”——以问代讲的“新满堂灌”。教学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无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又是如何收获的,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静静思考。
课堂是个常数,一旦教师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独立思考读书的时间必定减少。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时间怎么留?当从减少提问开始。窃以为,一节语文课,教师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一般不要超过5-6个。教师要尽可能提紧扣教学主目标,让孩子们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自主感悟之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在《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中,笔者提出的涉及内容的问题,少之又少。“感悟冬天”这个版块,更是以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谈感受最深的词句为话题,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聆听文本。“不提问题”,孩子们的理解反而走向深刻。
第四, 精简手段,以朴素彰显高效。
走向简约的语文,第四个层面,涉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当下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声、光、电齐上,图、文、像兼备。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该教师就落后,这节语文课就陈旧。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课就成了大杂烩,语文老师也被人讥为“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其实,学习语文,应当充分遵循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形象性,是中国汉语的一大特点,让孩子们以形象的方式去掌握母语,应该是我们的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能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但是把握不好尺度,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阻碍学生学习语文,过度使用,甚至会封杀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不再灵动,想象的翅膀被无情地折断。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正如刘铁芳教授说的“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与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流水。”这种一切从学生出发课堂,是最美的。这种朴素之美,是真正的大美!
当然,丰满的语文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语文,就是要以语文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才能闪亮“因朴素而优雅”的面孔,语文课也因此而显得更加简约。
(文章太长,故拆为两篇发,下一篇,重点讲如何从简约抵达丰满,敬请关注“祖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