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那条通往心灵的秘密隧道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那一夜,星星在云间闪耀,月亮向大地倾泻皎洁的光,孩子们的心被它守护,为它激荡!

——

四川 段蕾《百木葱茏  千帆竞发》

读着老师们所写的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文字,我的眼睛一次次潮润。


他们,都是最基层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一周15节课以上,繁忙到连从容地喝一口水都成为奢侈。但,就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一次次坚守,一次次守望,带着他们的学生、家长,忘我地投入到基于网络、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共读活动中来。


参加这样的活动,意味着要比其他老师付出更多时间和心血。但是,他们不叫苦、不喊累,沉醉其间,乐此不疲。


究竟,是什么在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01

寻找生命中的那片海


乌鲁木齐的樊丛辉老师,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爱读诗,爱写诗。早在七八年前,他就接触了“亲近母语”,开始在班级里尝试整本书阅读。但是,他常常觉得自己很孤独,他说,“别人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我,总觉得我不务正业,很是另类。在那里,我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的确,像樊丛辉这样的老师,不在少数。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甘心“眼前的苟且”,总希望自己的教育生活,还有“诗与远方”可以追寻。然而,也许是迫于应试压力,也许是受环境制约,大部分老师选择了屈从现实,放弃梦想,日复一日地和分数厮杀,渐渐地,诗和远方,成为模糊的背影。


然,总有一些人,是例外的。2016年下半年,樊丛辉老师参与了沪江网“蒲公英大学”研习,遇见了与他志趣相投的伙伴和导师。于是,在导师的引荐下,遇见“百班千人”。他,带着他的孩子们,加入了基于网络的千人共读。远在新疆的他,遇到了天南海北的同道,于是,他和孩子们与远方的伙伴,在QQ群、微信群,兴致勃勃地聊起了童书、聊起搁置已久的诗。


因为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樊丛辉老师在共读群里的发言,引起了导师们的注意。再后来,他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樊人说”——在公号里,他发了多篇整本书文本细读。开阔的视野、细腻的文思和深刻的思考,一下子让他拥有了众多的粉丝。


丛辉不再孤单。他,像一条鱼,游入了大海,幸福地找到了生命中的那片海。


再后来,他成了“百班千人”助理导师、导师。在浩瀚的大海中,他找到了更多的同游者,并逐渐成为领泳者。在这片海里,他劈波斩浪、自由游弋,绽放着生命的精彩。


基于网络的异地共读,有着相同尺码的人,走到了一起,成为精神同盟者、成长共同体。在这里,他们拥有强烈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让原本孤单的心,不再四处漂泊。阅读,就是出发;阅读,就是回家。


远方,有更多不甘寂寞的灵魂。而这些不甘寂寞的灵魂,因为网络,因为书,相遇了。于是,生命的枝干,拔地而起!


02

重建教师精神宇宙


人无法掌控自己的身高,但绝对可以掌控自己的精神海拔。一个精神上的侏儒,是无法带出巨人的。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只盯着眼前三本书——教科书、教参、教辅,那么,你的学生绝不可能看见三尺以外的地方。


开发精神宇宙,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通道。李政涛教授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里这样说,“教师认识自身宇宙的基本方式仍然是阅读。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有赖于具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阅读。”精神宇宙怎么开发?我以为两条路径是最为重要的:阅读,丰盈内心世界;写作,创造精神生命。


尤其是年轻教师,读书之于成长的意义,再怎么高看,都不会过分。


基于网络的共读,迅速聚集数以千计的优秀教师。在无障碍的网络交流中,不少老师很快显示“学霸”风范,不经意间的发言,见出不凡功力和开阔视野。“学霸”的存在,让伙伴们产生了“饥饿感”。于是,这些渴望上进的老师们,选择了如饥似渴的阅读。阅读儿童文学、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与案例、阅读更多可以打开视野、提升自己的生命之书、伯乐之书。


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的杨婷老师说:

原先我的阅读,一直是碎片化的。但是从去年开始,我开始系统地阅读理论书籍。那时,到现在,除了儿童文学,一年内阅读了58本书。

正是因为有这样广泛的阅读,杨婷老师成长很快,成为了年轻的导师。她说,自己这一年的成长,抵得上过去的总和。


“静静地思考,我知道,我迫切需要的是提升自己。于是,我在寒假里阅读了关于绘本教学的一系列书籍——《玩转绘本创意写作》、《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基于主题教学情境下的绘本教学案例》、《亲子阅读ABC》、《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小学生绘本阅读指导》等。在阅读中,我越读越发现自己的不足,越读越感觉要多读,于是,在一本一本的书中,我汲取了养分,对如何开展共读活动,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深圳的陈婕老师,学会了通过专题阅读,提升自己。


再看重庆的彭建老师。参与百班千人以后,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儿童文学涉猎太少,于是,她用大量时间“恶补”。


下表,就是她今年7月份的阅读书单。


这样的网络共读,激发了老师们求知渴望。很多老师,自主成立网络读书会,一起啃读对他们来说有挑战的书。因为,他们认识到,读这些书,就是通往未知世界的路。福州的陈峥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网读的佼佼者。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和童书爱好者们一起在微信群啃一本艰深的理论书——《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


在网络共读中,无数老师,选择了用美篇记录共读生活。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定格的,不仅仅是精彩往事,更是精神拔节的履痕。江苏的丁素芬老师,因为遇见网络共读,小宇宙彻底爆发,2017年上半年,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约十篇佳作(论文、案例)。


共读,共写,让精神宇宙不断重建。这,便是最蓬勃的生长。


这样的网络共读,激发了老师们求知渴望。很多老师,自主成立网络读书会,一起啃读对他们来说有挑战的书。因为,他们认识到,读这些书,就是通往未知世界的路。


03

挖出一条通往心灵的隧道

 

以下文字,摘自四川乐山外国语学校段蕾老师的随笔《百木葱茏 千帆竞发》:


2017年3月7号,一个明媚的上午,百千第六期共读书——《海底隧道》到啦!

这是一本悲伤的儿童成长小说,孩子们流着泪把书读完后,跟我说:“段老师,我懂了圆圆的不幸,我看到了自己的不知道珍惜。”“这本书真神奇。我不断在书里发现自己的影子,身边同学和朋友的影子,杨志军叔叔太厉害,他很了解我们嘛。”

听着孩子们稚嫩而真挚的话语,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在迅速地成长,他们的生命在拔节。

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排演《海底隧道》“张老师送别圆圆”的小剧本的情景。扮演“圆圆”的小王同学趴在桌上双眼含泪向“张老师”大声喊:“张老师,我还会回来看您的!”那个时候,我记得每个孩子都深情地看着“圆圆”,扮演“张老师”的万子琳同学温柔地笑着朝“圆圆”不停挥手……如果孩子们没有读进去这本书,他们是演不好的。视频拍好以后,我一遍遍观看,也在一遍遍“学习”,我在向孩子们学习他们那种认真投入的精神,欣赏孩子们创造性的表演!

   3月25号晚上,全国百千的小学生在李祖文老师的带领下,在各班微信群里热烈讨论,共同“挖”了一条通往心灵的“隧道”。


 不止一个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中,写下参加网络共读后师生的进步与成长。


是的,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通道。当下,教育教学的现实,逼仄到让人窒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需要每一个富于理想主义的生命个体,用心挖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通往成长之路的“心灵隧道”。基于互联网的师生共读,突破时空阻隔,不分体制内外,只要你愿意,通道便会铺展在你面前。这条通道,是链接外部世界与每个人的心灵隧道。


导师、教师、家长、出版人、作者,彼此真诚分享,砥砺智慧,每个人都在为阅读这件庄严而美好的事,倾尽全力。因此,这条心灵隧道,是四通八达的。


经由这条隧道,阅读的热情,传向四面八方;


经由这条隧道,语文的素养,逐渐得到提升;


经由这条隧道,爱读的人群,成千盈百增加;


经由这条隧道,全民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


经由这条隧道,教育公平的推进,更有希望;


……


“希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纪伯伦),心灵的秘密隧道,永远是由爱与希望贯通起来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