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其星: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 ——《草房子》读书会赏析

周其星 祖庆说 2021-10-25



“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童年有一群亲爱的人……”正如《心愿》这首歌所唱的那样,推开成长这扇门,童年里住着一群可爱的人,有喜有忧有感动,有笑有泪有故事。

  曹文轩的《草房子》就是这样一本讲述少年成长的小说。推开《草房子》这扇门,迎面走来一群可爱的男孩子女孩子,他们都经历了苦难,在艰难中不失快乐地成长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很容易得到少年读者们的共鸣。

  推开张祖庆老师《聊聊<草房子>》这扇读书会之门,跟着有趣的话题,一起谈论书中那些难忘的感动的点滴,评点生命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文学的精进与生命的潜滋暗长。



友谊结对,生命共长

  

  和一般的公开课不同,这次读书会的背景很特别。在上课之前,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五(3)班和天台县平桥小学五(6)班结成友谊班,笔友之间书信交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家用传统的书写方式,互通书信800多封,孩子们在书信中“诉说成长的快乐,分享阅读的喜悦”,阅读让彼此的生命链接在了一起。

  大家相约在现实中相聚,举行笔友联欢,一路欢唱,一直欢笑,一道聚餐,一同种植,最后才是走进读书会的课堂,一起交流和分享。此时,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但年龄相同的孩子,因为共读共生活,共学共成长,他们实质上已经构成了“成长共同体”。张老师此时以《草房子》为媒介,组织孩子共同讨论,正是这种共同体的生活拓展与生命延伸。

  张老师以他教育人的浪漫情怀,书写了教育的生命叙事,让童年的天空更加辽阔,而共读之书《草房子》则是见证了这段美好的生命时光,从其象征意义来说,《草房子》俨然成为了这些孩子童年生活中最为浪漫而又激动人心的记忆。



退后一步,协助成长

 

  教育如果不是从儿童出发,不能把孩子安放在课堂中央,这样的教育一定是伪教育。一个高明的教师,应该时时把孩子放在心里,处处懂得退后一步,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绽放自己的精彩。

  在课堂预热环节,当张老师问及“谁的声音最重要”时,孩子们自信地回答“我们的声音最重要”,张老师及时肯定道:“是啊,一堂课光有老师的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精彩,不算精彩的课堂。精彩的课堂在于每个人全身心地参与。所以,在聊书课上,我们要说——我的声音最重要!每个人的声音都很重要!”

  “每个人的声音都很重要”,充分体现了张老师在课堂上的民主追求,更是其人文魅力的彰显。现代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扮演协助者角色,知道如何去协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与自我发现”(《多元智能统整课程与教学》郑博真),张老师的智慧就在于不是自己挺身而出,而是退到后面把机会留给孩子,协助孩子去思考去发声,做孩子生命成长的守护者、协助者,让孩子充分享受“我读故我在”的主体快乐。



选好话题,聚焦成长

  读书会,读什么?怎么读?借鉴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里的观点:“所谓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确定两点,第一是终点,就是课文最要紧的地方在哪里?理解这篇文章必须要理解的地方在哪里?第二是起点,就是学生目前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可能犯的错误是什么?这两点之间是相呼应的,课文最需要理解的地方往往是学生不会的地方。”迁移到整本书阅读上来,在读书会上,教学内容的确定,有赖于设计好的话题。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好的话题就像是一个支架,借助它,学生就可能在自然、随性和从容中走入作品的深处,探究文字背后的内容”。

  本节课上,张老师抛出四个话题,层层递进,分别从“草房子是怎样一本书”“你最佩服最感动最不理解的地方是什么”“几个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以及“草房子其实想告诉我们……”展开讨论,话题从对书的整体印象开始,热身入场;转而对情节的关注,头脑风暴;紧接着聚焦关键事件,引来全课的高潮;最后回到整体,升华对文本主题的思考。讨论有空间、有弹性,孩子们的思路很开阔,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又不失深度。在第三个话题的讨论中,围绕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紧扣“成长”话题,使用研究学习单,为孩子搭起学习支架,引发孩子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更是本节课浓墨重彩之处,需在下文专门论述。 



关键事件,凸显成长

  《草房子》是一群孩子的生命成长史,一群人的精神发育史,是一段对于苦难生活的回忆史。

  张老师抛出话题“这几个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并就“关键事件”展开谈论,得出结论是“这件事在人物成长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主人公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个话题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成长小说的本质,能真正引发孩子对成长的深度思考。

  在课堂的讨论中,孩子们借助预读单,分别研究了桑桑、杜小康、细马,细数他们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盘点前后的变化,去叩问少年成长中的秘密,其中不乏意见不一争执不休之处,擦碰出精彩的思维火花。

  以桑桑为例,有人认为桑桑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是“得了鼠疮”,理由是重要变化有:第一,他变得疼爱妹妹柳柳;第二,学会帮助他人;第三,变得坚强。而另一个小组的同学认为,影响桑桑成长的关键事件是纸月来了,理由是桑桑变得:一文雅,二不浪费,三勇敢,四爱妹妹,五爱干净。

  同学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此时,张老师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教学艺术,时而耐心地鼓励,时而巧妙地引导,时而恰当地梳理,时而因势利导地总结,充分尊重孩子,让他们主动展示自己的看法,让话题得以完全燃烧,让思维得以尽情铺展,恰似经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体操。

  当然,张老师也不会在话题中迷失,在学生充分展示的情况下,最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阅读引领者,此时需要有自己的声音:“老师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从两件事情的性质来看,得了一场大病,桑桑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原本的那种幼稚、天真,那种异想天开仿佛忽然消失了。他觉得生命是那么短暂,是那么美好,需要好好去爱这个世界,所以你看,他一下子长大了。而纸月是促使他心灵成长的一条副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两个缺一不可。如果选择一件最关键的事情,我可能会选这一件(得鼠疮),当然这一件(纸月来了)也没有错,英雄所见略同。”

  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提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张老师紧扣事情的性质,指出桑桑得病是关键事件,显然正合马科斯的论述。



结构精妙,螺旋生长

  德国教学法专家希尔伯特·迈尔认为优质课堂有十项特征,其中第一项是“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教学结构不仅清晰,而且精妙。课堂从对《草房子》的整体印象出发,经过话题讨论,层层剥笋,最后再度回到最初的问题,构成一个循环上升的螺旋结构。

  上课之初,孩子们的阅读处于自发状态,对整本书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富有童趣”“感人”“描述经历”这样的浅判断上;这节课快结束时,他们开始认识到:“是一本催人泪下,表达心声,关于成长的书”;“是一本充满童年辛酸与快乐的好书”;“是一本充满着悲欢离合故事的书”……这样的课堂,你能强烈地感受到——学习真正在发生,课堂看得见生长。

  孩子终究是离弦的箭,是远航的船,在成长的路上,“永远会有痛。只要微笑着面对成长中的苦痛,也许苦痛就成为了财富!”孩子们带着张老师的叮咛走出课堂,走出《草房子》读书会,“我们都曾有过一张天真而忧伤的脸,手握阳光我们望着遥远……”或许这正是他们此时的写照吧。


      PS:张祖庆老师的课堂实录见祖庆说今日头条。

长按即可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