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和电影中的“向死而生“丨张祖庆《忠犬八公》教学赏析
(说明:原题《等待,书与影中的“向死而生”》,因微信排版需要,题目做了微调,特此向宋飞老师致歉!)
张祖庆老师的《忠犬八公》课不在技法,也不在表面热闹的情感共鸣,而在于“太阳”照耀“黑箱”下,如何开启书我两忘的精神空间,以及混沌的精神空间里,如何把把思想转化成“温情的敬意”与“向死而生”的理解与表达。
一、激发,开启安静的视角比较
等待是一种尊重,更是静候花开的思维秘钥。课前暖场,当老师提出“想到这个犬字,你脑中冒出哪些和狗有关”的话题时,学生显然没有进入状态,现场羞答答地沉寂着。张老师不疾不徐地提供思维的链条:“你能想起什么来?一定有和狗有关的词语,或者俗语,或者歇后语。”现场静默依然,台下老师开始笑眯眯地等他急。可张老师偏偏云淡风轻,非常诙谐地荡开一笔:“电脑在刚刚开机的时候是需要慢慢等待的,人脑的开启也是这样。有的同学在检索、检索、检索……”这个富有同理心的类比暗示如有神助,学生立马放松,沉睡的大脑瞬间进入思维空间的“检索”状态之中——学的意识被符号“犬”与生活的链接所唤醒,狗的品性,“忠诚”还是“不待见”的矛盾观念,成功地激起了阅读的期待。
没有喧嚣的热闹,整堂课见得最多的,便是当学生思维频频阻塞时,这种静而后安,安而后虑,虑而后得的学力开启。这让祖庆老师的课因为放松,至使思维与情感,多了份“宽”而后“深”的力量。这种张力,让学生思维迷思与解码的努力,创造出意义的绚丽花朵来。
看图复述细节,老师会强调“聊书的过程是无所谓正确不正确的。你有想法把它说出来,你就是正确答案——今天这堂课没有正确答案”;影视图和插图对应讲述,老师会强调“聊整本书的课堂就是要有试一试的勇气。”然而学生还是拘谨地紧张着。张老师干脆要求他们脱掉马甲,撸起袖子——小孩子果然是用身体学习的,伟大的身心体验果然是身体的放松立马引发思维增值:学习愿望的动力值,从静默的“冰山”变成潺潺的小溪;学习认知的意义值,把个体的碎片联结成唤醒联想的整体脉络;深度思考的能效值,让隐形的概述变成思维碰撞的推波助澜,学习得以真正发生。这是思维开启的初级干预,安静,更多表现为带入思考的开放与共情,表现为老师退到后面,调节积极的学科情感,对思维暗暗地推。
引领思维由情绪的起点向高阶发展的,则是透过书与影、狗与人双线交织的视角,看到了彼此心底深处的灵魂:“教授眼里,小八是他的谁;小八眼里,教授是它的谁?从电影的哪些事情或者细节中看出来?”我们知道,狗是色盲,所以区分人的视角和狗的视角的方式,显然狗的世界是灰色的,人的世界是彩色的。影片也正是灰、彩色调交织地彼此依存与推进:小八的灰色视角是一条脉,教授一家的生活视角是另一条脉。学生当然会发现,小八澄澈的狗眼所注视的灰色世界里,是教授像小八的父亲一样宠溺它、照顾它,为它任性地旷班,享受它陪伴;而人眼看狗的暖彩色调,也写满了小八对教授的依恋:走到哪里跟到哪里,陪到哪里等到哪里。书与影的世界中,两个原本不相干的灵魂,就这样通过八公在车站等待教授出站等等视角,被彼此不离不弃的亲情,联结在了一起。这种联结所带来爱的感觉,让小八绵长的等待,有了与子成悦、生死契阔的情感价值。
“影视视角的灰与彩——文字细节的沉与醉——别离版本的爱与伤”,张老师的教学就在这样大开大合中展开。他不是在给狗的情书中唱和着伤感悲情的和弦,而是在引领学生把人性与狗性的思考、文字想象与影视图像的表达经验经纬编织,编织成一幅精彩纷呈的锦图,使学生看到双方眼睛里不一样的色彩,就能感受到两颗因爱联结的灵魂;看到书与影不一样的表达形式,就能动用高水平的分析、欣赏与创造,自觉地发展成为拥有高阶阅读技能的善读者。
二、激活,体察书影温情的敬意
“温情的敬意”在于动物视角对人类情感的治愈力量。人类的每一颗心生来都是残缺而孤独的,而狗对人类情感的拯救与家庭角色的隐喻,向来是动物小说与电影不变的主题。小八显然比大多数动物更像小孩,哪怕它长成了老态龙钟的八公。
张老师的课,就是从整体概述分享情节、镜头放慢分享细节、特写放大分享温情开始。把这三者一脉贯通的,是一个个事件中,情绪的流淌。
以上,是从情节到细节的脉脉温情。然而当永在的温情演变成十年不变的等待与深情,所讲述的就不仅仅是一条狗,而是透过狗的世界,看到有什么东西关联着,触动着我们的思想与灵魂。
还是同一主题下影视与文字的对比阅读:首先回忆书中小八的一切异常:破天荒地不去送教授,关在家里不停地哀号……其次是教师用影视同期声的方式深情地讲述:上野教授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小八却不知道,他依然在每天下午五点一刻,准时去车站迎接上野教授,而且这一等就是十年。
影视画面中,有两个镜头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小八黝黑的瞳孔所流露出来的心如刀绞的失落与疼痛;二是广场上小八身后反复变换的大树,叶子绿了黄,黄了落,落了白……色调瞬息变化的,是春夏秋冬;不变的是小八,它年复一年的漫漫等待,它对主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的痛彻思念。
这让我有一种感觉,感觉到观课亦如读书尚友,不光学习书中课中如何行事;更看着他们“温情地表达”如何闯入内心,给自己带来不曾预设的冲击,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三、激扬,洞察向死而生的想象表达
坎贝尔说,“每个人最核心的部分不是肉体,也不是神经,而是通过他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意识。”我是否也可以类推,张老师想传达的是:《忠犬八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伴随着肉体消逝的,是另一个世界里向死而生的爱与生命的永恒?虽然意识的世界不可能真的存在,但永恒之爱就在我们的内心,已经成为我们内在精神的拥有,成为唤醒并引导我们生命的能量?
这股洞察内心的精神力量,生与死、爱与被爱、付出与回报的情感治愈功能,是通过小八的理解之外与视野之中来实现的。
第一回合:首先呈现的是图书结尾,文字同期声响起:“午夜,雪已经在它的身边积起来了……它对自己生命将近一无所知,它的生命正在慢慢熄灭……它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为了和他的相聚,它等了十年……我想请问同学,这一幕是真实地发生,还是小八的幻觉?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小八去世了,而要来写这一幻觉?”学生通过讨论关注角色的内心。
下一个学习活动就是书写两个角色的内心:“站在教授的角度,给小八说几句心里话;或者站在小八的角度,给上野教授说几句心里话。”把最初概念化的迷思,通过两次脚手架说与写的自我反思与表达,形成对小八十年等待的情感再认识。学生外显的交流指向美好时光的回忆、对小八苦苦等待的心疼、与子成悦生死契阔的倔强、彼此的思念与告慰……
第二回合:播放电影美国版暖色调和日本版灰粉调对比的幻想场景,他们相见的时刻。搭建话题脚手架:“看看两个版本的结尾有什么不一样?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的结尾?”这一比较简直就是神来之笔。美国版和日本版最大的不同在于色彩表现情感基调。美国版用写实的暖色手法,茫茫大雪过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当年教授与小八快乐玩耍的温暖场景;日本版用浪漫的双色调幻想手法,首先幻化出教授由远而近的笑容,接下来便是震撼人心的灰、彩交织。灰色的小八欣喜若狂地奔跑着,灰色的教授阳光明媚地大声呼唤着,头顶是半个屏幕的粉紫色樱花飘荡。樱花染红了小八跳跃的身姿和教授温暖的怀抱,樱花交织着小八灰色的色盲视角和粉紫色的浪漫幻想,让小八的感情来得更真实。学生的思维更令人惊叹,他不知道色调决定情感的基调,直觉却敏锐地捕捉到“美国版拍了其他许多事,不利于凸显温暖的结尾;日本版只拍了相见的场面,主题突出。”“粉红色的樱花带来温情。”“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是日本的真实故事,导演选择了尊重日本的文化。”老师没有给学生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把两个版本拿过来细细比较。
第三回合:重点讨论“小八十年苦苦等待,却一直等不到教授。你认为,这样的等待值得吗?请发表你真实的想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深思熟虑,讨论“等待”背后的价值。师生在观念、情感与认识的反复冲击中形成共识:观念的世界中没有死亡。十年的寒冷,饥饿,失落,挫败,绝望算什么?
生命消逝又算得了什么?除了内心的永恒之爱,除了爱我和我爱的人,生命,什么都不算!
思维的视角与矛盾的冲突,叙事的笔调与情绪的点播,影像叙事与文字的逻辑,学习的情感与观念的外显,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张老师的课,也让我感受到了“温情的敬意”。
长按即可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