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儿童阅读, 请温柔以待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近日,“百班千人”共读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国庆长假期间,很多老师纷纷在朋友圈晒旅游美图;“百班千人”微信群里,老师们则以微信公众号、美篇等方式,分享班级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阅读打卡、微信朗读、细读批注、家长微信分享……做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我曾跟“百班千人”的导师们说,这些自愿参加“百千”并能长久跟随的老师,都是不甘平庸 ,爱折腾,愿意为阅读“消得人憔悴”的“教学狂人”。为这些负责任的“狂人”老师点赞!但是,我也看到一些让人忧心的现象。

  忧心之一

出于好意,有些老师让孩子把阅读中遇到的所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拼音、写解释。

   这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反思我们自己阅读课外书的经历,遇到不认识的字,往往不是停下来查字典,读准字音后再往下读,而是联系上下文连蒙带猜往下读,只要不影响对一本书大致意义的理解,即可。

 

  比如,初读《红楼梦》“王熙凤初见林黛玉”这一章,关于王熙凤外貌服饰的描写,就有不少字词是我不认识或不理解的: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面对这样的“不认识、不理解”,我当初并没有查字典,便是现在也没查过,至今也不晓得“翡翠撒花洋绉裙”、“豆绿宫绦比目玫瑰佩”是个什么玩意儿。但,没查字典,并不妨碍我对这段话的整体理解。

   

   查查字典,读准字音,了解字义,固然掌握字词,但阅读整本书的首要目标,不是学习字词,而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随时停下查字典,会让阅读速度减慢,中断连贯的阅读思维;且这种不流畅的阅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整体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获得的信息也是一鳞半爪的。最大的问题,可能由此伤害了读者——尤其是阅读尚未入门的儿童的阅读兴趣。这,就成了“好心办坏事”。

  

   究其原因,可能一线教师长期受语文应试、工具性思维影响,总是把语文的“工具性”放在首位,将单字识记背诵的方法搬到整本书阅读中,违背了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规律。正像台湾前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所说“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学生先得学会发音才能开始说话,先得学会认字、识词才能开始阅读……” 其实,儿童达到一定识字量后,完全可以倒着来,先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识字。在这里,我顺带提醒各位家长,请千万不要患有“识字强迫症”,一看到孩子有不认识的字,就逼着孩子查字典,那是典型的买椟还珠。

   

   家长、老师可能会问,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查字典,根本不晓得在讲什么,怎么办?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是说一个字都不能查,有些字词,确实成为了阅读障碍,那么,可以偶尔查查字典。


   总之,莫让查字典伤害阅读。 

忧心之二

老师借助微信群,对每个孩子的朗读加以点评,谁错了几个字,谁错了几个词,一一指出。


不得不说,这位老师是有很强的责任心的。利用国庆中秋假,逐一认真听完孩子的所有朗读,这是一种极其负责的态度。这样的老师,值得深深敬重。


我也向这位老师了解了一些情况,老师告诉我“这是这批孩子第一次共读,已经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想纠正。而且因是新组合的班级,人心还没有全稳,想收拢一下,所以只好做个样子给他们看。”


从话语中,我听出了老师的焦虑。但是,我更替这位老师班级里的孩子焦虑,因为老师把注意力聚焦在问题和错误上,而不是表扬上。我在想,如果我在班里呆久了,可能会产生朗读障碍,害怕“开口即错”。这样做,可能会培养两位孩子,一位叫“朗读障碍”,一位叫“失去兴趣”。


通过微信群,让孩子大声读,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共读方式,深圳儿童阅读推广人周其星老师坚持了多年,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他的秘诀,是不间断地表扬,让孩子在朗读狂欢中享受朗读的魅力。一个班级,总会有一些孩子语感不是很好,他们,读起书来疙疙瘩瘩,这都是正常的。其实,就算教师自己朗读,一本初次接触的书,也难保不会读错。对这些孩子,老师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份鼓励。眼睛盯着优点,放大优点,优点会越来越多;反之,眼睛盯着缺点,放大缺点,缺点可能也越来越多。

忧心之三

大量纷繁复杂的阅读作业。

常常在孩子们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之前,教师就布置一些孩子们非常反感的事情——摘录大量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让他们写读后感。


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无拘无束地读书,是快乐的;但是写读后感,则是一件不那么轻松甚至是有些痛苦的事情。对文字有所感悟,这第一层次的阅读;将感悟形诸文字,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因此,大多数人读课外书,是不需要写读后感的——除非他很有感触。大人都不做的事情,可我们的老师却让10来岁的孩子去做,这不是很残忍吗?这样做的结果,也许会让孩子反感阅读、抵触阅读!一旦孩子的阅读兴趣泯灭了,那么,写再多的读书笔记又有何用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阅读兴趣形成之初,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对处于阅读兴趣形成期的孩子的一种伤害!


当然,如果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适当地让他们把阅读感悟诉诸文字,这不但必要,而且很值得提倡。写读后感,是一种高阶阅读思维训练。


也许,你会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让孩子动笔墨的办法,不仅仅是单调的读后感。2009年暑假千岛湖“全国班级读书种子教师培训”中,台湾老师介绍的不少新颖的训练方式,都可以采用。当然,我们必须把握好度。否则,任何好的方法,一旦过度,就会引发学生本能的反感。“画概念图”、“画情节图”、“做角色日志”、“画范恩图”……这些书面作业确实很新颖,但是过多过滥,就会成灾。正如台湾资深儿童阅读推广人林文宝老师说的,“阅读这件事,如果方向错了,越用力,伤害越大。”

“百班千人”导师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儿童阅读要坚持兴趣至上的原则”。我想,在实践中,一线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的手段,尽管看起来很美,都应该从学生的阅读生活中走开。香港、台湾老师所介绍的那些好方法,我们要“大胆拿来”,但切不可“水果拼盘”,否则,就会“乱花渐欲迷人眼”,复杂的文字作业,会败坏儿童的阅读胃口。做大量的读书笔记以及大量的其他项目的书面阅读作业,就如孩子们面对着饕餮大餐,却被告知每吃一口美味,都要写“吃后感”一样,倒人胃口。久之,孩子们的阅读热将会迅速消退。若如此,儿童阅读推广失败矣!

 

我们需要适当的阅读作业,但请以不伤害儿童阅读兴趣为前提。且阅读作业,要少而精,兼顾探究性、趣味性、层次性、选择性,便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擅长画画的,画幅插图、设计个封面;擅长朗读、表演的,让他们读读、演演;擅长写作的,让他们创意写作,挥洒才情。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班级共读狭隘地理解为外在的“展示”。“展示”在阅读中的确重要的。第一种展示是动笔的,读书笔记,批注,画图,都可以,但有的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不小心就会过火,变成学生阅读负担。第二种展示才更重要——聊。亲子聊,小组聊,师生聊。投入地聊,是沉浸于一本书的最好方式。陪伴,是最长情的爱。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经对课外阅读作了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在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的快乐。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


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等不及酿造葡萄酒的过程,希望一走进葡萄园,就喝到甘美的葡萄酒。这是非常功利的思维模式。正如“百班千人”导师樊丛辉、王迎春老师说的“可能这个地区有很大的升学压力,以及学校的性质 ,老师难免会很功利地把原本很有兴趣的阅读做成语文课本一样的知识灌输。这样的矛盾在很多地方还是普遍存在的,家长,老师,都是想通过这项活动在短时间看到或者得到点什么。”有些老师,也许是冀望通过这几本书的阅读,立马提升成绩。我想说,如果您眼睛只盯着成绩,建议您可以不必花那么多力气做阅读,您只要“听写、听写、听写”、“默写、默写、默写”,您教的孩子成绩便不会太差。当然,真正长期做阅读,成绩也是不会差的——只要卷子是正常的。长期阅读的优势,更在后程。

急功近利的思维,是儿童阅读推广的大敌。阅读这件事,真的需要慢慢来。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掌握所有的阅读策略;也不要指望通过一次写作指导,就像作家那样文采飞扬。


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就像葡萄酒需要慢慢发酵一样,教师、家长、学生,以享受阅读的姿态沉入阅读,简单一点,好玩一点,放松一点。如此,阅读着的每分每秒,都是丰厚的回馈。

儿童阅读,请温柔以待。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EN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