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

张祖庆 祖庆说 2019-06-26



9月27日,本人应邀在蒲公英大学做了题为《卓越教师成长通道——从课堂走向课程》的分享。


后来“”工作人员做了整理。首发于“蒲公英学习营”。因未加考订,错别字太多,因此,本人做了一些修改。转发于此。(图片中“著名特级”字样,均为课程方宣传需要,为尊重编者,没有删改。一笑)。

来源:蒲大一系课程实录;

整理、编辑:秦双梅 陆悦

今天晚上,我将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和一线老师们聊一聊怎样从课堂走向课程,走一个自下而上的课程建设之路。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当初是怎么从课堂走向课程研究的。


2008年的圣诞节,我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媒体看课”作文教学擂台赛。当时用一个视频(荷兰某图书馆的智能图书椅)来上课的。视频放完之后,我让学生抓住视频中智能椅的特点,把特点介绍清楚,然后再让他们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思考未来图书馆应该怎样设计。学生展开了两轮的头脑风暴。课堂上,孩子们思维非常活跃。当时,于永正先生在台下听课,对我的课做了充分肯定。据说,我的课获得了当时全场最高分。


初尝甜头,甚为兴奋。

之后,我思考:这节课,它的基本样式是什么呢?

依托微电影,展开头脑风暴,进行创意写作——这个视频其实算不得电影。

之后,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我能不能把看过的一些电影片段剪切下来,让它成为写作素材?或者干脆就用一部完整的微电影,用它训练写作。


于是,我就开始了一节又一节的尝试。到今年,我大概尝试了10多节这样的电影课。


我电影课四阶段


左上方是我电影课的第一个阶段:萌芽状态——纯粹偶尔为之,几乎没有开发课程的意识。

左下方,是我课程的觉醒状态,我觉得自己应该主动的去开发这一类课例。这是课程的初步觉醒。

再到后来(右下方),我进入了一个系统开发的状态,我有意识的上自己特色的电影写作课。

最后(课件右上方),积累了10来节课之后,我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升级——电影遇见书,将整本书教学跟电影相结合。

这就是我的电影课程开发非常直观的四个阶段。


萌发课程


接下来我重点讲一讲在觉醒阶段,我是如何萌发课程意识的。

当时为什么要选择电影作为一个课程开发的内容呢?其实电影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涉及到音乐、舞蹈、文学、建筑、雕塑、绘画,甚至还有摄影,把它喻为是世界第八大艺术,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用电影作为课程的一个媒介,实际上就是走的一个综合性学习之路。我的电影课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电影欣赏类,以欣赏性的电影的特点,拓展视野为主要目标。二是微电影写作课,还有一类是电影和整本书的阅读。


其实,电影和文学语言,两者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或者相关性的。比方说,电影的远景镜头、中镜头、近镜头,相当于群像描写、个体描写和特写。


电影还有一个常用手法就是蒙太奇,在文学当中,它其实相当于意识流——主人公思维非常跳脱,一会儿想到这个,一会儿想到那个。小说《穷人》当中的桑娜忐忑不安地想,这就是意识流,就是心理活动。


电影结局经常出人意料,而小说经常会有陡转式的结尾,欧亨利的小小说,冯骥才的《俗事奇人》短篇小说,结尾常常出人意料。

电影经常会插入回忆,而写作当中会有插叙、倒叙。

电影的画面经常会有镜头淡出,淡入,这相当于我们写作当中的承上启下

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有很多的一致性,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其实就是活着的、有声有色的范文。而且,儿童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用电影来教作文,更是吻合儿童的思维特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电影课怎么上


下面,我以一节课为例子,具体谈一谈电影课怎么上。

我曾经上过一堂课叫《月亮之上》。微电影,微写作,用的是《月神》这部美轮美奂的6分钟微电影。


我当时设计了一个电影海报写作环节。我告诉孩子们,电影海报一般来说,有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导演、编剧、主演、上映日期等。电影海报的主体,一定是有故事梗概,也会有一两句广告词。

之后,我们聚焦情节梗概。我问学生你觉得要怎么样来写故事梗概。学生说,介绍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把基本的情节写清楚。那我继续问,要不要把故事的所有细节,最精彩的地方都写出来?学生后来讨论说,可以有一些悬念,把一些精彩的细节,或者意想不到的地方,藏起来,让它成为扣人心弦、抓人眼球的卖点,这样观众才愿意进入电影院。

你看,这就是电影海报的写作知识,不仅仅把故事梗概写出来就行了,而是在把基本情节理清楚的前提之下,又要把有些东西遮遮掩掩。总之,该清楚的要写得清清楚楚,该藏起来的要遮遮掩掩,这就是文体意识。

我们的写作经常缺失了文体,缺失了读者,而这样的一种海报写作教学,它是任务驱动之下,基于交际语境的真实写作。


大家来看,这个网上搜索的一个情节,哪些地方富有悬念呢?


“”一团巨大蓝光漩涡,飞转着从天而降。它竟然是巨大……”这句话后面的省略号,就是藏起来的一个悬念;“锤子轻轻一敲,顿时……”这又是一个悬念,“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又有一个悬念。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整再看一遍电影,看一遍之后聚焦亮点,分享发现,或者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后感,一句话的点评。

这就是这节课的整体脉络。一段视频,两次微写作。



做自己的课程建筑师

其实,今晚,我的发言想表达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一个卓越的老师,要做自己的课程建筑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大家仔细看这一张图,这是李海林先生研制的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图。

职初老师,成长主要任务是建立行为模型,成长的抓手是建立行为规范,改变行为方式。

骨干老师,缺少对经验的反思,所以我们说,骨干老师的成长主要是抓住一些关键事件,对关键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进而改进行动的策略。

卓越老师,就要去创造自己的课程或者创造自己的话语体系,最关键是改造自己的心智模式,从思维入手。

所以不同时期的教师,成长任务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是一个骨干老师,你要想走向卓越,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节又一节的精品课上;一节又一节的精品课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建构属于自己的课程。我曾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一个老师,要想从优秀走向卓越,一定要建构属于自己的课程。不然的话,你就是一个公开课舞台上的秀,秀一次跟秀一百次,差别并不大。

你的学生,没有上你精心打磨的一节公开课,其实损失并不大;你要努力建构属于自己的课程,要努力做到,学生不学,就是他的损失。那才是你要追求的东西。


课程开发路径


那么自己的课程怎么样去开发呢?课程开发的路径又是什么呢?

我有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教师课程,是生长出来的,也是规划出来的。


说它生长出来,就好像一棵竹笋一样,慢慢的冒尖,慢慢的长大了,长成了竹笋。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就是课程,而只是孤立的一堂一堂课。当你把一系列能够代表你的特色的课,放在一起的话,你会发现,它就初具规模,你再把它套一个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你的课就变成了课程。


课程建设其实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自下而上。我的课程的第一阶段就是自己上着上着上成了特色,这就是自下而上;到了一定程度,找一些朋友来聊一聊,进行顶层设计,再找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师,去实施它,这又成了自上而下。所以,好的课程建设,它一定是自下而上跟自上而下的完美结合。任何学校的课程建设,如果一味的自上而下,只注意顶层设计,没有底层老师的主动创造性的实施,课程建设,只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这样的课程,只是听起来很美的乌托邦,最后,就可能变成一些写得比做得漂亮的人,写成很华美的文章,拿去获个大奖,然后放在橱窗里,有人来参观的时候,领导吹吹牛;或是督导评估的时候,拿来换个不错的分数。除此之外,获奖的课程一无用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课程建设流程


教师如果建设自己的课程,具体到操作性的东西,我觉得规律是有的,大致可分为这样6大步。

第一,寻找自己的课程优势。经过认真的思考,找到的自己的课程优势之后,确立一个课程的框架,目标、内容、时间、评价,再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精确到每周做什么,把它落实下去,让学生,让你的伙伴来监督你。做课题,最好不要单打独斗,一个团队一起做,是最好的。


然后是执行课程计划,再接着是反思完善课程,因为你的课程在做的课程当中,它一定有不完善的,反思完善,一个阶段做后,提炼自己的课件成果。这个课程成果可以是微信公众号来发布,可以发在博客上,可以积累案例,也可以编成自己的出版物,或者一本书——其实不要轻意去编书,个人认为,对草根教师来说,教室就是研究室,问题就是课题,成长就是成果,我把这句话再说一遍:教室就是我们的研究室,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师生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果。


课程建设,不要朝秦暮楚,东一榔头西一棒。而要“板凳甘坐十年冷”。一年换一个课题,不是真正的做课题,而是做塑料花。


因此,课程建设要适度的去功利化,师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这就是成果。当然,实事求是地总结,顺理成章地获奖,也不是坏事;如果,在合适的范围加以推广,造福更多人,更是课程建设的应然。


寻找课程优势


再跟大家聊聊,怎样寻找课程优势。

怎么去寻找课程优势?这一点是最关键的。

我们要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的兴趣爱好有哪些?一个老师,如果找到了他的课程跟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相吻合的,那他的工作,就是一种幸福的。

然后再去问一问:我的学校,有哪些特色,学校的特色如果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那么你的课程必定会成功。

第三,进一步追问:我所在的社区有哪些资源,我的家长有哪些资源,我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色。比方说杭州,可研究的地方就很多,名人故居、西湖楹联、民间故事,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


怎样评价课程


最后,我想说一下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不等同于考试,它包含几个层面:

第一,是对课程设计的评价,也就是说你的课程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第二,是对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内容的评价。

第三,是对课程当中教师参与状况的评价。

课程计划是否完善,是否合理?课程当中的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目标?课程研究中的老师,参与热情、完成研究的状况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三个维度的问题想清楚,课程才做得好。


对今晚的课,总结成一句话,课堂是教师成长的麦田,课程是教师自己的孩子,愿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一个非常迷人的、漂亮的、属于自己的孩子。

教学不止有眼前的分数,还有诗与远方。诗与远方,靠我们自己去追寻。

愿老师们在课程建设之路上,越走越远。




(说明:1.文稿是蒲公英大学秦双梅 陆悦老师整理——在此深表谢意;2.为尊重原貌,在保留口语化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对部分文字做了适度修饰、压缩和补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