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漫笔】绿化战略与城市生态 | 之一
按:从11月10日开始,有幸和浙江的34位校长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三个月。这三个月,我们将系统了解新加坡发展历史、政府架构、社会管理、发展保障尤其是教育教学变革的方方面面。
从今天开始,将选择其中一些有感触的内容,以漫笔的方式,记录所见、所闻、所感。
今天先发上第一篇《绿化战略与城市生态》。
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因为,在国内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到这里一切都得自己来。每天得先解决衣食住行的生存问题,才能有点时间写点小文章。呵呵。
大到让人吃惊的绿地
11月10日下午,顺利抵达新加坡。在昇淞超市附近的简陋公寓安顿下来后,已是深夜。
沉沉地睡了个好觉。许是生物钟的作用,11日清晨5点40左右,醒了。天还没大亮,整幢公寓楼灯火通明。
起来,喝一大杯水,穿上运动服,走进了新加坡的清晨。
街上人很少,车更少。在这里,你随便拐个弯,一块绿地就会扑面而来。沿着绿化隔离带与排水沟之间的水泥地,绕公寓楼走了一圈。
天渐渐亮了,左右两旁的草坪格外葱绿,草尖上挂着水珠。刚下过雨,泥土与青草的气息钻入鼻孔,令人神清气爽。
两旁行道树格外高大,走在路上,恍若置身山阴道上。
信马由缰,继续走。随着视线的推移,发现几乎每幢房子之间,都有一块绿地,看着,舒服。
路左侧,有一条拐往左边的狭长小道,约有两百多米吧,不知通往何处。好奇心起,于是顺着狭长小道往前。
走出小道,眼前一片开阔!一块五六个足球场大小的绿地,突然冒出来。绿地面积大约和天安门广场相仿。一条水泥路斜斜地穿过,路两侧种着整齐的树木。
哈,这里,将成为我今后三个月健身的好去处。
毫不犹豫地踏上水泥路,走进绿地,恍若置身草原。绿地周围,是居民区、医院和学校。忽然,脑子里冒出一个好玩的念头:要是在杭州,这块地被开发成房产,值多少钱?
估计得百亿吧?!
哑然失笑。真俗!
走着走着,遇见了出来晨练的余杭张校长。请张校长拍下了在新加坡健身的第一张照片。嗬,站在这样大得简直不靠谱的绿地中间,人,显得格外渺小。
穿越麦里芝湖原始森林
12日,是星期六,课程尚未开始,在第一期培训班瑞安的黄校长以及她的学生(新加坡在读博士生)带领下,一行五人,踏上了麦里芝湖原始森林穿越之旅。
交通工具,是轻轨。路两旁,楼之间,满眼绿。
转了两趟轻轨,很快抵达麦里芝湖。湖藏在森林中,没有游船,没有画舫,显得有些冷清。向导告诉我们,今天下雨,人少;要是往常周末,人很多。
雨有点大,忘了带伞。与乐清的薛校长共顶一把小伞,开始环湖绕行。路上,不时遇见三三两两跑步的外国人,无一例外,都不带伞,也不穿雨衣。
绕了一段湖,便走进了森林深处。这是典型的热带雨林。
林间小路,道路根本没有修整,零零星星散落着很多碎石子。加上下雨,道路颇为泥泞。树木都按最原生的状态生长,没有半点人工修剪的迹象。直着、斜着,怎么舒服怎么长。树林间,常常会看到一些倒下的树。都按照自然的方式存在着,没有人去干扰他们。
满眼都是树。高的,抬头不见树冠;矮的,不足半身;粗的,几人环抱不过来;细的,只不过一根藤。好多树丫之间,次生着其他的蕨类植物,一样的葱郁。森林里的每一种植物,仿佛都觉得自己是长得最舒服的,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林间,层层叠叠的,不知堆了多少年。几年之后,它们,又都成了泥土的一部分。大自然,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演绎着恒古不变的法则。
雨渐渐小了。干脆淋雨,继续往前。爬过一小段略有坡度的路,转入另一片树林。不多时,来到这里最有名的树顶桥。
顾名思义,这是一座修在树顶的吊桥。吊桥,约有两百来米,只容一人通过。从桥上往下看,四处都是翠绿的树木,这里的树,高得吓人。低头,根本找不到泥土;抬头,树冠又在很高的地方。高处俯瞰,和身在林间的感觉,大不一样。
此刻,雨又大起来,烟雨蒙蒙中,自己仿佛成了武打片中那些轻功卓绝的大侠,飘忽树林之间,“腾雨驾树”,爽啊!
穿过吊桥,来至休息处。几只顽皮的猴子,或旁若无人地穿行,或在树上结伴玩耍,丝毫不惧游人惊扰。
继续上路,不一会儿,眼前一片开阔!抵达高尔夫球场。向导告诉我们,与森林毗邻的高尔夫球场,是私人领地,最好不要拍太多的照片。
高尔夫球场的尽头,就是麦里芝湖。不大,但风光绝美。文字写不出她的美,就看看照片吧。
穿越13公里,有些累,心满意足地返程。
新加坡绿化战略
11月13日,是开学第一天。背上书包,和伙伴们一起走进了南洋理工大学。
第一节课是孔丽娟女士给我们作《务实的抉择:新加坡国情简介》的通识培训。
孔老师如聊家常般地和我们讲起了新加坡的发展历史。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可惜,我最感兴趣的“绿化战略”,她并没有展开细说。
我只能在她的PPT提纲中窥知一二。
其实,新加坡建国初期,也曾垃圾遍野、棚户区林立、蚊虫肆虐。新加坡政府在那时聘请联合国专家,用4年时间编制了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的未来30至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规划,并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到2015年,绿化面积达120平方公里。
新加坡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这个国家的一切都要在狭小的土地上获得。即便如此,新加坡的中央区以及完全靠填海而成、占地1.01平方公里的滨海湾花园却近乎“浪费”地占据着整个国家最黄金的地段,周围所有的高楼大厦都要让位于此。
对此,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曾表示:“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我们在中央保存了150平方公里的永久保护区。没人敢打主意,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开发的,完全是纯粹的大自然。”
前总理李光耀,对绿化的战略意义更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独立后,我绞尽心思,思考如何向世人显示新加坡跟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不一样之处,我终于拟定了一个使新加坡成为清洁又葱茏的城市计划。……在我所推行的所有计划之中,绿化计划的成本效益最高。”
新加坡的绿化,主要分为这几个类型。
一是自然的开敞空间——红树林湿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麦里之湖就属于后者)。
二是主要的公园——如区域公园(我晨练遇到的公园,大概属于此类)。
三是体育与休闲用地——高尔夫球场、露营地、体育场等。
四是隔离绿化带——如居住新城镇之间的缓冲绿化带。
五是局部的绿化通道——如联系居住邻里和新城镇中心的商业绿化步行街;
六是其他敞开的空间——如军事训练基地和农业用地等。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新加坡的绿地覆盖面积已经大大高于建国初期。不过,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出现了不少问题。为了避免和克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增长等城市病,新加坡从各个方面制定了规划,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居者有其屋”计划。
刘太格是“居者有其屋”理念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他认为,制定组屋修建计划时,除了保证工程质量,他还组建了一个由12位社会学博士组成的团队,专门研究社会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甚至包括心理学等与规划有关的课题,确保整个城市的组屋规划之间相互包容,不至于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病之一的交通拥堵,新加坡政府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并通过昂贵的拥车证、征收交通拥堵费等方式严格限制私家车数量。用于私家车的停车场大多建于地下,或者建成几层的停车楼,尽可能少占用土地。
确实,我们看到,人口密度如此密集的城市,很少有堵车的时候。
查阅相关网页,我们发现,在打造“花园城市”的道路上,新加坡政府仍在不遗余力地努力。市区重建局在2009年推出的“打造翠绿都市和空中绿意”计划(以下简称LUSH)中,要求所有在滨海湾、裕廊区和加冷河畔的新建筑,都必须有等同于发展地段面积的空中和地面花园作为替代绿地。该计划后来,又推出了LUSH2.0版本,将绿化要求扩大到更多地点,同时对包括住宅、办公楼、商业和酒店等各种发展项目提供更多绿化津贴。
和杀鸡取卵式的疯狂开发房产的行为相比,新加坡的远见与卓识,让人深深震撼!
新加坡学习之旅,才刚刚开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伙伴们,一定会发现新加坡更多值得我们咀嚼回味的东西。
(敬请期待第二篇《空间与发展——兼谈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