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张祖庆老师访谈录

张祖庆 徐良英等 祖庆说 2019-06-26


【祖庆按】


常常有老师问我一些关于成长的问题。最近,收到了好几位老师的来信。因没有太多时间单独解答,遂翻出一篇过去的访谈,加以调整、补充(原文访谈者,浙江常山特级教师徐良英)。


此外,特别想说明的是,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是不同的。我的回答,仅供参考。







1.您倾情演绎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追梦的过程中,您也许遭遇过彷徨、困苦或挫败(或者说遭遇高原期)那么,您是如何应对的?




答:


追梦路上,彷徨、困苦与挫折,始终相伴。我以为,每个人最大的彷徨、困苦和挫败,均来自于自身。在专业与行政间游离的彷徨,暂时无法超越自我的困苦,成为了我成长路上最需要应对的命题。


先说“专业与行政间的彷徨”。是人都有野心,在中国这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教而优则仕”也成为了天经地义。一旦在教学上取得了小小的业绩,大部分人就会希冀在学校里有个“一官半职”。我是俗人,难以免俗。2006年8月,当教育局让我去一所学校负责行政工作的时候,我的心,在行政与业务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成为领导”的念头占了上风。于是,我成为了一所学校的常务副校长。


自此,走上了一条难以两全的坎坷路。一边,要适应全新的管理岗位(学校刚改制,机制未理顺,加上还在搞基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一边要坚守追寻多年的语文之梦(边做行政管理,边教一个班的语文)。在角色转换之间,常常捉襟见肘,焦头烂额。几番痛定思痛后,终于鼓起勇气,辞去管理职务,做回了纯粹的语文老师——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我一想起富兰克林说的“宝贝放错了位置,便是废物”的话,便又释然。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什么样的人,便应该在什么样的地方活着。离开了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人会一事无成。彷徨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最适合干什么?我,最能够干好什么?也许,一切彷徨,都会成为过去。后来,我评上了特级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淬炼和积累,我又回到了管理岗位。但,语文教学研究,始终是我的生命线,无论在哪里,我都不会放弃。这,是我安身立本之本。


再来说说“无法超越自我”的困苦——这,大概便是你说的高原期吧。


2005年10月份,我在浙江的一次活动中,执教了一节《我盼春天的荠菜》,此课得到了老师们的广泛喜爱和专家的赞誉。


但是,问题来了。这节课,在我专业成长中,仿佛一座小小的山。如何超越,却成为一个尴尬的难题。此后,我试着上了几节阅读课。《盘古开天地》《忆江南》等课,让我怎么也找不到感觉。被自己打败的沮丧感笼罩着我,以至于一段时间,我干脆不再去碰阅读公开课,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作文。我对自己说,作文课更有研究空间,多上作文课吧。其实,内心深处,一直惴惴不安着:难道,我就这样再也不敢碰阅读课了?


我不甘心。


于是,一边继续观摩别人的阅读课,从名家实录中借鉴经验,一边一潜心研读理论著作,试图从王荣生、王尚文、潘新和等诸多名家的理论以及前辈名师的实的智慧中汲取力量。


我在默默等待自己的下一节阅读公开课。


转机,终于来了。2009年3-6月,我参加浙江省第十届特级教师评选。在一次次选拔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回了上阅读课的感觉。后来执教的《和时间赛跑》,就是在这次评选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而成的。


2010年6月份,应《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陈金铭老师之“逼”,我和江苏的刘敏威老师一起上《狼牙山五壮士》。虽然第一版本的课,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直觉告诉我,上阅读课良好状态,又回来了。在辩课基础上,我对此课进行了二度重构,新版的《狼牙山五壮士》,因为指向了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以更务实的姿态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此课,得到了于永正、周一贯、黄国才先生以及不少一线教师的赏识与喜爱。此后,又上了改进版的《和时间赛跑》和《祖父的园子》。此后几年上的《穷人》《金钱的魔力》等课,更是以独特的设计和关注小说文体意识,得到了不少老师的喜爱和欣赏,它们,成为我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反思自己这一段“陷于困苦”和“走出困苦”的历史,我渐渐地明白:其实,人生无所谓“困苦”和“顺境”,“困苦”也好,“顺境”也罢,都是生命的常态。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平静中葆有昂扬的生命姿态,默默积蓄,善于等待,“困苦”之后,也许就是“顺境”。


起起伏伏,才是生命本真。



2.您的意思,面对高原期,我们除了加强学习,还有就是顺其自然?有没有更快走出高原期的策略?




答:


其实,所谓的高原期,是没有的。只不过,暂时放慢了生长的脚步而已一个教师,一旦认识到了自己处于高原期,便是下一轮拔节的开始。


其实,无论何种植物,都不可能天天生机勃勃。有些,甚至一度时期,看起来停止了生长。非洲草原上的尖茅草就是最好的例子。尖茅草被誉为草地之王,但是,在二三月里,它仿佛停止生长,草原上的其他草都郁郁葱葱,唯独它一直矮矮的,不到一寸高。然而,七八月份,雨水充沛的时节,仿佛一夜之间,尖毛草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一尺到一尺半的速度疯长,三两天就长到近两米高。一大片尖茅草,就像一片突然竖起的墙,让人无比震撼。后来,科学家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尖茅草在最初的六个月,一直在长根。它可以把自己的根扎往大大地深处18米深之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会突然发力生长的原因。


其实,大部分所谓的“高原期”,不是真的,而是你的生长潜伏期和力量积蓄期。对自己多一份信任,对岁月多一份信任。持续阅读、潜心耕耘、耐心等待,必定迎来下一个成长黄金时期。当然,“岁月不饶人”,你也“不要轻易饶过岁月”(罗振宇语)。“饶过岁月”,便是“放逐自我”。



3.读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书籍对您的影响最深?


(这个话题,请点击相关链接没有一本书是必读的,也没有一本书是必不可读的



4.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您从海岛一路走来,历尽艰辛,然后迅速地成长为特级教师,在全国舞台,书写教育人生。盘点您的成长历程,关键词有哪些?




答:


成长路上,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关键词,需要被提取。一是“善抓机遇”,二是“开放心态”,三是“保持个性”。


第一个关键词:善抓机遇。“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其实,我更要说,机遇总是垂青于准备得特别充分的人。从海岛到县城,再到省城,一路走来,我其实并不很顺利。而最终能够,在语文教学上取得那么一点成绩,关键是善于把握机遇。无论是很小的一次乡镇级公开课,还是参加县市的某次比赛,我都一丝不苟,认真准备,从未浪费过一次机会。我总是觉得,很多老师,师范毕业的时候,起点都差不多,决定着日后成就的,也许就在于对机遇的把握能力。能否脱颖而出,关键在机遇没有来临之前的认真准备,机遇来临之际的善于把握。我最有感触的是,赶上了一个大机遇——改革开放,否则还是“臭老九”呀!


“弱者等待机遇,愚者浪费机遇,强者把握机遇,智者创造机遇。”


第二个关键词:开放心态。一个人如果老是封闭自己,就离固步自封不远了。因此,成长的路上,唯有敞开自己,才能让精神疆域得以敞亮。


2004年4月,我在杭州“西湖之春”上了一节《詹天佑》,无意中,该课的实录,被转帖到“教育在线论坛”,帖子里各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纷至沓来,褒少贬多,语气尖锐。


半年后,“硝烟”散尽,静心思索,我从各种尖锐的评论中,汲取着营养。


一些理性而深刻的话语,让我浮躁的心逐渐变得澄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认识不到一己之局限,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自己,且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叔本华说“人常常自我陶醉,正如一只狗认为狗最好,牛认为牛最好。”如果一个人老认为自己真理在握,那么他和牛以及狗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迅速调整心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声音。我把“教育在线”和“人教论坛”对《詹天佑》一课的评论逐一下载下来,认真阅读、反思,尝试着对《詹天佑》进行二度重构。2005年10月,我在北京所上的第二个版本《詹天佑》的几个亮点,就脱胎于网友们的建议。


回首这段“声名狼藉的日子”,蓦然发现,它对我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网络浩瀚如海,我误打误撞地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昔日藏掖着已变质为“虚荣”的自尊,被这巨浪击得粉碎,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这段历史,也让我认识到,网络世界出乎意料地有着“虚拟的真实”。无数最为可贵的真实声音在“虚拟”背后迸发。感谢那一片“狼藉”,也有了“狼藉”之后弥足珍贵的一片澄明,我的视界和胸襟也就得以豁然开朗。我此后结交的一大批有思想的朋友,不少是从网络上结识的。敞开自己,让不同的声音进入大脑,才会让源头活水,不断充盈生命。再者,虚怀若谷,大肚能容,能以平常之心对待各种不平常的批评,包括辱骂式的非难,这在人的成长中,非常重要!


第三个关键词:保持个性。每个人都是不可克隆的生命体。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一个人最应该追求和努力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模仿别人而失落了自己。行走的路上,我常常告诫自己,要在汲取他人长处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彰显自己的个性。也许,我们成为不了“某某第二”,但,一定会成为鲜活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5.您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如果只能列举三点,您觉得哪三点相对重要呢?





答: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有三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第一,文本解读的能力;第二,创意设计的能力;第三,课程开发的能力。


首先,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能力。读法决定教法;老师能教给孩子的,只能是他自己和他所读到的。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首选是一个文本品鉴的高手。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潘新和语)。例如,我的《穷人》《金钱的魅力》等课,之所以有新意,是因为我读到了新意。


其次,创意设计的能力,是一个老师的课堂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学生天性烂漫,喜欢新鲜事物。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充满活力,就需要对课程和课堂进行着富有创意的设计。有创意的设计,能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地探究语文、学习语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着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可以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他想潜入蚁穴……”(鲁迅语)。语文老师,就是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像变戏法一样地好玩:努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儿童的精神探险;努力让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和魅力。


第三,课程开发的能力,是一个老师能否帮助孩子提升精神疆域的关键。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特别强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无比广阔,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数不胜数。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课程开发者。一个老师,如果自己眼前只有一本教科书和参考书,那他教出来的孩子绝对不会看到三尺以外的地方。再者,一个没有课程意识的老师,也许他的公开课上得很漂亮,但,他至多只能称得上舞台秀杰出演员,算不得是优秀的教师。



6.  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员,往往都特别注意“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能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经验吗?




答:


我是典型的马大哈,做事粗枝大叶。表现在课堂上,往往很难上出非常精致的课,这是我的弱项。但弱项有时候是能转化为强项的。把课上得简约丰满、大气磅礴,是我的一贯追求。教学设计时,我往往喜欢从大处着手,板块推进。有时候,故意不写课堂语言,在教案上“留白”。而正是这“留白”,给了学生比较多的探究空间。课堂上,我的关注点,也往往全部落在学生身上。学生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生成鲜活的课程资源。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入职不久的老师,公开课教案还是要写得详细一点。此文专门针对骨干教师或卓越教师而言。


几年前,我在浙江上虞上的《新体验作文》,就呈现了“留白”后生成的“丰满”。课上,我以自编的子虚乌有的“巨角猥”这种动物知识为测试内容,考一考学生的记忆力、思考力、判断力。考试的时候,孩子们只关注了记忆力,却根本没有留意这种动物是不可能存在的,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判断力,结果只有一个孩子因没作答而得了满分,其他孩子做了题,却得了“0”分。按照预设,孩子们在老师公布答案并揭晓谜底后,肯定会恍然大悟,进而写下感悟。哪料到,上虞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却和我唱起了“对台戏”,他们一次次反驳,屡次让我“陷入绝境”。课堂上,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程序,让支持我的孩子和反驳我的孩子辩论。课,由此从“山穷水复”,转入“柳暗花明”。之后,我让他们用文字继续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此课赢得了张化万老师的赞赏和与会老师的共鸣。


而事实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总共不到200字。简单的设计,生成了不简单的丰富。


人非完人,熟能无短。不要老想着“扬长避短”,其实,扬长,就是最好的“避短”。把自己的长处“扬”到极致,甚至让它成为你的绝活,它便“一俊遮百丑”——当然,作为教师,该有的基本功,还是要的,比如,三笔字、口头表达力等。



7.现在有很多的年轻老师有强烈的专业成长欲望,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又常常迷失方向,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您能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给我们一些宝贵的意见吗?



答:

有强烈的成长欲望,这是好事,坏就坏在没有欲望。退而言之,一个人可以没有成名的欲望,但是千万不能没有成长的欲望;最最可怕的是,成长路上太有欲望。


结合我自身的成长,有这么几点心得与各位分享。


第一,要想着成长,而不要老想着成名。人活着不是为了成名而是为了成长,成名只是成长的加油站,成长比成名更重要。想成名没错,但时时事事想着成名,那就危险了。和成名有关的事,乐此不疲、趋之若骛;和成名无关的事,冷漠以对,避之不及。那样,成的,只能是“臭名”——好高骛远,追名逐利的臭名。我们既要胸怀理想,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如此,也许你会在不经意间,走向了成功。我们,要想着成名,更要想着脚下的那片土地。教室,是我们播种理想、信念和希望的一片麦田。做一个幸福的麦田守望者,也许不一定成名,但一定在成长。还有什么,比成长更美的姿态?


第二,要靠底蕴支撑,不要祈求一课成名。“一夜成名”、“一歌成名”,那是武侠小说或者“中国好声音”“达人秀”才会出现的事。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不少年轻教师希望只凭一课,就能全国走红,永远吃香。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试看当下小语界,有几位是“一课成名”的?窦桂梅等老师,确实曾经“一课成名”,但设若没有他们此前的积淀和此后的努力,他们能达到今天的高度吗?更多在全国阅读教学大奖赛中曾经风光一时的“明星”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淹没在茫茫人海中。希冀“一课成名”,最终“昙花一现”。没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做支撑,“一课成名”,乃为“梦幻泡影”。


第三,要成为自己,不要轻易克隆名家。当下,模仿秀盛行。教育领域中,模仿秀更是屡见不鲜。不少老师总喜欢模仿名师们的一招一式,依葫芦画瓢地搬名师的课,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贻笑大方。当然,入职之初,适当模仿,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但不能永远停留在模仿上。崇拜偶像,人之常情。但是,切忌把偶像当天!一旦把偶像当天,你便看不见自己和其他更多优秀的人。粉丝一旦迷失了自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个人的教学风格,和他的经历、气质、学识、才华息息相关。没有学习名师的精魂,却一味模仿一招一式,最终,迷失自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成长路上,多学道,少学器,乃为上策。



8.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一书中说,“中国人应该要有自己下定义的当代,我自己的当代。”教育如何找到自己的当代,教师如何向着教育的“当代”成长自己?请谈谈您的理解。     


(这个访谈篇幅太长了,此问题有机会以后单独发布。)



(图片均搜索自百度,若有侵权,请在微信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