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谨防学校教育的“油腻现象”丨春节特辑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遵循自然规律,让教育远离“油腻”,如此,教育幸甚,学生幸甚。





01



在新加坡访学三个月,意外地学会了烧菜。

在公寓食阁吃了一周饭菜,满嘴油腻。于是,买来炊具,学着烧菜。下载“下厨房”APP,边看菜谱,边烧菜,常常闹笑话。

第一次学烧黑胡椒烤虾,黄油放得太少,锅底温度太高,结果虾烤焦了。全部倒掉,甚为可惜。后来,特别关注:什么时候热锅,什么时候放油,放多少油;也特别关注放油时,是大火、中火,还是文火。渐渐地,对如何用油,有了一些心得,菜也渐渐入味。

邀几位同学小聚,居然夸我烧得好。虽然,我知道这夸赞,有更多鼓励成分,但也窃喜。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做一桌菜。

虽然,油不是每道菜都必需的,但大部分菜,都离不开油。

油脂沸点高,加热后能加快烹饪速度,缩短烹调时间,保持原料的鲜嫩;适当地掌握加热时间和油的温度,还能使菜肴酥松香脆;同时,不同的油,用在不同的菜上,使得菜肴呈现洁白、金黄、深红等色泽,菜品的味道,也因为油,变得多姿多彩;油,还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成分,在烹饪的过程中,由于脂肪渗透至原料的组织内部,改善菜肴风味,补充某些低脂肪食品的营养成分,提高菜肴的营养价值。油的作用,不可小觑。

后来,越钻研,越感觉,用油,确实是一门艺术。

什么菜,用什么油,需要科学搭配。大豆油,适合炖煮蔬菜;花生油,是最美味的炒菜油;芝麻油是凉拌食物的首选;橄榄油可以炒菜也可以凉拌;调合油,则根据需要,将不同类型的油,按一定比例调和,用来熘、炒、煎、炸……合适的油,烧合适的菜,味道才会上佳。否则,用错了油,菜的味道,就会打折。


02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领导艺术。“做教育若烹小鲜”,则是教育者的追求。

“烹小鲜”,当然离不开油。油,不是主食,是调味品,是媒介,是起催熟、催嫩、催香作用的物质。

教育中的“油”,应该也是调味品、媒介,起着催化教育效果的作用。具体来说,这里的“油”,可以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一首诗,乃至一个故事、一道景观、一处布置……这些元素,都能对教育造成影响——当然,这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油,用得适时,温度适中,用量适合,则菜肴美味有加(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若油用时不当,温度不适,用量不对,则会烧坏一盘好菜(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03



想起了若干年前,观摩某所学校的“感恩教育现场会”。

校园里,到处张挂各种感恩教育的标语,学生穿着后背印有“学会感恩”的统一服装。现场会放在操场上开,主办方请来著名的感恩教育专家某某某,给学生做一场“学会感恩”的报告。

主讲人的演讲水平没得说,抑扬顿挫的标准国语,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配上几段催泪的视频,报告进入后半段,操场上的大部分学生一直在痛哭。这还不够,会议最后,安排了家长和孩子现场互读感恩节写给彼此的信,会场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样的活动,让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不少观摩的校长、教师,都深受感动,觉得该校的感恩教育,做得真好。

观摩会结束,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哪儿不对劲,当时没想明白,现在,想明白了。这样的“感恩教育”,“油腻”过度了。

感恩教育,应该渗透在日常的教育细节中,如涓涓流水,滴水穿石;感恩教育,应该隐藏在平平淡淡的小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而这所学校,把感恩教育变成了感恩“叫育”。感恩“叫育”,变成了一场作秀,变成了集体表演,标语、演讲、流泪、读信,这些,都是教育中的“油”,油用得过多、过滥、过于集中,于是,感恩教育,变得“油腻”不堪。

同样是感恩教育,我们在考察新加坡宏文学校的时候,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做法:

学校正门,有一个水池,几股喷泉日夜喷涌,喷泉之间,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校门正对面,立着两块屏风,上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对联。

▲ 饮水思源

校门右侧的墙壁上,刻着学校捐赠榜——凡是对学校捐助超过一个金额的,都上榜;走进校园,随处可以看见以某个人命名的楼道、连廊、教室、场馆。

捐赠榜

以捐赠者命名的场馆


校长告诉我们,用这样的命名,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与爱心。这样的感恩教育,不会让人流泪,但却会让孩子们铭记在心。这样的教育,不油腻,有实效。


04



好的教育,需要适度创新;好的教育,也不排斥适度表演。但是,好的教育,更需要在日常教育场景中,以最朴素的方式存在。

教育生活中的“油”,应该是适量、适时、适度的,而不是作秀之时,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油——橄榄油、菜油、花生油、茶油……油多的结果,可能导致油腻,更会导致食而不化,甚至吃坏肚子。

这次新加坡访学,我们走访了一些学校,关注到了这样几个细节:

细节一:

圣诞节前夕,我们走访新加坡云海小学,学校大厅前方,有一棵很大的移动“爱心树”。

学校会在新年或者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把它放出来,让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这棵树上挂上他们的祝福卡片,学校特别鼓励把卡片送给其他民族的朋友。得到这个祝福卡片的小朋友,就可以把卡片取下来珍藏。

▲许愿树(网络图片)

细节二:

一月底,我们参观新加坡宏文学校。图书馆正门进去,一个精致的橱柜映入眼帘。

橱柜占地约三平方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共四排书架,分别摆着中文、淡米尔文、英文、马来文的书籍;上方,共四列橱窗,分别摆着中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四国的传统饰物。这样的图书馆布置,可谓独具匠心。

▲ 别致的藏书柜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华族、印度族、马来族,是他们的主要种族,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

宏文学校在图书馆里布置这样一个橱窗,让不同种族的学生,以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对待不同种族的伙伴。云海小学,则以赠送节日礼物的方式,巧妙地把种族和谐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这样特别的橱窗,这样特别的“爱心树”,相当于“调合油”,润物无声地把不同的油品调合在一起,让“种族教育”这盆小菜,显得那样精致而风味独特。


05



在新加坡,我多次听到一个词语——“浸濡”。这个词语拆开来,就是浸泡、濡染——浸泡,就是长期沉浸;濡染,就是耳濡目染。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慢工出细活,需要平平淡淡,细水长流。

厨师用过多的“油”,希冀快速烧出琳琅满目的满汉全席,恰恰违反烧菜的自然规律;同样的道理,在教育领域,企图通过“高大上”的一个个活动,让教育效果立马显现,也是违反教育的自然规律。这样急功近利的结果,只能让我们的教育“油腻”无比。

慢下来,静下来,遵循自然规律,让教育远离“油腻”,在不断的“浸濡”中,烹出一道道可口的“小鲜”。如此,教育幸甚,学生幸甚。


-END

转自“新校长传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