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儿童语文”观如何落地生根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例谈“儿童语文”观在课堂的落地生根



个人认为,由周一贯老师发起的关于“为谁教”的讨论,实质是对语文教学中“教学伦理”的拷问,其本质,也就是对“儿童语文”观如何落地生根的追问。这里所指的”儿童语文“,不是当下流行的给语文贴标签,而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语文。用儿童来修饰语文,不是窄化语文,而是提醒我们,切不可忘记,我们“为谁教”。


教学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伦理性质。正如海森伯所指出的“伦理学是生活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知道决定我们行动的价值(伦理标准),或者至少隐约地想到他们。”对教师而言,我们的教学生活就更加需要经得起伦理学的追问,这种追问的本质就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信念——一切为着学生的成长。


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似乎离这一核心价值信念相去甚远。尤其在相当多以追求好看、好听为目的的艺术化公开课上,教师把展示自己的才情,赢得听课老师的掌声,当做核心价值信念;学生,只是配合其展示才情的工具。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唯一的主人,“一切为着学生的成长”,成了听起来很美的乌托邦。周一贯老师提出的“为谁教”的主张,对沉醉于艺术化公开课中沾沾自喜的老师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时时心里装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的成长呢?以下结合我所执教的《穷人》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静心批注,实现儿童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编者之间的对话”,这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所下的定义。我曾打过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是小伙子,文本是姑娘,教师是媒婆,编者就是娘家人。阅读教学,就是“媒婆把姑娘介绍给小伙子,并让小伙子和姑娘谈一场恋爱的活动”。当然,如果小伙子能懂姑娘父母的心,恋爱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点。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但我想,这番话总的意思是说,阅读教学是一种多维对话,最重要的维度,其实是儿童与文本的对话,媒婆和姑娘的父母,其实做不了主,也代替不了小伙子和姑娘的恋爱。道理,你懂。


但是,当前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连课文都没有通读一遍,儿童与文本的“对话”尚未真正开始,就被老师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拉扯着跑。这样的教学现象,其本质,就是教学伦理的错位: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状态,急于让自己“出场”、“出彩”。语文教学关注“为谁教”,就要让阅读主体——儿童与文本亲密接触,实现儿童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片段一:


师:都说《穷人》写得很精彩,可张老师读完了整篇小说,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生点头)?请大家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认真地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的?作者是怎么来写穷人的“穷”的?


默读圈画,画出一处地方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一个2,标好了之后,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分享,等会请同学上台交流。好,开始静静地默读。(生继续默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分享,大约7分钟)


……


师: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了穷人的“穷”。(板书:穷人真穷)但是,如果这篇文章只让你读出了一个“穷”字,那就是托尔斯泰改写的失败,穷人身上不只有穷啊!请大家拿出作业纸,看到第一题。


【课件出示】:


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


师:阅读就是发现。静静默读,用心发现,也许你会读到以前没有留意到的东西。请大家边读边做批注(生默读、圈画、批注,时间约6分钟)。


上述教学片段,分别节选自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用批注的方式,潜心会文,与文本亲密接触。在两节公开课上,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默读整整13分钟,这是大忌。很多老师会担心课堂的“冷场”。而事实上,从孩子们后来的精彩发言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冷场”,是完全必要的。静默背后,是每一个儿童内心的“波涛澎湃”。在这样的静默里,孩子们深入到文本内里,与文本“纠缠”一番。这样的“纠缠”,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个阅读主体与文本的个性化对话,促使儿童“主动钻研文本”。这样的深入“钻研”,也为后面师生、生生对话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当然,批注式自主阅读,更多适合于高年级,低年级不宜多用。


实践“为谁教”,就要舍得把时间交给“谁”。


二、师生换位,让儿童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


当代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师生关系可以表述为“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我—它”关系不是真正的关系,因为“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只有在“我—你”关系中,师生才处于平等地位。“我”(教师)不是把“它”(学生)当做控制的对象,而是当作可以对话、交往、亲近的“你”。语文教学关注“为了谁”,就要关注儿童这一阅读主体,是否成为真正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否真正实现了平等。


片段二:


师:好,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到了穷人的“穷”?接下来,我们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生拿书上台,师在其耳边悄悄话十几秒后,坐到该生位置。)


生(小老师——以下简称小老师):请问同学们,大家从哪里读出来了“穷”?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我从第二段的第三句看出他们很穷,因为课文说“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她自己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很辛苦,但是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小老师: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中说“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光着脚”说明他们连买鞋子的钱都没有,而且吃的是“黑面包”,黑面包我从课外了解到,不像白面包那样很软很好吃,是很硬的,没有水的话,根本吃不下去的。而且说“菜只有鱼”,渔夫天天去打渔的,因为没钱买菜,只能去打一点鱼来,看出他们很穷。


师:老师,我想抢话筒!有鱼的生活还穷吗?我家餐桌上经常见不到鱼。


生:课文中说“只有”,说明只能吃鱼,没有其他的菜,天天都得吃鱼。


师:哦,每天都吃鱼,吃得都要吐为止,而且只能吃那些卖不出去的小鱼,是不是?我想请教小老师,课文第一段说“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我觉得可能是偶尔出去的吧?


生:谁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全场爆笑)


……


师:老师,我有意见!环境恶劣难道跟穷没有关系吗?


小老师:当然有关系啦!那个张祖庆同学啊(众笑),我没有说这个不跟穷有关系,我希望他能理解得更深一点。


……


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完全成了平等交往的“我—你”关系。师生互为学生、互为教师,气氛融洽、其乐融融。


这种师生间的偶尔换位,体现了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平等,才能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防线,“小老师”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胆地称喊出“张祖庆同学”。这样的师生换位,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变革,更是教学伦理的理性回归。在这样的教学伦理中,教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求真,求异,师生在交往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与智慧,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产出”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实践“为谁教”,就要舍得把舞台交给“谁”。


三、从读学写,为儿童搭建“运用语言文字”的支架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2011版新课标,为我们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指明了语文课堂的目标与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以这一核心任务展开教学。帮助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成为了语文课的本体性课程目标。语文课,要千方百计创生语境,从读学写,为儿童搭建“运用语言文字”的支架。


片段三:


师:难道西蒙在临死前,未曾想到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也许同学们没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个问题。同学们,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死前,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大家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死前可能的心理活动。写的时候适当运用省略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母亲的内心世界。(学生书写)


【课件出示】:


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                    。”


(写后,交流)


生1:她望着身边躺着的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着不舍,但犹豫矛盾……她沉思着……上帝呀,请不要带走我!……我还有两个可怜的孩子,我需要照顾他们……如果我死了,这个家该怎么办?希望有人会发现我的孩子领养他们……哎……邻居桑娜是个好人,如果她发现我的孩子一定会照顾好我的孩子们的……但是……我不能啊……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我那两个孩子呀……


生2:我就要离开人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两个孩子了……把他们托付给桑娜?……也许可以……不!他们家也很穷!……我怎么忍心把孩子们交给他们。我才是他们的亲生母亲啊……我能为这两个孩子做些什么?……对,我要用我的余温温暖这两个孩子……即使两个孩子活不下去,我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上帝保佑他们吧!阿门!


(三位学生的发言略)


寡妇西蒙是《穷人》一文容易被读者忽略的。教学中,我借助文本空白点,创生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让学生还原西蒙在临死前心路历程。孩子们照着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范本,展开想象,适当地运用省略号,将西蒙复杂的内心世界描摹了出来。教学实践证明,由于训练点选得恰当,孩子们很好地迁移了心理描写的独特表现手法,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丰满了文本的意蕴,学习了“语言文字运用”,收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实践“为谁教”,就要舍得把能力教给“谁”。


总之,实践“为谁教”,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推到台前。要时时想着课堂上的主人只有学生,教师不是“讲师”而是“导师”,不是“主演”,而是“助演”。老师要舍得藏起自己的光芒,做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让儿童学习语文,方式方法有多种,并非只有上述三种。根据文本特质,遵循儿童学习母语规律,让儿童真正学习语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相关链接

张祖庆:《穷人》及曹文轩点评 | 名师视频

用心发现经典——《穷人》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实录(內附课件)

张祖庆:《穷人》文本细读与教学内容确定

张祖庆:紧贴着穷人的心——《穷人》教学叙事

张祖庆:万物静默如斯,课堂静默如谜

对话李政涛: “教师,要成为精神上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人”

孔雀开屏、鸬鹚捕鱼、牧童放羊——关于公开课的三个隐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