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 | 学术自信与学术自缢
1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
“作文有如写字。在初学时毛笔拿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体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
“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帖的笔迹(多临摹,多向书家请教),他对于结体用笔,分行布白,可以学得一些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的,看得过去的字。这可以说是‘稳境’。
“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再加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必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帖扎须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各体的长处,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写成的字可以称得艺术作品,或奇或正,或瘦或肥,都可以说是‘美’。这可以说是‘醇品’。
“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
其实,“疵”、“稳”、“醇”、“化”四“境”,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木工学艺,从认识木工器具开始,到独立设计、制造家具乃至成为木工大师,必须要经历这四个境界;
练习国画,先从最基本的技法训练入门,从仿到创,形成风格,也要走过这样四个阶段。
其他诸如美术、摄影、音乐、书法,无不应了这个理儿。
其实,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卓越教师,其教学生涯,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当然,不少人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二、三境界。
2
最近,一直在对比研读《风姿花传》(世阿弥著)《教师花传书》(佐藤学著)《古典学术讲要》(张文江著)。受这三本书的启发,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风姿花传》是日本能乐理论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古时期东方戏剧理论的高峰。此书将演员练功习艺分为七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我根据原文意思加以归纳):
七岁时期——自然表演,激发兴趣为妥;
十二三岁——姿态、声音、演技俱佳,但只是“一时之花”,以练基本功为主;
十七八岁——处于“变声期”,宜闭门练功;
二十四五岁——偶露峥嵘,灵光一闪,但须潜心修炼;
三十四五岁——黄金岁月,演技精进,但还不是最辉煌的时候,须谨言慎行;
四十四五岁——鼎盛时期,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表演,并选好接班人,培养新人;
五十岁后——已过黄金时期,但“花”未凋谢,能继续演出的,必定是大师级的,减少演出,精益求精,花更艳丽……
这七个阶段,用来衡量中国演员,也合适。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有两点:第一,任何技艺精进,都有自然规律可循;第二,人,要遵循规律,不断地潜心修炼,方能走向卓越。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潜心研读此书数十载,结合教师工作特点,写出了《教师花传书》。
佐藤学形象地把教师的“技能”比作“种”,将“艺术”比作“妙花”。教师,唯有经过长时间“技能”修炼,才能将“技”与“心”结合,让艺术成为“妙花”。
如果把世阿弥、佐藤学等人的观点,与朱光潜的“四境界”说联系起来,我们能否做这样的对应——
疵境、稳境、醇境——对应于十二三岁至三十四五岁,这是一个人学艺练“技”的阶段;而化境——对应于四十四五至五十岁后,这是一个人事业抵达“妙花”的阶段——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推后十年。
在抵达“妙花”的过程中,需要两方面的修炼。一是“技艺”的修炼——相当于不断培植“种”;二是“学养”的修炼,让自己的“心”逐渐走向成熟,直至时机来临,“妙花”绽放。
这也正如佐藤学概括的,“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一般而言,匠人的动作,是无意识中进行的,而专家的思考则是有意识的;匠人的动作是显性的,而专家的思考是隐性的。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佐藤学的论述,进一步清晰地指出,一个教师由“疵境”抵达“化境”的必由通道,就是“技”和“心”的兼修。
说白了,就是教学技能与理论修养的兼收并蓄,除此,别无他途。
3
真正通透的理论,总是深入浅出,且能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的。
考察中国几代名师的成长,凡称得上大家的,必定在“技”(教学技能)和“心”(理论素养)两方面,同时精进的——这也可以对应武侠世界的“剑”与“气”——剑气合一,才能武艺超群。
(当然,大家,还离不开“德”。否则,如欧阳锋,武功再高,也无法称为大家。)
过于注重技艺的修炼,而在理论上缺乏建树的,很难抵达“化境”——亦即世阿弥所说的“妙花”的境界。这就好比,真正的武林高手,绝对不会只练剑,不练气。剑、气、人,三者合一,才是真正高人。
其实,教师的发展,越往后走,“技”的作用,越来越减弱,“心”的修炼,越来越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专家型教师要不断地“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的道理。
很多教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通往卓越的途中,“反思”与“研究”的重要性,并能自觉地通过不断阅读,不断反思,不断研究,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这个阶段,是走向卓越的关键期。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兼收并蓄,不急于自立门派,那么,也许真的有化茧成蝶的那一天。反之,也许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技”的极致,无法抵达“花”的曼妙。
“即便高手也存有不足之处,即便低手也一定有高明处。大多数人不懂此理,演员自己亦无所察觉。高手过于信赖自己的名声,缺点易被优点掩盖,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毫无察觉。”(世阿弥《风姿花传》)
确实是这样的。信赖自己的名声,这正是不少人获得进一步成就的障碍。尤其少年或青年成名,过早被人称为“大师”,久之,也便真的以“大师”自居。“大师”往往不断重复自己,觉察不到自己也是有“气门”的。
“无论多么低劣的演员,若有可取之处,高手亦应向其学习。这对提高自己极其重要。”(世阿弥《风姿花传》);
韩愈《师说》一再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者无常师”;
《马太福音》7:3:“为什么看见你兄弟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这些话语,都值得深长思之。
学术自信,是双刃剑。自信过头,就是自恋。总以为老子天下武功第一,却不知别人正闻鸡起舞。也许有一天,脑袋被人割掉了,脖子朝天,依然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
过份的学术自信,就是学术自缢。我辈同仁,理当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