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往上读书”与“书读完了“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近读张文江先生的《古典学术讲要》。

 

张文江先生,是一位精于典籍的大家。他在2005-2007年间选取中国古代一些比较优秀的典籍,在研究生班上试讲,参与者有复旦大学的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硕士,以及各行各业的朋友。《古典学术讲要》就是这一课程的名称。

 

先生讲学,深受学生喜爱。他根据部分讲稿整理成书,由《学记》《史记·货殖列传》《五灯会元》《套数·秋思》《风姿花传》《西游记》讲记组成。作者精通国学和佛教,学贯中西,力图发掘这些典籍的深刻内涵,清理它们的源流演变,并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古典学术讲要


张文江先生曾解说过一个很著名的读书方法论,他说,读书应该“往上读”


什么是“往上读”呢?就是说,看一本书,不仅要看这个书写了什么,更要看这个作者看了一些什么书,他的精神源头是什么。


作家黄德海有一次在与张文江以及《沿着无愁河到凤凰》一书的作者周毅,在对谈中,提到阅读黄永玉和沈从文的时候,运用“往上读书法”,找到了沈从文和黄永玉共同的精神源头——陈渠珍先生。


陈渠珍生于1882年,曾在湘西当过12年镇守史。他著有一本很传奇的笔记体小说《艽野尘梦》,讲的是一个清末的下层军官,带兵进西藏的经历和故事。这本书,深深地影响了沈从文。


艽野尘梦


黄永玉在家乡生活了12年后,外出闯荡了。这十二年,也正是陈渠珍在湘西自治的岁月。黄永玉后来也读到了陈渠珍的书,并对其充满着崇敬和怀念。后来,陈渠珍先生墓地重建,还是黄永玉亲自设计的方案。

 

了解了这三个人的精神谱系,你会发现,湘西的文脉,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陈渠珍影响了沈从文,陈渠珍和沈从文同时影响着黄永玉。

 

因为这种影响,黄永玉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贯通着一代又一代湘西人的精神血脉。

 

古代有“知人论世”的说法,我想,还应该有知书论世”的另一种说法——当然,这种说法,是我生造的。了解一个作家的阅读经历和他的精神谱系,可能会对他的作品理解得更加深入。


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书读完了》。他说:“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举例说,只读过《红楼梦》本书可以说是知道一点《红楼梦》,若只读“红学”著作,不论如何博大精深,说来头头是道,却没有读过《红楼梦》本书,那只能算是知道别人讲的《红楼梦》。读《红楼梦》也不能只读‘脂批’,不看本文。所以《红楼梦》就是一切有关它的书的基础。”


书读完了


金克木先生认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这不是提倡复古、读经。”


其实,读诗也一样。同样是送别诗,我们可从李叔同的《送别》诗中,找到很多送别的意象:长亭、古道、芳草、浊酒、夕阳、柳……而往上追溯,我们读到一串唐朝的送别诗,再往上,可以从诗经中找到它们的源头。不读诗经,常常无法理解很多用典,更难以赏析其精妙。

 

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学着“往上读书”。我们绝不能仅仅只读当代的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语文教学论著,都要溯流而上。从当代出发,现代的、近代的,乃至古代的,都要读。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逐渐趋于完整,对一个事物,才能有比较完整的把握。

 

近日,有老师跟我的朋友建平兄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她告诉建平兄,《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写得不错。建平兄追问有无读过《寻找家园》《夹边沟纪事》《古拉格群岛》《为了活下去》。该教师回答,都没有读过。并不奇怪,这位老师,是80后,她对那段历史,没有什么深切的体验,不读,也好。但是,不读,并不意味着,这段历史就不存在。很多时候,人往往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全部。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把一角当作整座冰山,就会一叶障目、啼笑皆非。


当然,好书,是无法穷尽的。因此,顺藤摸瓜,“往上读书”的好处,就是尽可能获得对这个事物的完整认知。


夹边沟记事


再如语文教学,我们总不能只读当代新出的论著(有的老师,连论著都不读,只读论文或者课堂实录),而要由这一部,寻找更多更老的源头的作品。比如,我们可以沿着潘新和老师的著作《语文:回望与沉思》,往上读,深入到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这几位语文大师的精神世界,了解那一代人对语文有着怎样的认识与研究。再往上,我们可以研究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经验。如此,也许对于语文,我们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找到几本源头之书,放在床边,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地读。也许,这是“往上读书”的最好姿态。朱光潜先生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往上读书”,可能会遇到这种值得“精读十遍”的书。遇见这样的书,乃人生幸事。这样的书,就成了我们的精神导师。


语文:回望与沉思


本文开头提到的张文江先生,就是“往上读书”的典范。有兴趣,可以找来《古典学术讲要》读读,你会领略什么是博大精深,什么是鞭辟入里,更重要的是,能窥见作者“往上读书”的真功夫。


张文江先生《古典学术讲要》一书中提及的《风姿花传》,原是日本艺人世阿弥谈艺的经典作品,日本佐藤学先生,根据此书,写了《教师花传书》,提出了卓越教师,是匠人与专家的合一。这部短短的书,写得甚为精彩。由佐藤学的《教师花传书》“往上读”,读到《风姿花传》,忽然有一天看到张文江先生的《古典学术讲要》,甚是惊喜,甚为过瘾。

 

“书到今生读已迟”!真正爱读书的人,恨不能拥有“三生三世”。然而,人只有这一世,且一世已近半(也许已过半了!)。无法阻挡岁月的脚步,就让我们从少读当代书开始,试着“往上读书”,读更多有思想洞见和历史景深的好书吧。




    编辑:小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