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无路可走时,请为自己开一扇窗
常常,人生的某个时刻,我们会被逼得无路可走。
迷茫,沮丧,绝望,以至于常常觉得生无可恋。
我敢说,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至暗时刻”。
挺过去,再大的风雨都会停歇;挺不过,你的世界天崩地裂。
最近,一位朋友在微信里和我吐槽,她说她现在觉得连呼吸都很困难。
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任校长。本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但是没想到,冬天过去了,迎来的是更冷的冬天。
新的校长,比原来的校长,更热衷于各种荣誉:凡是比赛,必拿第一;凡是检查,必须漂亮。
于是,老师们,跟着苦逼地做台账、做台账、做台账。没完没了,没日没夜。在一个又一个检查的过程中,偶尔喘几口气,有时候,连喘气都是快节奏的。
她说,她本来还有一个浪漫的文学梦,带着孩子们好好地读诗、写诗。然而,整天里做着这些苟且的事,诗与远方,早已成为虚无的梦。
她很苦恼,想到了换学校。
我问她,你确信,换所学校,不会掉进新的陷阱里?
她沉默了很久,很久。
最终回复我:算了。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忙碌,不是校长制造的。不少校长,也是这个浮躁忙碌时代的牺牲品。哪个校长内心,没有教育的诗与远方?
只是,环境,慢慢地把诗和远方,变成了让人生厌的眼前苟且。
而且,关键是,我们根本找不到,是谁制造的这一切……
怎么办?
我说,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给自己开一扇窗。
朋友问我,说得简单!关键是,这窗怎么开?
问得好!
我告诉她,我的基本原则:对学生有利的事,认认真真完成;对学生无利的事,认认真真应付。
是的,应付!
有些事,不应付,你过不了关。各种大局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你得认认真真地把这些应付好,才能去追寻你的诗与远方。
在忙碌的夹缝中,总会有一些时间,属于你自己的。
属于自己的时间,用来做什么?
给自己开一扇窗!
窗怎么开?
好!我试着打开一些思路。
第一扇窗,静下心来,读一些名人传记。
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名人的遭遇中,你会觉得自己的处境和他们相比,简直算不得困境。走近他们的生命深处,贴近他们的苦难真相,你会觉得,自己的所谓悲苦,无非是悲秋伤春,无病呻吟。
读传记,拉大我们的格局,让我们学会隐忍,让我们学会等待。
在别人的疼痛里,阿Q地活着,便是这扇窗的最大意义。
第二扇窗,走出去,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归属感,是人的基本生命需求。归属感,说简单点,就是合群。但很多时候,要看合什么样的群。
不是所有的群,都是需要你去“合”的。
哲学家唐君毅在《人生体验之续篇》中说过:“有些东西,我们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些世界或中国之名人,我不必求认识;有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聚会,我不必去参加;有些哗众取宠的讲演,我不必听;有些浮游无据的文章,我不必看。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人之有所不为,即人之精神向自己凝聚的开始,而求内在的心灵的开发的开端。”
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寻找与你的精神同频共振的人,与他们合群,让自己更好。
天地何其小,网络若比邻。只要你愿意,你总会找到若干和自己志趣相投之人。
也许,你可能会觉得,这样,会不会与身边人格格不入,会被视为“另类 ”?
也许,会。
但是,你真的需要每个人都喜欢你、认同你吗?
余生珍贵,何须太累。
当然,如果你在身边能找到这样和你同行的人,那便最好。
找不到,独行,又何妨?
如果梵高合群,就没有了《向日葵》;
如果卡夫卡合群,就没有了《城堡》;
如果普鲁斯特合群,就没有了《追忆似水年华》。
独行的生命,未尝不美丽。
当然,独行的前提是,不做异类,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人。
第三扇窗,做起来,干点有意思的事。
只要愿意,你总会找到有意思的事情来做的。
不要抱怨没有时间。抱怨,常常会把我们的生命搞得一团糟。没有人喜欢一个成天抱怨的人。
忙而不乱,忙而不怨,忙而不怠。咬紧牙关,把该做的事一件一件一件一件一件一件一件一件一件……做完。
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对,业余时间——一个人成就,取决于业余时间——看他怎么用业余时间做点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有意思的事,也许和你的工作有关,也许和你的工作无关。只要开心,就好。
插花、茶道、健身、瑜伽……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拥有自一番小小天地,一个小小空间。
当然,如果你热爱你的专业,热爱你的事业,你不妨每天坚持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做点有意思的事。
爱写诗?那就和孩子们一起写诗。获奖了,写诗;烦恼了,写诗;孩子们生日,写诗。诗可以明志,诗可以寄情。这些诗,不一定会发表,但它真实地存在在我们的生命里,记录着我们明明暗暗的心路历程。
有诗在,每一块土地都是远方。
不会写诗,那就读读书。每天十五分钟,关掉手机,大声读、或默读,天天坚持,一年下来,便能读完十本书。
十年呢?100本!
把100本书,请进你的生命。生命,会馈赠你无限惊喜。
也许,可以拿起笔,或者打开电脑,写点东西。
也许关乎你的工作,也许只是为了絮絮叨叨。让文字安顿心灵,让文字给岁月留痕。
第四扇窗,沉入课程,让自己慢慢长大。
只要种子是活的,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生根发芽。与其埋怨脚下的土地,不如用心浇灌。选一个小小的适合自己的迷你课程,用五年、十年,持续不断地去做,慢慢地,让课程之花,以自己的方式生长。
无限地相信种子,无限地相信岁月。你长大了,便会有更多人看见。你被看见了,你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可能。
无路可走的时候,给自己开一扇窗,透透气,让风进来,让阳光进来,默默等待,默默成长,总有一天,生命刹那花开。